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臺北孔廟人文講會
市長:樊克偉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不分類不分類【臺北孔廟人文講會】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臺北孔廟人文講會通訊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閱讀華文臺北--臺北孔廟人文講會
 瀏覽1,062|回應0推薦1

樊克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華碩

離中書院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且身體力行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且身體力行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狀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循聲前往,主殿大成殿正前方,寬闊古樸的儀門下,男女老少學員捧著中庸,坐在兩條長凳上,聚精會神聽著樊克偉老師解析。

他們面對的花崗岩中庭,一輪明月高掛。正面大成殿內,至聖先師牌位和上書「有教無類」四個大字的匾額,安然端立。

孔夫子面前讀聖賢書,這是「臺北孔廟人文講會」的課程,由離中書院安排上課內容,孔廟則提供上課場地,並負責招生。

面對孔子讀孔子

孔廟開設儒學經典講習班,始自2003年。離中書院主持人樊克偉,是推手兼主講者。但他笑稱,初始動機其實在自我進修,也就是想來當學生。

他是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之前在文化大學哲研所修得碩士學位,主修儒家哲學、儒家義理等。更早以前,因緣際會拜入一代儒學大師牟宗三門下,成為入室弟子。一直以來,他總不放棄尋求更多精研孔孟之學的管道。「奉祀至聖先師的孔廟,應會開設相關課程吧」。但觀察幾年,一直沒有訊息,於是去信探問。

孔廟管委會從書信往返間,得知他的背景,也發現他樂意分享學習心得,就邀他去開課。2003年春,「論語章句暨孔子成德之教講習班」正式開課,後來改稱「四書章句講習班」。

從班名即知,課程內容是講授四書——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在孔廟傳授儒家經典,正好呼應孔廟成立的宗旨,實深具意義。

第一年從論語講起,然後逐漸擴及其他典籍。「基本上仍以論語為核心,經典間是相互呼應的。例如今(2011)年主要講中庸,但註解會引用論語、孟子、大學的相關內容。」樊克偉表示,未來他還打算講授易經等課程,擴大教習範疇。

免學費,不限資格

課程完全免費,唯一的負擔是購買課本——朱熹所撰《四書章句集註》。學員沒有資格限制,只要對研習儒家經典有興趣,都歡迎報名參與。在孔廟官網「儒學文化網」下載報名表,孔廟管委會確認完成報名手續,即可報到上課。修業一年期滿,可獲頒一張榮譽結業證書,嘉勉一年來的堅持。

「學員以社會人士居多,各行各業都有,包括家庭主婦。」樊老師透露,大體而言年齡層偏高,最年長的70歲上下,也有過兩位國中生。「是家長代為報名,暑假來上課,母親陪著來。」他覺得頗有意思,曾建議家長,只要湊齊5個小朋友,願單獨為他們開班,可惜沒有下文。今(2011)年的課程,也有一個大二理工科學生報名參加,且一直堅持下來。

四書是文言文,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學員資格不受限,也沒有分級教學,會否產生教習的障礙?樊克偉表示並無困難,「知識之學,才有層級之別。儒家經典是生命之學,任何人只要有心,都能進入探索。」

儒學乃生命之學

他分析,「知識之學」是「用得著才學的學問」,現代學校教的科目,大抵屬於這類;「生命之學」卻是「可能一輩子用不著的學問」,但對人生的意義非凡。

他引用論語說,「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又說『志於道』、『志於仁』。聖人所說的學,是指『志於道』,也就是『仁道』。從『仁』可以說明生命,是儒學的本質與核心意義。」

細讀論語,可發現整部經典中,孔子一直重複解釋何謂仁。而顏淵問仁、司馬牛問仁,他的答覆都不一樣。這就是儒學的主軸,希望透過對「仁」的把握,提升人的境界。

在儒家眼中,「志於仁」的仁心,是天生就有,存在人的內心深處。這也可解釋現代人回頭重拾經典的動機,「我們心底,常有不甘於平凡、不安於現狀的呼求;為什麼有人那麼受尊敬?自己為什麼如此平庸?為什麼不能活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樊克偉指出,這種來自「仁心」的聲音,是一種提醒,希望我們有所作為、有點出息。勿要只是原地踏步,重複無意義的生活;希望人生有價值,提升高度和深度。

