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講,馬勒的「大地之歌」並不特別悅耳。那麼,為什麼「大地之歌」會成為馬勒這位號稱浪漫後期最偉大的交響樂作曲家的代表作呢?因為,「大地之歌」充分體現了馬勒多感、深沉的性格,它同時也是一部具有東西文化交融精神的交響樂曲。
「大地之歌」,原名為「大地之歌,為男高音、女低音(或男中音)與管絃樂的交響曲」。馬勒寫作此曲時,恰逢人生的最低潮,當時的他,不僅音樂生涯遭受打擊,心愛的女兒也因染猩紅熱和白喉去世。當他潛居至阿爾卑斯山,尋求心靈的平靜時,馬勒偶然自一本德文的中國古詩集"Die Chinesische Flote" 取材,寫成六組以交響樂編制進行的歌曲,耗時兩年完成,成為馬勒交響樂曲中最具特色的曲子。
由於「大地之歌」的六個樂章,係參酌中國古詩詞之意境而成,所以有很多人試著將不同的唐詩,對號入座至六個樂章中,可惜沒個定論。後經大陸學者考證,才形成以下這麼一個較為確定的面貌:
第一樂章:李白《悲歌行》
第二樂章:錢起《效古秋夜長》
第三樂章:李白《江南春懷》(或《題元丹秋山居》)
第四樂章:李白《採蓮曲》
第五樂章: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第六樂章: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王維《送別》
一九○七年,馬勒一方面因長女瑪莉亞的夭折,另一方面又預感到自己死期將近,在前往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任職之前,開始構思新作。一九○八年,在奧國南部的特布拉哈山區渡假期間,見怪石嶙峋,感悟天地蒼涼,把自己對大自然的情懷寄託在音樂之間,完成了曠世鉅作《大地之歌》。
馬勒從貝特格(Hans Bethge, 1876-1946)翻譯的中國詩集「中國笛」(Die chinesiche Flote)中選出七首詩,作成由六個樂章構成的交響曲。雖然來不及聽到這闕樂曲的首演就辭世,但馬勒嘔心瀝血創作成的《大地之歌》,悲歡交陳,黯淡中隱約有著對未來的憧憬,流露看透命運的豁達,獨特的生命觀與音樂風格表露無遺。
男高音永田峰雄(Mineo Nagata)畢業自東京Vocal Studies Music Academy,曾榮獲多項國際大獎,並與知名交響樂團合作,在《諾瑪》、《唐.喬望尼》、《蝴蝶夫人》等多齣歌劇中擔綱演出。男中音王凱蔚為多項國際聲樂大賽得主,自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畢業後,被遴選為茱麗亞歌劇中心重要成員,之後以職業歌唱家身份,應邀赴歐﹑美各大歌劇院,並至東南亞﹑台灣等地與著名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音樂天使什麼都能聊,朋友間沒有秘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