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胡立宗、記者林嘉琪/綜合報導〕
實現愛因斯坦百年前夢想?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國家點燃機構(NIF)」的核融合實驗已進入最後倒數;如果明年春天的實驗成功,可將核融合研究往前推進一大步,未來以「人工太陽」供應電力或許將不再是夢想。
1公克氫燃料可生成龐大能量
自從愛因斯坦在一九○五年提出質能轉換公式「E=mc2」後,科學家就一直希望用非常少量的物質創造出核融合反應,太陽等恆星的光熱能即是由核融合所產生。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鎖於一公克物質裡的能量,足以讓二萬八千五百顆一百瓦燈泡用一年。但「複製」太陽的實驗一直無法突破。
已經進行十一年、耗資十二億英鎊(約台幣五百八十億)的NIF核融合計畫,已進入最後準備階段。科學家表示,他們將利用高能雷射,傳送相當於全美發電量一千倍的能量,在十億分之一秒內,以攝氏一億度的高溫「點燃」一公克的氫燃料;如果順利引發核融合反應,輸出能量將十倍於點火能量。
不過,就算實驗成功,離商業應用還有一大段路。科學家估計要用於電力供應,必須能一秒引發十次核融合;但NIF現在只能每五小時引發一次核融合,英國「高能雷射研究」計畫就算成功,也只能兩三分鐘引發一次。但NIF所長摩希斯說,核融合是地球所有能量的源頭,實驗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太陽能;除物理學上意義重大,還能幫忙解決全球問題。
學者︰核能是台灣必要選擇
台灣九十九.三%的能源仰賴進口,今年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做出結論就強調,「低碳能源」的核能是台灣必要選擇,生質燃料、風力、光電能等替代能源都有專人開發。
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副所長邱太銘表示,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瑪特定欽點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出任美國能源部部長,就是仰賴他開發纖維酒精的專長。
「生質能被視為綠色明星產業,但執行時也可能大量使用化肥栽種生質作物,破壞生態,或造成食物不足、糧價飆漲等危機。」邱太銘分析,歐盟近年來對生質燃料發展趨向保守,二○二○年時的發電目標約佔十%。
「台灣半導體技術優異,太陽電池產量佔世界第四名。」邱太銘分析,台灣屬於海島型環境條件,適合發展太陽光電與風力技術。不過台灣遇到夏季風少的限制,應該要同時研發「電力貯存系統」,把晚間與冬季的風力適當分配,才能提高用電效率。
節錄自:yahoo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