謝阿順 MOGI
對於常作戶外活動的我們,會有非常高的機會碰上各種有毒植物。對於有毒植物,副總的夫人也許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改日再請她提供給我們資訊。剛好我認識一位登山專家有一篇介紹的文章,先提供參考
前言近十年來,人們因經濟水準的提高,愈來愈重視生活品質,於是往山野、溪流進行旅遊、攀登、健行等休閒活動的人口也越來越多。但是卻常常聽聞有人被毒蟲叮咬或是誤食有毒生物,而導致中毒的新聞。然而什麼是毒?毒,就是對健康或生命具有危害之虞的一種物質。毒,按照歐、美、日等國所採用的分類法,可分為天然毒與人工毒兩種類型,在這其中又大致分為毒素與毒物兩種型態。天然毒以毒素居多,人工毒則是以毒物佔大多數。但是按照這麼樣的說法,許多人都會有一些疑問和混淆;既然泛稱是毒,最簡單明遼的說法就是「毒」可分成眼睛看得到的,嗅覺、味覺和神經等感覺器官感受到的,以及看不到也感覺不到的三種類型;在基本上各項是獨立的。聽起來以後者的說法最可怕,但無庸置疑的是不管毒素或是毒物,天然毒還是人工毒,都是可以對人體或生物發揮毒性的。天然毒的種類繁多,其中毒性較猛烈的稱之為「毒素」。語源可回溯希臘語,古代時希臘人擅以植物毒液塗抹在箭頭上,用以擊倒敵人和兇猛的動物,稱之為「弓毒」。也就是這個語彙,研究毒的學問稱為「毒素學」(毒性學、毒物學)。 「毒物」源於拉丁語,是由噬吃毒性的生物的這個意思衍生而來。至於毒素其毒性的猛烈程度,是以「致死量」來表示。目前醫藥學界是採用「半數致死量」衡量,也就是指,是能夠使實驗動物群體,死亡半數以上所需要的量。動植物所產生的毒是謂天然毒,天然毒又可分為植物毒、動物毒、細菌病毒和黴菌毒本文僅討論前兩者。本篇為了便於區分與說明,是以『天然毒物辨識法』為篇名。天然毒物辨識法植物毒植物毒的形成,主要類似植物的刺一樣,是為了避免動物的啃食。植物體內所製造的這種物質,大多被稱為「生物鹼」,是一種鹽基性分子;根據資料,是與乙醯膽鹼相似的物質,但它進入人體後,卻會導致神經荷爾蒙的活動狂亂。生物鹼據研究發現已有數千種,毒性由強烈而溫和,幅度甚廣。劇毒能毒殺動物,溫和的卻可以當藥物使用,甚至某些個體能夠產生幻覺或麻醉的效果,稱之為「毒品」並不為過。植物的生物鹼中,有很多成為藥,藥學就是從藥草的研究衍生而來,尤其是中藥和草藥,更是累積數千年研究藥草的成果。在野外要如何辨別有毒植物?有毒的植物其外觀、形態,除非是專家或是有圖鑑比對辨別外,與一般的草木,可食的野生蔬果無異,筆者提供一些有效的或前人的經驗,條列於下供參酌遵循: 1.先摘採一小片置於舌尖,若有麻辣或強烈辛味者,最好不要食用。2.含有白色乳汁狀的植物,除非是你熟悉的桑科、菊科等家族成員外,其它種類的植物,或多或少都有毒性,在未完全確認前,最好不要隨便採食。3.鳥類或哺乳動物食用的野生蔬果,通常我們都可採食。另外,為了避免所摘食的野生蔬果後中毒,也有下列一些原則:1.加熱煮熟。部分含有微毒的植物,通常在加熱煮沸後會隨之分解。2.同一種植物不要一次吃太多,否則容易引起腹瀉、便秘的毛病。3.在草食動物出沒的地區,長年生長保持完好的植物,最好不要採集,因為它不是好惹的。4.野生的菌(蕈)類色彩未必鮮艷、也未必會使銀器變黑,採集時非有非常的把握,切莫嚐試。5.某些植物其花朵、種子明媚漂亮,而且無臭無味,但卻含有劇毒,如夾竹桃、雞母珠等等,故對於不認識、不瞭解的植物,是絕對不能當作採食對象。在台灣野生的維管束植物多達4000餘種,因為植物相當多樣,有毒無毒形態相似的植物也常常叫人眼花撩亂,似是而非,誤食的機率相當高。有些野菜野果的滋味鮮美多汁,並不輸給菜市場所販賣的種植蔬果,這可以從許多的鄉土餐廳、土雞城的菜單點菜率看出。若是我們登山時如果可以適當的採集所需,少帶一些罐頭食品,不但減少背包的重量,也可大大的降低山野垃圾問題。如果不幸迷路或與團隊失散,在遼闊的山區內缺乏糧食與等待救援時,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也只有採集延命了。這個時候,上述的辨識法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了。動物毒在動物門中為什麼在哺乳類和鳥類等高等恆溫動物都沒有毒,又為什麼低等的爬蟲類、兩棲類、魚類等冷血動物或昆蟲類、貝類、腔腸動物和部份節肢動物等卻具有分泌毒液的本能?其實生物的毒,是進化較遲緩的生物,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不受高等生物侵襲或威脅,由自然所賦予的武器;簡單的說,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和延續種族。以蛇毒和蝎毒為例,表面上看來都是攻擊性的毒,但是有句軍事名言:攻擊就是最佳的防禦。所以說這些毒,在本質上仍是具有防禦的功能的。動物毒的目的,只是為了打倒對方。動物毒是暫時性的,但是作用卻很強烈,能夠在瞬間擊倒對手發生效力。大多數的動物毒因持續性低,只要忍耐數個小時,毒物便會自然消除。這是因為動物毒的主體作用是,讓敵方或被獵方的神經活動能力暫時失去作用的「神經毒」。這與破壞維持生命所需的細胞之「生命毒」完全大不相同。動物毒是以當作酵素的蛋白質為主體,加上細切後的小型蛋白質以及蛋白質的分解物「氨」等,簡稱為「蛋白質毒」。要避免動物毒,在預防上就先要懂得區分和辨識動物和昆蟲的種類,避免徒手接觸、食用色彩鮮明(艷)、外表有分泌物或是有剛毛(硬刺)種類,最好隨身攜帶觀察圖鑑,捕捉觀察時戴橡皮或皮革手套,急救包中攜帶抗組織胺的藥劑或類固醇軟膏、有唧筒的毒蛇急救器和冷敷噴劑等緊急護理用品。結語關於毒性學、毒物學、藥學、微生物學、細菌學…等的科學領域甚廣,筆者不是什麼學者專家,撰寫天然毒物辨識法所要表達的目的,是希望各位在野外活動的觀察、採集甚至是發生登山迷途失蹤,而需求生的時候,如果能夠先詳細的辨別和區分,預先知道與避免接觸的動、植物的要領,但也同時希望也能有神農嚐百草的精神,勇於並大膽的嚐試。另外,採集植物必須遵守採集的法則、法令和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概念,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權利、義務問題將於另篇說明。分 類:野外求生時 間:1998/May作 者:jones 巡山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