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台灣歌仔戲與現代化課程
市長:gezixi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傳統民俗【台灣歌仔戲與現代化課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閱覽區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期末作業...分享&意見交流
 瀏覽5,468|回應11推薦0

gezixi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各位同學辛苦了...

不知大家的期末作業或報告...是否順利完成了呢

對於...這麼精彩的文章與研究成果...

不知大家是否想找個地方來發表呢

藉此...以找到更多的同好與高手來互相切磋~~~

所以...深切盼望各位同學能撥冗將貴組的文章或大綱發佈到此討論區...

如果文章太長...
不知可否煩請您多發佈幾次?
或直接發佈報告的大綱?或貴組的研究成果?

不然...就...煩請您轉寄一份資料給助理學姊...
請學姐幫忙發佈也是可以的喔~~~

麻煩大家啦...感激不盡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120&aid=3199102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布袋戲-新興閣掌中劇團(第二組)
推薦0


gezixi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布袋戲-新興閣掌中劇團

第二組  林礽昌、林健智、黃子軒、曾敬庭

一、傳統布袋戲簡介

(一)布袋戲的起源傳說

(二)布袋戲名稱的由來

(三)布袋戲在台灣發展的歷程

(四)戲偶之造型:生、旦、淨、丑、雜

(五)彩樓、改良戲臺

(六)後場曲樂

二、無樂難成戲

(一)台北地區-北管蔚為風潮

  中部地區-白字戲、亂彈、潮調分領天下

  南部地區-潮調布袋戲遍佈南台

(二)凝造氣氛

  分辨角色

  分段作用

  連接場次

  轉換空間

  製造音效

(三)文場樂器-

  文場所使用的樂器,屬於拉弦、吹管與彈撥等管絃類。

  常見的有下列幾種:殼仔絃、大筒絃、二胡、月琴、嗩吶;笛揚琴…

  武場樂器-

  武場所使用的樂器,大都屬於鑼、鼓、鈸等打擊類,多用於武鬥威武肅殺、莊嚴隆重的場合,像刀槍對打、急行、唸白…。

  常見的有下列幾種:單皮鼓、手板 、扣仔 、扁鼓 、通鼓 、小鑼 、大鑼 、鈸 

三、團的起源

新興閣鍾氏開基始祖鍾五全於1828(清道光8)從福建漳州渡海來台,於西螺落籍創立協興布袋戲團,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

後歷經鍾登風、鍾登祿、鍾登壽、鍾秀智等,傳至鍾任祥乃正式以新興閣掌中劇團為名;第五代掌門人、現任團長鍾任壁承父鍾任祥志業,益加發揚光大,師承「閣」派的布袋戲已達百團以上,在戲界獨霸一方。

四、近代團的經歷

(一)1828年(清道光8年)鍾氏開基始祖鍾五全先生將掌中技藝由福建傳入台灣西螺,世代相傳至今。 

(二)1953年(民國42年)鍾任壁先生組團擔任團長及主演,演出以戲院為主即所謂的「內台布袋戲」,同年起禮聘吳天來先生編排<大俠百草翁>、<斯文怪客>、<四傑傳>、<罪劍亂天下>……等長篇連續劇,為了迎合近千人觀眾的室內演出,戲偶從8寸改為12~2尺,並首創製作大型華麗舞台、立體佈景、增加七彩燈光、炮火和高級音響設備,成為「金光戲」的主導者,縱橫南北各地戲院輝煌演出。

(三)1959(民國48年)年榮獲雲林縣地方戲劇比賽第一名,獲得縣長林金生先生頒獎。

(四)1962(民國51年)年榮獲雲林縣地方戲劇比賽第一名,獲得縣長林金生先生頒獎。

(五)1964年(民國53年)榮獲台北市五十三年度地方戲劇比賽-優等獎,獲得台北市長高玉樹先生頒獎。

(六)1965年(民國54年)榮獲台灣省地方戲劇決賽全國總冠軍,獲得教育廳長潘振球先生頒獎。

(七)1966年(民國55年)榮獲五十五年度花蓮縣地方戲劇比賽第一名,獲得縣長柯丁選先生頒獎。

(八)1968(民國57年)年再度蟬聯台灣省地方戲劇決賽全國總冠軍,獲教育廳長潘振球先生頒獎。(註:全省地方戲劇比賽三年舉辦一次)

(九)1970年(民國59年)五月第一團受邀在中國電視公司演出「小神童李三保救世記」為期31/ 31小時。

(十)1971年(民國60年)年底由於布袋戲行業不景氣而暫停演出,轉入建築業。

(十一)1982年(民國71年)受日本現代人形劇協會邀請,代表台灣於日本東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等十二大都市巡迴表演及演講,精湛的掌藝讓國際友人嘆為觀止,因而成為第一個打開國際偶戲文化交流之門的劇團。

(十二)1984年(民國73年)收日本琉球學生-島袋純子。

(十三)1985年(民國74年)第二次應邀前往韓國參加「第二屆漢城國際人形劇祭」,並在南韓全國巡迴演出,共36場。並利用時間前往華僑中學、小學、養老院…等慰問義演。

(十四)1991年(民國80年)榮獲教育部頒發「民族藝師薪傳獎」。

(十五)1997年榮獲八十六年全國文藝季-優等獎,獲得文建主委林澄枝小姐頒獎。

(十六)1997~1999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布袋戲「新興閣-鍾任壁」技藝保存計劃。

