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玄聖觀苑
市長:玄聖觀( 深觀己心)  副市長: PC9527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傳統民俗【玄聖觀苑】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姐妹市---精選作品區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出離心與菩提心
 瀏覽988|回應1推薦3

玉狐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PC9527
玄聖觀( 深觀己心)
玉狐狸

 

 

 

 

  有三種不同因果的人:一種是平凡的人,只想要得到現世利樂或來世生到更好的地方等等,則必須要有增上生心,力行十善業;另一種是中等的人,想要獲得自己的解脫,不再輪迴,則必須要有出離心;最後一種是殊勝的人,為了利他而希求全然證悟,發願成佛,則須具備有菩提心。

 

   修行就是出離輪迴,解脫諸苦而成聖,直至成佛,故真正學佛的人須有出離心與菩提心,這是一切修行的基礎。「出離」不是離開這裡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而是出離煩惱有漏的境界。由怖畏三塗苦及生死苦,深知六道輪迴苦不堪言,不但自苦,而且如父如母一切眾生均在無常苦痛中,知苦、欲脫於苦,因此真心修行,而生出離心;由出離心而生大悲心,由大悲心而生菩提心。

 

  如果沒有出離心與菩提心,即使修再殊勝的法,也是徒勞無益。在沒有具備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前提下,即使長期閉關修大法,也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所以,對任何一位修行人來說,出離心與菩提心都極為重要。

 

  如果沒有出離心與菩提心,即使念誦上億遍的心咒,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故一切修法的關鍵在於出離心與菩提心。有不少人在沒有修好出離心與菩提心,即盲目地念誦一些儀軌,以圖獲得收效,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很多人因缺乏這些知見,只知道密法殊勝,就好高騖遠,妄想不修加行而一步登天,疲於奔命到處接受灌頂,不亦樂乎地修法,最終卻竹籃打水,收效甚微。這一切過失都是因為基礎不牢所導致的結果,故學佛修行必須具備出離心與菩提心,這是顯密的共同基礎,是趨入一切修行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

 

  一切萬法都隨發心而定,如果一個人僅是為了今生今世的幸福快樂而修行,從未考慮過解脫、度生、成佛等等,既然發心已如此明白,那他所做的善業又怎能變成解脫之因呢?絕對不可能!

 

   佛經中有如此的比喻:如果有一個人被飢餓所逼迫,正萬般無奈地掙扎在生死線上,假如不立即進食,幾分鐘後就會被死神奪去生命。這時,如果讓他到國王的寶庫中去取寶,他首先應該選擇什麼呢?絕對是食物。因為寶庫中的其他金銀珠寶雖然珍貴,卻無法解決瀕臨餓死的困境。對此時此刻的他來說,價值昂貴的金銀珠寶是毫無用處的。同樣的道理,大法雖是殊勝,但對沒有基礎的人而言卻太高深了,故當務之急還是先修習出離心和菩提心。

 

  我們不必急於修持大法,而是要先生起堅定不移的出離心。若由於一時環境等因素,偶爾產生的出離心是不可靠的,故要反覆修習,一旦生起,就要令其穩固不退。生起出離心別無他途,唯有思惟暇滿難得、死亡無常、輪迴過患、業果道理等外四加行的修法。

 

   我們容易了解人身萬劫難得的道理,但是不易生起與暇滿大義相應的心,若生起暇滿大義的心,則於一剎那時,皆不令空過,於無義之事,必生追悔,就如商人血本不能生息,彼即痛悔不堪。又此生無常,決定是死,死後識性不滅,隨業力流轉,不得自在,而諸業中,我們又以惡業為多,故修死亡無常及流轉之苦,令生出離心。

 

  如果希求解脫的心念,能日日夜夜從不間斷,就叫做生起真正的出離心。真正的出離心標準較高,凡夫一時難以做到,若以較低層次的出離 心來說,其衡量標準則是:只求今生世間圓滿及來世人天福報,此外便安於現狀,得過且過,沒有更高的追求,這就是沒有出離心的人。有出離心的人,可能偶爾也會有這些想法,或許也會喜歡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但是,在他的思想深處,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信念:「這些都不是生存的目的,只是一種臨時的生活方式和手段,是可有可無的,我的最終目標是獲得解脫!」如果能有這樣的意識,就基本上可以算是具備了出離心。

 

  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涵義十分深刻,若僅僅通過聞思是感受不到的,必須要親自體會和實修,才能明白其內涵的偉大和必要。要知道:即使沒有證悟、沒有念誦上億心咒、修觀想不清楚,都不會有人說我們不是修行人。但是,如果缺失出離心和菩提心,那我們就真的不是修行人了!

 

  有一位學者在乘船渡河時,問船夫說:「你懂不懂數學?」

 

  船夫說:「我不懂!」

 

  學者嘆了一口氣,說:「哦,那你的半個生命已經失去了!」接著又問:「你懂不懂哲學呢?」

 

  船夫說:「我還是不懂!」

 

  學者又嘆了一口氣,說:「那你又失去了半個生命!」

 

  船行至河中間時,出了故障,立刻就要沉沒了,船夫問學者:「你會不會游泳?」

 

  學者說:「我不會!」

 

  船夫不無遺憾地對學者說:「那你的整個生命都已經失去了!」

 

  同樣的,沒有修持大法,雖然看似缺少很多,但實際上卻並不缺少。反之,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為連修行的門徑都沒有趨入。所以,這兩個基礎非常重要!  (資料來源:佛教正法中心)

* ohwei *感恩分享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200&aid=3510273
 回應文章
如經上所言
    回應給: 玉狐狸~(orc967) 推薦0


玉狐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食」時

 

我們一般人在吃飯時,往往具足「貪」、「瞋」、「癡」之眾生相—即好吃的食物現前,便想多吃(貪也),不好吃的食物,往往加以排斥,甚至口出惡言(瞋也);此外,也有一些人吃飯,心不在焉,胡思亂想(癡也)。然而菩薩在用餐時,亦可修行,如經上所言:

 

1)「若飯時食,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2)「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3)「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4)「飯時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由上可知,在吃飯的過程,不論食物好壞與否,皆可隨遇而安,用「心」修行,而得不可思議功德。

 

2、「衣」時

 

1)「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2)「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3)「著下裙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4)「著僧伽黎,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由上可知,我們穿衣時亦可發願度眾生獲得各種善根,達到究竟的佛果。

 

3、「住」時

 

1)「若入堂宇,當願眾生,昇無上堂,安住不動」;

 

2)「若敷床座,當願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

 

3)「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穩,心無動亂」;

 

4)「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由上可知,在「住」的方面,我們亦可隨時發心協助眾生,獲得身心安穩,得究竟之快樂。

 

4、「行」時

 

1)「見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2)「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3)「見斜曲路,當願眾生,捨不正道,永除惡見」;

 

4)「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5)「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樑」。

 

由上可知,在各種不同的道路行走時,不論路是否平坦或高低起伏不平,我們都可隨時發心修行,不受外境之影響,因「心平則路亦平」也。

 

5、其他

 

1)「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

 

2)「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3)「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4)「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5)「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6)「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7)「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8)「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總之,我們如果能夠利用上述各種不同的情境,時時刻刻存著利益一切眾生的心,並且「善用其心」修行,發願廣度眾生,則處處皆是佛法,如此便能獲得一切殊勝不可思議的功德。

感恩清涼小品分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200&aid=3546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