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玄聖觀苑
市長:玄聖觀( 深觀己心)  副市長: PC9527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傳統民俗【玄聖觀苑】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勸善經典--佛學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達摩無心論
 瀏覽224|回應0推薦1

玄聖觀( 深觀己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PC9527

達摩無心論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

大道無相為,接鹿而見形。

今且假立二人, 共談無心之論矣。

弟子問和尚曰:『有心?無心?』

答曰:『無心。』

問曰:『既云無心,誰能見覺知?誰知無心?』

答曰:

『還是無心,既見聞覺知;還是無心,能知無心。』

問曰:『既若無心,即合無有見聞覺知,

云何得有見聞覺知?』

答曰:『我雖無心,能見、能聞、能覺、能知。』

問曰:『既能見聞覺知,即是有心。那得稱無?』

答曰:

『只是見聞覺知,即是無心。

何處更離見聞覺知,別有無心?』

我今恐汝不解,一一為汝解說,

令汝得悟真理。假如

見終日,見由為無見,見亦無心。

聞終日,聞由為無聞,聞亦無心。

覺終日,覺由為無覺,覺亦無心。

知終日,知由為無知,知亦無心。

終日造作,作亦無作,作亦無心。

故云:「見、聞、覺、知,總是無心。」

問曰:『若為能得,知是無心?』

答曰:

『汝但仔細推求看,心作何相貌?

其心復可得是心?不是心?為復在內?

為復在外?為復在中間?

如是三處推求覓心,了不可得,

乃至於一切處求覓,亦不可得,當知即是無心。』

問曰:『和尚既云:「一切處總是無心。」

即合無有罪福,何故眾生輪迴六聚,生死不斷?』

答曰:

『眾生迷妄,於無心中而妄生心,造種種業,

妄執為有。

足可致使輪迴六趣,生死不斷。

譬有人於暗中見杌為鬼、見繩為蛇,便生恐怖,

眾生妄執亦復如是。

於無心中,妄執有心,造種種業,

而實無不輪迴六趣。

如是眾生,若遇大善知識,教令坐禪,

覺悟無心,一切業障盡皆銷滅,生死即斷。

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盡。若悟無心,

一切罪滅亦復如是。』

問曰:『弟子愚昧,心猶未了審。

一切處六根所用者,應答曰,語種種,施為煩惱,

菩提生死涅槃,定無心否?』

答曰:

『定是無心,只為眾生,妄執有心,即有一切煩惱,

菩提生死涅槃。

若覺無心,即無一切煩惱,生死涅槃。

是故如來為有心者,說有生死。

菩提對煩惱得名,涅槃者,對生死得名,

此皆對治之法。

若無心可得,即煩惱菩提亦不可得,

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問曰:『菩提涅槃既不可得,過去諸佛皆得菩提,

此謂可乎?』

答曰:

『但以世諦文字之言得,於真諦實無可得,

故「維摩經」云: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又「金剛經」云:

「無有少法可得,諸佛如來但以不可得而得。」

當知有心,即一切有,無心一切無。』

問曰:『和尚既云,於一切處盡皆無心,木石亦無

心,豈不同於木石乎?』

答曰:

『而我無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

譬如天鼓,雖復無心,自然出種種妙法教化眾生。

又如如意珠,雖復無心,自然能作種種變現,

而我無心,亦復如是,

雖復無心,善能覺了,諸法實相,具真般若,

三身自在應用無妨,

寶積經云:

「以無心意而現行。」豈同木石乎?

夫無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無心也。』

問曰:『今於心中作,若為修行?』

答曰:

『但於一切事上覺了,無心即是修行,

更不別有修行。

故知無心即一切,寂滅即無心也。』

弟子於是忽然大悟,

始知心外無物,物外無心,舉止動用皆得自在,

斷諸疑網,更無罣礙,即起作禮,而銘無心,

乃為頌曰:

心神向寂,無色無形;

睹之不見,聽之無聲;

似暗非似,如明不明;

捨之不滅,取之無生。

大即廓周法界,小即毛竭不

煩惱之不,涅槃之不

真如別,能

之一切不立,普遍含靈

妙神非知所於修行。

不見其,生不見其

大道寂無相,萬像窈號無名。

斯運用自在,總是無心之

和尚又曰:

『諸般若中,以無心般若而為上,

故「維摩經」云:「以 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外道。」又「法鼓經」:「若知無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槃亦不可得,乃至一切盡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乃為頌曰:

昔日迷時為有心,爾時罷悟了無心;雖復無心能照用,照用常寂即如如。

重曰:

無心無照亦無用,無照無用即無為;此是如來真法界,不同菩薩為辟支。

言「無心者」,即無妄相心也。

又問:『何名為太上?』

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窮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之位也。三界之天,雖有延康之壽福盡,是故終輪迴六趣,未足為太。十住菩薩,雖出離生死,而妙理未極,亦未為太。十住修心,妄有入無,又無其無有雙遣,不妄中道,亦未為太。又忘中道,三處都盡,位皆妙覺。菩薩雖遺三處,不能無其所妙,亦未為太。又忘其妙,則佛道至極,則無所存。無存思,則無思慮,兼妄心智永息,覺照俱盡,寂然無為,此名為太也。太是理極之義,上是無等色,故云「太上即佛如來之別名也」。』

 

 


玄聖觀 見世情返觀心

玄玄之理道德基 聖心無為萬年聚
觀心觀性為何意 原來清靜是真理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200&aid=461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