(十七)2003年榮獲雲林縣政府頒發「文化特別貢獻獎」。

(十八)2003年榮獲台北市政府頒發「布袋戲終身成就獎」。

(十九)2005年赴澳洲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五、興盛時期在戲院

1953~1970年新興閣掌中劇團於全省各大戲院巡迴公演,所走過的戲院有:台北市-萬華芳明館、中山兒童樂園、萬華戲院、大橋戲院、台北大歌廳,台北縣:基隆-基隆大戲院、露天戲院,瑞芳-瑞龍戲院,萬里鄉-天主教戲院,深坑鄉-深坑戲院,平溪鄉-平溪戲院,樹林-東方戲院,新莊-成功戲院,三重市-天心戲院、天閣戲院,中和-和聲戲院、中和戲院,永和-溪洲戲院,埔乾-亞洲戲院,三峽-三峽戲院,桃園-文化戲院,新竹-新舞台戲院、中央戲院、新世界電影院,後龍-龍聲戲院、中山堂,竹山-竹山戲院,南投-南投戲院,埔里-南天戲院、綠都戲院、靈高戲院,霧峰-鄉都戲院,草屯-大觀戲院,大甲-鳳凰舞台,豐原市-光華戲院、豐原座戲院、富春戲院,台中市-合作社戲院、南台戲院、安樂戲院、南北大歌廳、高樂戲院,斗南-源和戲院、南都戲院,斗六-光華戲院,虎尾-虎尾戲院,西螺-西螺戲院、遠東戲院,莿桐-莿桐戲院,二林-二林戲院,員林-明都戲院,嘉義-文化戲院、興中戲院,朴子-榮昌戲院,民雄-民雄戲院,台南-慈善社戲院、南台戲院、台南音樂廳,永康鄉-永康臨時戲院,高雄-鹽田埔富樂戲院、南興戲院、鳳山戲院、旗山戲院,屏東-大埔戲院,花蓮-文山戲院、中興戲院,台東-新世界電影戲院和中國電視公司。

六、台灣布袋戲幕後推手-鍾任壁先生

(一)民國二十一年出生於掌中戲世家的鍾任壁,自幼承襲家傳潮調布袋戲,很早就展露頭角,十七歲即能獨掌日間主演,以演技精湛、道白清晰著稱,「西螺幼獅仔」的聲名傳揚於戲界。在傳統掌藝上,除了將生、旦、淨、末、丑的口白、動作表達的栩栩如生外,更以武戲虎虎生風膾炙人口,鍾任壁自幼稟承家傳的武藝訓練,揣摩武學要領,使戲偶拳腳刀槍的身段,達到一般所不及的精準、漂亮與合理。不僅如此,鍾任壁手上旦角體態輕盈、婀娜多姿的含蓄之美,也為戲界所稱道。在秉持「傳統與創新」的理念下,亦致力研究戲台、佈景的創作,各種聲光效果的創新,期望掌中戲日新又新,充滿活力的新生命。因為有深厚的掌藝及創新的理念,「閣」派第五代掌門人鍾任壁,曾於民國五十四年、五十七年教育廳所舉辦的全省戲劇比賽連獲二屆「全國總冠軍」。

(二)獲獎年表

1965 台灣省戲劇比賽全國總冠軍

1968 台灣省戲劇比賽全國總冠軍

1988 兼任各大學掌中戲指導老師

1991 獲教育部頒「民族藝術薪傳獎」

1992 獲台北市政府頒「傑出市民」

1998 獲斯諾維尼亞第九屆馬里波藝術節「25顆金星」最高榮譽獎項

2003 獲英國Inter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er 選入21世紀全世界風雲人物

2003 獲雲林縣政府文化特別貢獻獎

2003 獲台北市政府布袋戲終身成就獎

2004 獲台北市政府台北市模範勞工

2004 獲行政院勞委會全國模範勞工

2004 獲陳水扁總統頒文化貢獻獎

2006 獲雲林科技大學聘為兼任教授

(三)推廣布袋戲

1.從基層教育開始推廣-

 任教於宜蘭孝威國小、宜蘭利澤國小、國立三重高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2. 往國際發展

近年來新興閣受邀赴日、韓、大陸、馬來西亞、澳洲、美、德、法、瑞士、愛爾蘭、西班牙、墨西哥、斯諾維尼亞及匈牙利等國家演出超過五十次。

七、不只堅持傳統

不只堅持傳統的布袋戲演出,在最近的這幾年,為了讓更多人能有興趣去接觸布袋戲,開始在劇本上展開創新。

結語

台灣的傳統藝術都遭遇到相同的問題,年輕一輩鮮少學習、表演藝術者凋零、欣賞者減少,使傳統藝術沒落許多。如果不加以推廣,日後我們只能在博物館中去緬懷了。

鍾任璧先生畢生奉獻於推廣傳統布袋戲,從教育上著手,並往國際發展,讓台灣布袋戲傳統生生不息。

參考資料

新興閣    http://taiwan-puppet.myweb.hinet.net/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120&aid=3286093
明華園星字團(第八組)
推薦0


gezixi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明華園星字團

第八組  謝旭晉(報告)、盧奕勳(資料蒐尋)、呂沅潤(影片剪接整理)

一、明華園

明華園戲劇團,又稱「明華園」,為台灣本土規模最龐大也最著名的歌仔戲團之一。明華園為陳明吉先生於1929年創團。1997陳明吉先生過世後,陳家第二代的子女繼承了明華園,以現代化的經營手法,設有「明華園文教基金會」,嘗試將台灣歌仔戲推上主流表演藝術並積極參與國際演出。

二、明華園子團

在創辦人陳明吉先生於過世之後,明華園第二代一度面臨分家危機。為將「明華園」團結在一起,明華園第二代行政經理陳勝福(三子)先生的協調規劃及專職編導陳勝國(四子)先生之命名下,在「明華園」之後加上「天、地、玄、黃、日、月、星、辰」為各分團團名,以茲區別,並有繡花園、勝秋團、揚明園、藝華園等四個外圍分團,共計八大子團及四小分團共十二團。

各分團雖以「明華園」為旗幟實際上卻是各自運作,只有在地字團公演時才號召各團人馬配合演出。例如現代舞臺劇《暗戀桃花源》裡演出的陳勝在原隸屬於日字團,便是透過地字團陳勝福居中牽線。明華園的招牌孫翠鳳,名義上也隸屬於地字團。

