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我喜歡禪宗,因為它「不立文字,見性成佛」,不要那麼多的經典,只要精神昂揚,證入性海,即可恭行實踐,破除物累!(當然閱經典,修智慧,都是必要的,但方式不同,學院以知識角度研究,禪者則從生命的角度,探索書本及萬物之中,生命的能量與訊息) 我很看重熊十力這兩句話:「 1. 人不可恃天,而天實恃人以有成,人生擔荷天待人成之偉大使命,其可自小、 自餒、自懈、自棄,而忘任重道遠之永圖乎? 2. 社會之種種模型,固限制了我人的生命,但我人也盡可自強起來,自創起來, 另造一個新社會。」 我想大陸社會現況的確有許多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同時青年也在思想、習慣與行為上,染上許多惡習,輕率、膚淺、自以為是、好批判、上綱上線…… 所以不要「借解剖他人的灵魂来显示自己的清高。」我希望呼喚人間有愛、有美、有正義的年青朋友,深思孔子的「克己復禮」(禮是仁在人的行為與制度上的反映,而好的制度是人權的保證)。因此要呼喚自由民主,應先學習自由民主的風格,比如:自己的行為要有禮貌要守規矩、對別人的人格人權要尊重、要講道理(虛心而明理)、要尊重公共秩序與價值……. 民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政府賜予的,民主是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創造出來的。如果青年只會批人,卻不肯自我改善,只妄想政府賜予,卻不肯從自己做起。你看我,我看你;你批我,我批你,民主那一天能實現呢?「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自己心靈智慧的建設開始,這才是民主的第一步,歷史的第一步,新世界的第一步。禪者所謂「當下就是」,儒者重視「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一切從自己做起,其意正同! 救己即是救世界的開始,自己都不肯救,如何去救世界? 儒學是為己之學,誠心誠意的學,學以壯大其心,成就其德,進而民胞物與,兼善天下。不是學以為人、為錢、為官,也不是為名、為耍嘴皮。 孔子2554年(2003) 之二 其實心靈的安靜不在別處.只在我們的心靈之中.皈依己心.証悟己心.心定則到處能安.這是不假外求.也無法外求的。這也就是儒.道.禪心靈哲學的要義,請看安祥禪師的法語: :「禪是生命的學問,是窮理盡性之學,是宗教的靈魂,文學藝術的生活。 禪是大擔當,大氣魄,大肯定,全身心集中,極認真,極誠懇,慈悲喜捨, 熱情洋溢。 悟的當下是真實的安祥,一切問號都不見,一切煩惱都瓦解。 安祥的人,瀟洒自在,大吉大利,氣質改變,身體健康。美感發露,清雅脫俗,和藹可親,堪能信賴。消千災於無形,遏百難於未萌。散生命的光輝,成生命的磁場,到處顯靈光,散靈氣! 「想錯會招來煩惱,做錯會製造罪惡。活在煩惱與罪惡中,生命成了煎熬與懲罰,豈不痛苦?因此要修行,改正觀念與行為,以便活得自在心安。」
之三 我以為人不是物的存在,不是獸的存在,人是一種神聖存在。人有特殊的追尋: 1、 是神聖追尋。宗教的、天地神靈、自性真如。這些東西形成一個意義世界,人在其中得到皈依,得到意義,得到安頓,成就一個心靈家園。無論人間有多少風雨,無論在外界有多少挫敗失意,此人可以從其心靈家園,得到源源不絕的支撐,得到奮鬥的勇氣與鼓舞,也得到療傷止痛的安定與溫馨。 2、 愛的皈依。人需要人的愛,親人之間,朋友之間,男女之間的愛,這種愛的皈依,更從感情上,血肉上,生活上,強化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同樣的給人許多支撐、鼓舞、安頓。 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求少一些,願望的層次高一些,人的失望就少一些。 且較能集中力量於該做的事務上。關心自己,關心別人,關心天地,關心動物、植物…… 從中建設自我的真實皈依,有奉獻,有皈依,你就有意義,有價值,有肯定,有依托,有快樂,更有寧靜!
之四 另外,關於宗教信仰,我認為宗教信仰是人神聖意義的追尋與皈依。 人不是物的存在,不是獸的存在,人是一種神聖存在。因此人有其特殊的追尋: 一種神聖的追尋。各宗教的神、泛神論的天地神靈、禪的自性真如、儒的道德良知。這些東西形成一個意義世界,人在其中得到皈依,得到意義,得到安頓,成就一個心靈家園。無論人間有多少風雨,無論在外界有多少挫敗失意,此人可以從其心靈家園,得到源源不絕的支撐,得到奮鬥的勇氣與鼓舞,也得到療傷止痛的安定與溫馨。
其中禪與儒都很特殊,禪可以「界定萬物,取捨萬端」,隨破隨立,隨立隨破。「見山可以是山,也可以不是山,又可以更是山」,其最高本體之自性,可以是大無畏,大如來,大自在,一切無可無不可,總是自性成就意義之天地,隨緣如風,揮手雲山!
而儒因多了道德之抉擇與實踐,畢竟不能如禪、老莊般,空靈自在。但儒多了對天地、人文、禮樂教化的責任,是一種正面的承擔與肯定。我覺得在易經天、地、人之三極中,人有其弱與強,就硬式物理能量而言,人絕無資格與天地並立。但就一種軟式的心靈能量而言,卻正是人的才情德操,最精彩擅長之所在。但要憑天生的才情德操,去「理天地」,「參贊造化」也實不夠資格。所以,儒才拼命講求,修德以成君子、成哲人、成聖賢。以成就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之大丈夫。如此才可以「理天地」,「參贊造化」;也才有資格談人文、禮樂教化的承擔。於是而有孔孟、岳飛、文天祥…..等人的大承擔,「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驚天地、泣鬼神」,偉大而不朽的德業。 孔子2554年(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