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36計〉食物假回憶 改變真胃口文/呂政達 想要實施減肥計畫,面臨的最大挑戰,並不是如何訂出一套節食計畫,或計算吃進口的食物熱量,而是,我們經常忽視的,對食物的記憶。 對孩子來說,包括記憶裡好吃或不好吃的食物,都會自動擴張。像我兒子自從吃過一次某牌子的洋芋片後,即擴張到所有油炸的澱粉類食物,他不用再一一吃過,都自動列入「好吃」;而不好吃的,像每次喝完一整碗湯都會留一堆白菜頭,從此各種顏色的蘿蔔,即使沒有吃過,他也自動放棄,怎麼逼迫他吃都沒有用。 許多爸媽一定遇到同樣令人灰心的難題,實施一套新的減肥計畫,卻不能叫孩子對食物的記憶重新來過。最後,只好望著孩子繼續走樣的體型而興嘆。其實,「假的食物記憶」是可能改變飲食習慣的。 英國聖安德魯大學和加拿大溫莎大學的心理學家就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找受試者來回答問卷,內容是他們的食物史和飲食偏好,然後在解釋資料時,植入一個假回憶,讓受試者以為,小時候他們曾因吃雞蛋沙拉而生病;其他假回憶還包括喜歡吃比薩,不喜歡吃包心甘藍等等。 結果,三分之一的受試者真的形成對雞蛋沙拉的壞回憶,一個禮拜後,找他們來聚餐,雞蛋沙拉真的連碰都不碰。即使過了4個月,記憶仍舊存在。另一個研究用的是水蜜桃優格,也發現同樣的效果。 其實,我們對食物的記憶這麼不確定,是因為記憶原本就是靠喚起和重組的,如果媽媽跟十幾歲的孩子說:「你4歲時吃蝦子會過敏,有一次全身發紅疹,我們還半夜送你去掛急診。」雖然孩子完全不記得有這麼回事,聽媽媽一講後,下次觀察餐桌有蝦子時,他會做出何種反應。 因此,讓我們這樣想吧:肥胖、過動的孩子會一直吃熱量過高的食物,並不是因為他的身體需要這些熱量,而是吃這些食物的美好回憶一再的召喚他,要他回到製造回憶的情境。 如果是這樣,「編造一個食物的回憶」可能會比「別吃了,再吃,你就要從小胖變成大胖了」,更能有效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