三、星字團

(一)由創辦人陳明吉七子陳勝順接掌,其妻子張秋蘭目前也在旗下擔綱演出,現由陳勝順兒子陳子權擔任團長。旗下又有「勝秋戲劇團」。

(二)目前星字團旗下演員還包括:許鳳華、顏雅妮、謝喬倫、童淑宜、陳奕誠。

四、演出目的

敬神與農村娛樂

五、沒落與轉變

(一)電視、電影的出現使得觀眾群流失。

(二)經由一連串改變,觀眾、演員也都年輕化。

六、演出制度

(一)基本功訓練

(二)多數為科班生

七、競爭與策略

各地的劇團興起

八、如何吸引觀眾

人物、劇本、劇曲的創新

九、國際經驗

北京、日本、韓國、東南亞

十、目前問題

人才斷層

十一、願景

有實力、有活力、年輕化

引用網址

1.          明華園戲劇總團    http://www.twopera.com/1_overview/index.htm

2.          明華園星字團/勝秋戲劇團官方網站   http://www.mhystar.com.tw/

附錄-訪問內容

採訪人員:謝旭晉、盧奕勳、呂沅潤

 

Q:演出目的

A:最主要是為了敬神,一方面可以回饋當地信徒和住家,為大家帶來一些工作               外的娛樂。

 

Q:關於歌仔戲的沒落與轉變

A:當台灣由農業社會轉變到工業社會,許多新娛樂都出了頭且對歌仔戲造成不小的打擊,比如說電影、牛肉場、康樂隊、電子花車等,但在後來政府推動文化藝術一些相關的政策,歌仔戲又有回春的現象,而且在那時候其實還是有不少觀眾喜歡看歌仔戲,這也意味著說歌仔戲其實沒大家想的那麼沒落。

現在的歌仔戲並不是沒有前景和不可經營,重要的是戲好不好看,而現在戲都往大眾化的方向去發展,隨之觀眾年齡有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演員的年輕化,年輕人吸引年輕人。

劇團中有大多數都是年輕演員,他們都是因為對表演有抱著憧憬,且本身就是戲劇類科班出身,對歌仔戲的表演也更加得心應手,也因為劇團年輕化,許多東西都有了新的技術、新的看法、新的創意,同時也提升了劇團的可看性。

 

Q:你們劇團的組成

A:一般我們出去公演大慨會帶六十到七十個人,而其中一半以上不是專職演員,大部分都是對表演有興趣的年輕學生。

我們對於新演員會有基本功的訓練,而因為大部分的新演員都有戲劇相關的底子,所以訓練起來會比較快。

我們劇團再準備公演時,會有自己專屬的劇本、專屬的作樂者和燈光師

公演和野台不同,野台可以即興演出,但公演不能,且隨著觀眾學識的提升,看戲的水準也跟著提升,所以我們對公演的態度是要很謹慎的,且公演有一定程序,燈光、走位、台詞都有一定的配置,所以我們的劇團朝精緻化方向走。

 

Q:明華園的分支和組團的目的

A:明華園由老團長陳明吉所創,接著由陳勝福接手,後來二代團長走了,便把明華園分給自己的七個子女,分別為天地玄黃日月星辰。要他們兄弟爬山各憑本事。

而我們創這團的主要目的,最主要是要琣養人才和給對表演有憧憬的年輕人一個舞台發展。

 

Q:對於同行的競爭與策略

A:因為有許多新團的出現與發達,所以競爭變激烈,但我覺得這是好事,因為大家為了生存便會越來越用心也會越來越好。

而我們的策略主要是培養人才和用心經營。

Q:你們如何吸引更多觀眾

A:用新劇本,如舊劇本改寫、學習電影、西方歌劇...等,有時還會加入時事和新鮮物,最主要是創新度和用心度,這些都可以激起觀眾好奇心。

 

Q:是否有國際經驗

A:曾去過北京、日本、韓國、東南亞...等,都是因為受到一些活動的邀請,其實只要劇團實力夠和能力強,不怕走不出國際。

 

Q:劇團問題

A:其實現在的文化事業最怕的就是傳承問題,怕沒有人可以接手,最後便失傳了,大部分的劇團主要都是以積極尋找人才來避免這個問題,但我們團一直都有再做培養人才的動作,所以不怕沒人接手。

 

Q:對劇團的願景

A:希望我們的年輕演員能更加精進和更有實力,也期望未來整個劇團都完全交給年輕人管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120&aid=3283933
河洛歌子戲作品-《秋風辭》簡介(第七組)
推薦0


gezixi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河洛歌子戲作品-《秋風辭》簡介

第七組  李思瀚、邱梵琪、王欣萍

一、河洛歌仔戲-簡介

(一)前身是民國四十七年成立在民本電台製作廣播歌子戲之九龍歌劇團,由劉鐘元先生將民間的戲劇表演形式經由廣播電台播出,此舉創歷史先河,蔚為風潮。

(二)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河洛由"廣播歌子戲"走向"電視歌子戲"製作的大型傳統歌子戲隨著電視頻道走入千家萬戶而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三)古典注入新血可以復活,要它成為健康有朝氣的新古典,須要不斷的創新與試驗,河洛歌子戲團成立以來秉持“尊重傳統,勇於創新”的宗旨引領精緻歌子戲的風潮,十二年之內陸續創作推出了十八部大戲,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更勇於探索不同的演出風格,成功的贏得廣大觀眾的愛戴和專家學者的高度贊賞。

二、秋風辭之歷史源頭

漢武帝晚年,當時巫蠱術非常盛行。 所謂巫蠱,就是人們製作木頭人, 在上面刻上冤家的姓名,然後再放到地下或者放在房子裏,日夜詛咒。據他們說,這樣詛咒下去,就可以讓對方遭殃,自己得福。漢武帝對這一套很迷信。有一天中午,他正躺在床上睡覺,忽然夢見幾千個手持棍棒的木頭人朝他打來,把他給嚇醒了。

他以為有人在詛咒他,立即派江充去追查。不管是誰,只要被江充扣上“詛咒皇帝”的罪名,就不能活命。在這場慘案中,丞相公孫賀一家,還有衛皇后的女兒陽石公主、諸邑公主,都被漢武帝斬殺了。他還讓巫師對漢武帝說:“皇宮裏有人詛咒皇上,蠱氣很重,若不把那些木頭人挖出來,皇上的病就好不了。”