儒學既是探索生命的學問,研習儒家經典,就毋需程度門檻。

「四書章句講習班」開課之初,採上、下學期制,每學期4個月,放寒暑假。

2010年改成年度制,從3月初上到12月底,1~2月休息。這是為了學習效果的連貫性,樊克偉認為,每周只上一堂課,每次2小時,課程不密集;中間再間隔2個月,難免中斷累積的成果。而學期中途,若有新學員要加入,他依舊歡迎。

居家授課,別具意義

較特別的是,他將7~8月上課地點,改到家中。他家在石牌,很樸實的兩層樓建築。移到此處授課,除了天氣太熱,家中冷氣環境較舒適外,也隱含回歸傳統的意涵。「以前的學生,都是到老師家聽課的啊!」

他回溯從孔子開始,學生就是登師門請益。「我們以『杏壇』形容教育界,起源是當年孔子在家中講學,弟子們席地於杏樹下聽課。」他進一步解釋,這包括兩層道理:第一層,傳統知識分子有個觀念「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學生有疑問,怎可叫老師去教?應是學生來問,表達求教的誠意。在中華文化傳統裡,對老師要存敬意,敬意尚未傳達前,老師不會回答問題。孔子所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是這個道理。

第二層,儒家學問一向重實踐,不是空談道德理論。到老師家,所見所聞所學是老師的實際生活、全副生命,藉此了解聖賢書中做人處事的道理,而不只是單純記誦抽象的道德概念。

「傳統學問重視身教,指的就是這個。所以書院講學不必強調規模設施,重點是講學的人能否透顯真生命。」他談到,民初大儒熊十力在北大授課,不習慣西式課堂,一直讓學生去他家上課。

不僅讀書,更要實踐

由於重視實踐,「四書章句講習班」課堂相當講究規矩。上課前師生起立,面向大成殿至聖先師牌位行三鞠躬禮,接著唱〈孔子紀念歌〉,然後才進入當天課程。下課同樣鞠躬行禮,表達對老師的敬意與謝意。其他方面,像是課堂提問先舉手,發言要起立等,也與當下校園風氣大不相同。

樊老師還說,每年新開課,學員都會拿到一張「經典講習班學規」,那是參照朱熹為白鹿洞書院擬定、頒布的校規。從「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規範了五教、為學、修身、處事、接物的準則。研習班的第一堂課,就從闡釋這些學規開始。

開課8年來,上過課的學員百餘人,有人還遠從桃園、基隆前來,每年維持約10人的小班教學。好處是師生互動多,很像研究所課堂,每個學員都有充分發問的時間。但樊克偉仍希望多收一些學員,帶領更多人走進儒家經典世界。

網路書院,無遠弗屆

對離中書院而言,孔廟研習班是實體課程,網路上則有另番天地。

樊克偉在孔廟開課次年的12月,為紀念恩師兼義父牟宗三的95歲冥誕,特架設「牟宗三先生哲學研究社」網站。後來覺得不宜直呼老師名諱,改稱「離中書院」。「離中」是牟先生的號,「離」為離卦,也就是火卦;「中」是中道。牟先生以此為別名,有著「光大中道」、「弘揚中道」的深刻意涵。

離中書院成立,「四書章句講習班」即為書院與孔廟合作的課程。網站上,則以研究新儒學大師牟宗三的學問為核心,舉辦過徵文、網路讀書會,在空中與同道交流。「網路讀書會已持續一年,每星期三晚上,各方網友一起在網上討論牟老師的《心體與性體》,我自己也受益良多。」樊克偉說。

點燃一盞燈火,指引著探索儒學經典的路。離中書院默默經營,歡迎更多有心人參與。

招生方式:網站上發布上課訊息

上課時段:每周一、周五19:00~21:00

收費標準:免費

文章圖片來源「學習之旅.文化護照——臺北書院、講堂、人文空間巡禮」(大官文化工坊 企畫編輯)

地址 臺北市大同區大龍街275號
聯絡電話 02-2592-3934 begin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02-2592-3934 免費 end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 02-2820-0248 begin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02-2820-0248 免費 end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傳真 02-2585-2730 begin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02-2585-2730 免費 end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網址 http://blog.xuite.net/going99/0425/2118723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600&aid=493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