於是,漢武帝就委派江充帶著一大批人到皇宮裏來發掘木頭人。為了陷害太子劉據,江充趁別人不注意,把事先準備好的木頭人拿出來。劉據見江充故意陷害自己,立即親自到甘泉宮去奏明皇上。而江充害怕劉據向漢武帝揭穿了自己的陰謀,趕緊派人攔住劉據的車馬,說什麼也不放他走。劉據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讓一個心腹裝扮成漢武帝派來的使者,把江充等人監押起來。

劉據藉口江充謀反,命武士將他斬首示眾。太子劉據為預防不測,急忙派人通報給衛皇后,調集軍隊來保衛皇宮。而有人卻向漢武帝說是太子劉據起兵造反。

漢武帝信以為真,馬上下了一道詔書,下令捉拿太子。事到臨頭,劉據只好打開武庫,把京城裏的囚犯武裝起來,抵抗前來鎮壓“造反”的軍隊。結果,劉據被打敗,只好趕緊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往南門逃出長安。最後在湖縣的一個老百姓家裡躲藏起來。不久便被查出下落,就帶領人馬來捉拿他。劉據無處逃跑,只好在門上拴了一條繩子,上吊死了。他的兩個兒子和那一家的主人,也被殺死了。

後來,漢武帝派人調查,才知道衛皇后和太子劉據從來沒有埋過木頭人,這一切都是江充搞的鬼。在這場禍亂中,他死了一個太子和兩個孫子,又悲傷又後悔。於是,他就下令滅了江充的宗族,其他參與此事的大臣也都被處死。最後,漢武帝越想越難過,就派人在湖縣修建了一座宮殿,叫作“思子宮”,又造了一座高臺,叫作“歸來望思之臺”,藉以寄託他對太子劉據和那兩個孫子的思念。

三、秋風辭之劇本大意

西漢征和二年蠱禍盛行,年逼桑榆的武帝劉徹親率百官到甘泉宮祭天求長生。忽覺一陣頭暈,繼之強風吹折大纛。抗匈奴得勝,班師回朝的太子劉據心想追究因蠱禍而死的二位皇妹之冤情,心虛的繡衣官江充與侍從官蘇文,於是在東宮埋木人誣陷太子懷有異心,太子太傅石德深知二奸素行,先發制人蘇文被擒後自刎於石德刀下!

江充脫逃面奏武帝太子起兵造反!與太子有過兒女情的趙婕妤奉帝命探查真相,卻遭江充半途攔截,讒以「三禍」之論!為保親生子「弗陵兒」之嗣位,婕妤煎熬中仍回報劉徹,太子確有造反之意;暗中卻傳血書要太子逃命!大鴻臚田千秋與石德,得傳書知情勢危急,獻以「上策」勸劉據趁機奪位;卻為劉據所拒,承相劉屈麾兵圍捕劉據,石德易太子服掩護劉據逃脫,捨身成仁;但懷藏之趙婕妤密書被江充搜出。

劉據生母衛后(王金櫻 飾)痛責婕妤不義,婕妤始供出為保「弗陵兒」不得不屈從江充之詭計,當劉徹已釋前嫌時,江充又持婕妤密書面聖;婕妤私會太子之事,使劉徹妒火中燒,怒不可遏,將婕妤打入冷宮!眾臣見狀更添油加醋訴說太子之不是,失去理性的劉徹於是下詔殺死太子者封萬戶侯。國母衛后為伸兒冤,為喚醒劉徹泯滅之天性,一頭撞死祭台死諫。

戚然動容的劉徹終於轉念,改詔命田千秋活捉太子。深受劉據提攜的新安縣令李壽,不知皇上已改頒活擒的詔令!先是信誓旦旦的保護太子。內心卻深陷在抄家滅族的恐懼中,冷月、寒山、古宇、老藤、斷壁、殘碑…捕殺太子者封萬戶候的聲音,魔音似的在耳畔迴響…迴響…,甘泉宮又見武帝率百官祭天,李壽奉匣晉見武帝!百官屏息,劉據圓瞪雙眼的頭顱落地上!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燕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四、劇本與歷史差異

(一)劇本比歷史更多了兒女私情來串場,讓故事情節更柔和。

(二)劇本把忠臣、奸臣描述的更透徹更仔細,使劇本更有可看性、更能吸引人。

(三)劇本裡太后以死諫來證明太子的清白,劉據死法也從自殺被改寫為砍頭。

五、結語

(一)了解這段歷史故事後,不禁感概這骨肉親情,竟敵不過人性的利益糾葛。

(二)擁有了江山還想要長生不老,懷疑自己的骨肉竟而殺害,事後反悔卻又寧可殺了其他人,也不可承認自己錯誤。

(三)難道自尊面子如此重要,將錯就錯的故事,讓人聽了不禁搖頭,多少悲慘的背後,不斷輪迴重倒覆轍。

(四)然而歷史的走過,沒人出聲,只能不斷下去嗎?真令人悲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120&aid=3253582
明華園-孫翠鳳的簡介(第六組)
推薦0


gezixi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明華園-孫翠鳳的簡介

第六組  吳因謹、蘇琡雲、江婕妤

一、孫翠鳳小姐的介紹

(一)以前孫翠鳳是在電影公司當會計。 

(二)邱銘誠導演找她試演一個小角色,沒想到一試鏡後卻成了「女學生與機關槍」的女主角,因為這個機緣,就此踏入演藝之路。

(三)嫁入陳家

1.孫媽媽還特別交代陳勝福絕對不要讓孫翠鳳學歌仔戲。

2.原本組織著小家庭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3.然而在丈夫生意失敗又痛失愛子之後,萬念俱灰的她回到了劇團跟大家一起生活。 

4.因此,孫翠鳳小姐就此踏入歌仔戲生涯。

(四)二十幾歲才開始跑龍套,近三十歲才開始練其本功。

(五)閩南語不好

1.外省媳婦唱戲:

  外省籍的她來學唱歌仔戲,除了面臨比別人更多的艱苦外,也著實鬧了不少笑話,以前她閩南話說得很不好,只要她一開口,台下台上都會笑成一團,連觀眾都聽得出來:「那是外省婆仔演歌仔戲!」

2.還好全團大小都很耐心地教她閩南語的發音和說法,她一再反覆練習,最後才朗朗上口。

(六)演戲的辛苦

1.在歌仔戲這條路對孫翠鳳小姐來說,可是受了不少苦,如耍花槍耍到手破皮、或不小心刺到腳之類。

2.身上時常是青一塊、紫一塊的傷痕。在台上有掌聲鼓勵她,讓她忘了學戲的辛苦,但下了舞台,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其中甘苦。

3.就連懷孕時也挺著大肚子練花槍,有時因人手不足,懷孕的她竟然要在台上翻滾,相當的辛苦。

二、對孫翠鳳小姐的看法

(一)一個人的成功並非偶然。

(二)光鮮亮麗的外表下,背後隱藏著不少的淚水和汗水。

(三)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

(四)樂觀進取的精神,值得讓人佩服。

三、明華園簡介

(一)創始人:陳明吉。

(二)創立時間:西元1929年。

(三)目前:

1.1997年,陳明吉老團主過世後,明華園交由他的第二代子女繼承。

2.員-總團長 陳勝福領軍的〝明華園戲劇總團〞有八大子團,包括:天字戲劇團、地字戲劇團、玄字戲劇團、黃字戲劇團、日字戲劇團、月字戲劇團、星字戲劇團、辰字戲劇團。

3.為台灣本土規模最龐大也最著名的歌仔戲團之一 

(四)是台灣第一個以現代化、企業化、制度化手法經營的傳統劇團,其創新、獨有的經營哲學,開創了傳統藝術嶄新的契機。

(五)跡遍及日本、法國、美國、新加坡、南非、大陸等地

(六)明華園更嘗試將台灣歌仔戲推上國內主流表演藝術舞台並積極參與國際性的演出。 

(七)大膽的手法、創新和運用科技的技術,吸引年輕族群。

(八)掌握社會脈動,勇於創新,將傳統歌仔戲融入現代劇場、實驗劇場及電影分場的節奏,且巧妙的結合了音樂、戲劇、舞蹈、民俗、美術、聲光等各類藝術,使得明華園的大舞台充滿了魔幻般的魅力與神話的傳奇感。

四、對明華園的美譽及批評

(一)美譽:「奇特家庭代表」、「中國的另一個聲音」

(二)批評:(有些評論家對明華園的新式作風抱持較保守的態度)

  有台灣民俗專家指出-

         1.該更審慎其拿捏其改革的角度。

         2.有時將傳統歷史戲曲劇情過度改編至荒誕離。

  3.經新式台詞往往直接翻譯國語文言至閩南語,而使觀眾必須依賴字幕並過度依賴特效而失去戲曲原味。

五、孫翠鳳網站介紹

           http://www.hsifeng.com/01about/index.htm

資料來源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120&aid=3252992
客家大戲(第五組)
    回應給: gezixi(gezixi2008) 推薦0


gezixi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第五組  黃雅秀、吳念倪、陳亮岑、洪婉婷

一、什麼叫做客家戲?台灣有客家戲嗎?

(一)「客家戲」是一種廣義的概念,基本上是指全(或大部分)以客語演出使用客家戲曲音樂的戲劇。

(二)當然,在客家人聚集的區域,看到客家戲的演出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大陸地區也有好幾種不同類型的客家戲。

(三)可是,台灣地區到底有沒有客家戲呢? 有的。

  台灣地區最被大家熟知的客家戲是「客家採茶戲」,這是屬於比較傳統的劇種(戲曲種類);不過近來也有一些新興劇種的出現,只是人們可能對他們還不大熟悉,他們的演出往往突破傳統,富有新意,相信也是大家未來想欣賞客家戲時,另一項不錯的選擇喔!

 

二、台灣的客家戲曲是從哪兒來的?

(一)說到台灣客家戲曲的由來,學術界到現在都還沒有定論,因為一個戲曲種類的流播,很難僅自於單一的來源,不過,客家戲曲是隨著大陸的移民而來,這點似乎可以比較確定。

(二)據說,台灣的採茶戲,「可能」是屬於大陸的「贛(江西)南」採茶系統;而籍貫福建、後來定居於新竹寶山鄉的何阿文先生,則「可能」是第一個把客家小戲帶入台灣的人;不過,客家戲剛傳入台灣時,到底已具戲曲型態、還是仍處在山歌小調的階段,則還需要更多查證的工作。

(三)客家小戲可能肇源於大陸,但客家大戲則是以小戲為基礎,在台灣發展起來的劇種,所以說,和歌仔大戲一樣,客家大戲也是我們台灣土生土長的劇種之一喔!

 

三、客家戲在台灣的發展歷史?

(一)若以「戲曲型態的演變」做分期,可把客家戲在台灣的發展(各分期時間有重疊)分為:

1.三腳採茶時期內台時期(包含日治、光復後)。

2.野台時期(包括廣播時期)。

3.新劇種形成期。

(二)「三腳採茶」早期是農閒時的娛樂,受歡迎後形成職業團體;民國十年上下,受其他劇種(尤其是京劇)啟發而改良,成為大戲;因屬室內演出,故稱「內台時期」。此時期在台灣光復後幾年達到顛峰,50年代受電視、電影影響,傳統戲班快速式微,藝人於是轉向廣播界與外台表演。

(三)「外台」,俗稱「野台」,是目前最常見的演出型態。野台之外,採茶大戲也進入現代劇場,加上新劇種陸續出現,使得客家戲呈現多元面貌,吸引不少年輕觀眾。

 

四、台灣的客家戲有哪些種類呢?

傳統戲曲以「採茶戲」為主,分作三腳採茶戲及客家大戲;還有近來出現的客家布袋戲,結合了傳統布袋戲的操作技巧,重新編排音樂與劇目,表現亦十分搶眼;其他尚有客家話劇、客家布偶戲以及客家舞劇,也都以不同的戲劇表演形式來闡發客家文化的意涵。

 

五、什麼是「客家八音」?主要使用什麼樂器?

(一)「八音」是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種聲音。
(二)客族由中原地區不斷遷徙至廣東梅縣等一帶縣份,因走過的地方多,客家人便不斷的吸收各地的民間音樂,再加上自己原有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曲調,即稱之為「客家八音」。

(三)「客家八音」所使用的樂器,大致可包括:

1.吹管樂器:

  嗩吶、管(烏嘟孔)、笛(簫)。

2.拉弦樂器:

  小梆胡、(二弦、殼子弦)、大椰胡(胖胡、胡弦)、喇叭琴(叭哈弦)、京胡(吊龜)。

3.彈撥樂器:

  揚琴(洋琴、蝴蝶琴)、三弦、秦琴(秦漢子)。

4.打擊樂器:

  單皮鼓(北鼓)、梆子(敲子)、竹板(夾節)、堂鼓(通鼓)、小鈸(鑇子)、小錚鑼(嚐叮)、小鑼(碗鑼)、大鑼(本地鑼)。

 

六、分享影片介紹

(一)片名:嬌蓮勸夫

(二)內容大綱:

嬌蓮之夫嘗賭命,返家肚餓,命妻煮食,妻如常服侍親切,嬌蓮端飯給予充飢,夫看見碗中之飯如此之粗,詢問妻為何如此,妻回問道,如某日賭博傾家盪產,就如此過日,夫怒與妻爭辯,以大男人主義威脅妻,而妻以理勸解,列出五大賭博罪狀,夫才驚醒努力工作走上正途。

1.賭博五大罪狀:

   1)第一罪:傳家財產敗光

   2)第二罪:名譽不好

   3)第三罪:人品不好

   4)第四罪:不愛妻愛家

   5)第五罪:愛賭博

   2.主旨:賭博場中不可去,子孫代代才能萬年興。

 

參考網站

http://www.hakkatv.org.tw/haopera/page3-group.ht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120&aid=3252512
很抱歉...麻煩您盡速轉寄作業至其他信箱...
    回應給: 49784037(k10000217) 推薦0


wore092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Dear 同學:
很抱歉...這陣子我都在忙...沒有上網~~~
今天才看到貴組的留言...
 
我去郭老師留給您們的信箱中,
沒有找到貴組的作業....
麻煩您們收到信後,
盡快將作業轉寄給學姊我(wore0928@yahoo.com.tw)
和郭老師(kuotk@mail.nhlue.edu.tw),
以便盡快更改貴組的成績~~~
 
抱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120&aid=3251694
關於信箱
推薦0


k10000217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已經嘗試多次把ppt寄出
可是都無法送出

想確認一下是否有抄錯學姊的信箱
可麻煩學寫把信箱po出來 好確認 謝謝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120&aid=3231629
霹靂布袋戲的發展研究初探(第四組)
推薦0


gezixi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霹靂布袋戲的發展研究初探

第四組  郭雅惠、張文馨、吳新綸、詹雅恩

一、布袋戲歷史及發展

(一)台灣俗稱「布袋戲」之由來

1.早期演出的戲棚形狀類似布帳。

2.最早的布袋戲演出,藝師習慣將一身行當裝進布袋內。

3.最早的布袋戲演出,藝師習慣將一身行當裝進布袋內。

4.因傳統戲偶本身除頭部、手掌與腳的下半段以外,軀幹部分、手肢與腿部,都是用布縫成的,其形如布袋。

(二)布袋戲歷史淵源-來自泉州的一則神話故事

傳說中國明朝期間,有位屢試不中的秀才梁炳麟,在福建仙游縣九鯉湖一座仙公廟祈求高中後,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位老人在他手上寫下「功名歸掌上」後離去。梁秀才醒後非常高興,認為是及第的吉兆,不料當次應試又名落孫山。失落之餘,他開始向鄰居學習懸絲傀儡戲,並發展出直接套在手中的人偶,憑著他的文學修養,出口成章,又能引用各種稗官野史,馬上吸引了許多人來看他的表演,布袋戲從當地開始風行起來,梁秀才的名聲也跟著水漲船高,此時他才領悟了「功名歸掌上」這句話的意涵。

(三)布袋戲的發展

1.據《台灣省通誌卷》學藝藝術篇,南管布袋戲是台灣最早的布袋戲。

2.自乾隆以來,福建地區戲曲特別發達,布袋戲逐漸採用地方戲曲,遂形成「戲曲布袋戲」。

3.十八世紀布袋戲出現職業團體分室外的野台戲與在劇院內的內台戲。

4.十九世紀中葉是閩南布袋戲技藝發展的顛峰期,那段時期的布袋戲,稱為「籠底戲」。

5.大量採用「曲館」的北管後場樂師及戲碼。

(四)布袋戲早期轉變

1.1920年代,多採用清末民初的武俠小說加以改編,故稱劍俠布袋戲,其代表人物為五州園的黃海岱和新興閣的鍾任祥。

2.二次大戰末期,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運動」 ,強制演出所謂的「皇民劇」做為勞軍演出及政治宣傳的劇隊。

3.民初禁止露天野台的戲劇演出達一年以上,轉而進入內台時期。

(五)布袋戲近期轉變

1.1962年,台灣電視開播之後,內台戲熱潮漸漸減退。

2.1950年代,金光戲開始在中南部各地的野台戲開始發展。

3.1970年黃俊雄的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上演。

4. 1974年國民黨政府遂以「推行國語」及「妨害農工正常作息」 為理由,禁止無線電視台播出雲州大儒俠與所有的電視布袋戲演出。

6. 1994年正式成立「霹靂會」。

7. 1992年創立「大霹靂節目錄製有限公司」。

8. 1995年大霹靂公司成立「霹靂衛星電視台」。

二、霹靂布袋戲偶的介紹

(一)角色分類

1.生:

指的是「淨」以外的男生角色,分文生、武生、小生、娃娃生等四種類型;例如:素還真(文生)、亂世狂刀(武生)。

2.末:

指老生,也就是年長的男性;例如:憶秋年(老生)。

3.旦:

女性角色,依年齡、角色性質的不同可分為文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例如:沐紫瑛(武旦)、紫宮彤麟(老旦)。

4.淨:

花臉;臉上勾勒較多顏色與線條,口白粗獷,為粗線條的人物;例如:吞佛童子、戤戮狂狶。

5.丑:

為戲中甘草人物,丑角,動作滑稽、逗趣。

6.雜:

不屬於前五類者,均歸入雜門。多半是「獨角」(專門為某一人物而製作的特殊造型),不同於傳統分類;霹靂的「雜」還包含了僧侶的角色,例如:百世經論‧一頁書。

7.獸:

顧名思義就是非人類的角色。

(二)戲偶的尺寸演變

1.小型的『掌中戲偶』

2.中型的『金光戲偶』

3.大型的『電視戲偶』

(三)戲偶的服飾

1.經過長時間的改良演變

2.由傳統漸漸邁入很流行、時尚

3.COS文化結合

三、霹靂布袋戲讓人深深著迷的關鍵

(一)人物上場詩

人物上場詩的使用,不是只侷限在每一集的開場,而是指每一個分場戲時人物的上場。有時是吟自己的專屬上場詩,每位人物的專屬上場詩句在人物現身前,即已根據其特性加以設定;有時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有時是有特殊目的,例如決鬥之前或當說客時所吟。

1.使用時機:

1)人物專屬的上場詩

2)有感而發的上場詩

3)有特殊目的的上場詩

4)對吟及合吟的上場詩

2.人物專屬的上場詩

為了塑造個性化的人物,霹靂的人物會擁有屬於自己的「詩號」,其中有些人物還會因前後時期不同的個性而有不同的詩號。

例如刀狂劍痴葉小釵,早期:「征衣風塵化雲煙,江湖落拓不知年, 劍痴刀狂世紛云,今將衣缽卸雙肩。踏盡千山無人識,當初枉受盛名牽,東風吹醒英雄夢,笑對青山萬重天。」晚期:「愛落紅塵心已死,持刀抱劍了一生。」

3.有感而發的上場詩

1)思念親人、愛人

人物

思念對象(關係)

詩詞

體裁

清香白蓮
素還真

風采鈴(妻子)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幾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七詞

2)弔憶親友

人物

思念對象(關係)

詩詞

體裁

笑傲紅塵

愁月仙子(愛人)

半箏永是花中泥,
瑟刀已成忘情詩,
傲笑人間風雲客,
愁月從此落天地。

七言詩

3)閒詩

這一類是人物上場時獨自一人有感而發的抒情詩,可以是觸景生情,或是飲酒之詩,或只是閒來無事吟詩一首,並沒有特別的目的;這在霹靂布袋戲的使用也很普遍。

人物

詩詞

體裁

刀狂劍痴
葉小釵

世路已經倦,
恩義兩茫然,
刀劍從此逝,
雙影散雲天。

五言絕句

3.有特殊目的的上場詩

為了某一特別的目的而吟的詩,不是自己的詩號;是某些特殊的時機:有時是當說客,有時是勸慰,有時是贈別朋友,有時是約戰…。使用時,通常不是獨自一人,而是說給對方聽,所以把它另分出一類。

人物

特殊時機目的

詩詞

體裁

清香白蓮
素還真


葉小釵

愛落紅塵心已死,
步雲縱嶺醉一生;
封情孤走天涯路,
淚已成冰為劍癡。

七言詩

4.對吟及合吟的上場詩

兩位好友同時上場,有時是吟各自的詩號,也有時是各以詩句對吟,有時是對手互相刺探,以詩句委婉表達;但都是非常雅致,深具文學涵養的。

對吟或合吟的人物

詩詞

體裁

清香白蓮素還真、

青陽子

青:儒園結義數載情,
素:手足相知玉清潔。
青:回首漫漫憶往事,
素:劍膽琴心伴苦行。

七言絶句

(二)上場詩的體裁分類

1.詩詞

1)四言詩

最有名的是「百世經綸一頁書」的:世事如棋,乾坤莫測,笑盡英雄。 聲音清亮高亢,與眾不同的百世經綸,半闔眼眸看盡世俗庸人,微揚嘴角笑盡天下英雄。

2)騷體 

也就是楚辭式的體裁,其特色就是會用「兮」字來作為語助詞。

邪之主陰陽師」: 天蕩月兮水面華,飄渺是曰浮幻,水棹撥真兮月上櫻花。水面櫻、月上映、虛空影、染紅霙。天蕩月兮絳雪花,浮幻是曰昇華,琴弦撥真兮月櫻化。配上聲情豐富的口白及音樂,充分表現其崇高尊貴之氣質。

3)五言句

古詩

「希望宮城城主寒月蟬」: 落霞映孤雁,夕陽伴風寒,流水過無痕,桃華不堪染,誰如多情痴,散若冬花雪。展現美豔絕代動人的女強人內心對丈夫的深情。

絕句

「黑白郎君南宮恨」的「傲笑天地間,黑白兩不分;馬車幽靈影,瀟灑一君。」四處挑戰武林中盛名的角色,以別人的失敗為快樂,卻是置生死於度外,有過人的膽識、氣魄,狂傲不羈、極為自負的錚錚鐵漢。

ƒ律詩

「平風造雨四無君」贈素還真出苦境之詩: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高風漢陽渡,初日郅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何當重相見,尊酒慰離顏。

結論

強調正統的權威性、以及道德信仰價值的確立等社會文化特質,並與民間信仰、節慶相結合,作為民間一個非正式的教育方式。 

西元2000年,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了一部電影「聖石傳說」,拓展海外市場的動作比以往來得大,因此就有討論的空間,也有機會觀察與分析本土文化工業在做拓展海外市場動作時的現象。

參考資料

1.吳佳蓉《霹靂布袋戲的發展研究》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8/03/2008032901144405.pdf

2.掌中乾坤布袋戲數位博物館http://folkartist.elib.nctu.edu.tw/collection/palm_drama/PD1/history/InSide1.shtm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120&aid=3221794
楊麗花歌仔戲團(第三組)
推薦0


gezixi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歌仔戲介紹-楊麗花歌仔戲團

第三組  吳雯婷、林弘翊、莊仲昕、陳怡婷

一、   關於楊麗花

(一)本名林麗花。

(二)宜蘭縣員山鄉人。

(三)四歲時開始上台跑龍套。

(四)曾參與團體:

宜春園歌仔戲團 、賽金寶歌劇團、台北「正聲天馬歌劇團」、聯通廣播歌劇團、台視歌仔戲劇團、台視聯合歌劇團。

(五)現培養新人。

二、   楊麗花的經歷

(一)1947年-

開始上台跑龍套。

(二)1950年-

與母親在宜蘭「宜春園」歌仔戲班演出《安安趕雞》,頗受觀眾的歡迎與肯定,「小安安」的名聲不脛而走,楊麗花自此正式踏入內臺歌仔戲的舞臺。

(三)1956年-

楊麗花正式加入「宜春園歌仔戲團」。

(四)1960年-

躍升為團中要角,以《陸文龍》嶄露頭角一舉成名。

(五)1961年-

楊麗花離開「宜春園」,進入以拍攝歌仔戲電影著稱的「賽金寶歌劇團」。

(六)1963年-

「賽金寶歌劇團」集合諸多當時歌仔戲界的名伶,組團赴菲律賓華宮戲院演出長達半年之久。

(七)1965年-

楊麗花加入台北「正聲天馬歌劇團」,與小麗雲搭檔在電台演出,由陳清海負責編導,在全省擁有無數的聽眾,同年以「聯通廣播歌劇團」的成員身份,參加台視電視歌仔戲的試演競賽,劇團推出《精忠岳飛》,順利取得週四中午時段的播出權,自此楊麗花開始了電視歌仔戲的生涯

(八)1969年-

楊麗花成為「台視歌仔戲劇團」團長。

(九)1972年-

組織「台視聯合歌劇團」,推出《七俠五義》、《碧血青天》、《萬花樓》、《隋唐演義》與《楊家將》等叫好又叫座的戲齣。

(十)1976年-

前往新加坡「楊麗花」人民劇場演出三十天,共計推出十五齣戲。

(十一)1980年春節-

楊麗花率領「台視歌仔戲劇團」全省基層巡迴演出一個月,總計演出《唐伯虎點秋香》百餘場。

(十二)楊麗花利用休息的兩年時間,與狄珊合作籌畫了《俠影秋霜》、《蓮花鐵三郎》與《青山綠水情》三檔歌仔戲,開啟了電視歌仔戲的改良風

(十三)台視重組「台視歌仔戲劇團」,邀請楊麗花出任團長,陸續推出《龍鳳再生緣》、《薛平貴》、《鐵扇留香》、《情海斷腸花》、《鐵漢金鷹》、《薛丁山》、《楊家將》、《恩怨情天》、《萬花樓》、《薛仁貴征東》、《梁山伯與祝英台》、《狸貓換太子》、《風流才子唐伯虎》、《年羹堯新傳》與《孫臏下山》等戲碼。

(十三)1981年與1986年-

楊麗花更在台視兩度招收新人,為電視歌仔戲培育許多新生代演員。

(十四)1981年-

楊麗花應「新象國際藝術節」的邀約,在「國父紀念館」推出《漁孃》,開啟了歌仔戲進軍現代劇場的樞紐。

(十五)1988年-

以《王文英與竹蘆馬》獲得電視金鐘獎的肯定。

(十六)1994年-

在台視推出《洛神》,成為首度在黃金八點檔時段演出歌仔戲的先例

(十七)199119952000年-

先後在國家劇院推出《呂布與貂蟬》、《雙槍陸文龍》與《梁祝》等三檔大戲。

(十八)2003年-

最新力作為在台視推出的《君臣情深》,也致力於歌仔戲新生代的培植薪傳。

三、   楊麗花作品集之一

《洛神》:首開方言節目一小時,並進入晚間八點黃金時段演出的首例。

四、她的歌仔戲人生亦是歌仔戲的發展

(一)歌仔戲的黑暗時期

(二)起死回生

(三)大放異彩時期

(四)改良歌仔戲

(五)培育新人

五、楊麗花歌仔戲團之創新與改變

(一)將歌仔戲以電影慣用的特效來表現刀光劍影的動感,首開歌仔戲先例。

(二)楊麗花認為,在歌曲方面只講究唱功是不夠的,必須搭配樂器、曲調與歌詞等。於是她自掏腰包重製音樂,並邀請歌仔戲音樂推手曾仲影以及專家擴大蒐集歌仔戲的原始曲調,再加以改編成新的曲調、配以新的唱腔,務求讓戲曲有更多元的變化。

六、不同場景之呈現方式

(一)舞台:員常常必須濃妝豔抹、動作要大要誇張。

(二)電影:因場景更大,演員表情要更柔和,動作更要拘謹,不可晃來晃去。

(三)電視:鏡頭拉近時,演員要小心不能跑出畫面。

七、相關網站

戀戀花城       http://lihua.ics.com.tw/index.htm

參考資料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120&aid=3219434
期末作業...關於傳統戲曲的...都可以~~~
    回應給: LANEW(thomas0229) 推薦0


gezixi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同學...您好:

第一次上課時,
老師就有說過...期末作業要與傳統戲曲有關...最好是歌仔戲~~~

所以...寫其他傳統戲曲是可以的...

上星期五(1/9)...也有兩組寫布袋戲喔~~~

若借不到參考資料...
可以向校本部借、到國家圖書館網路找碩博士論文或其他的網路資料....

加油啦...下禮拜五(1/16)就輪到您上台分享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1120&aid=3205492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