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日與恆星日
早期的時間公制單位是以平均太陽日為準。從第一天的正午到第二天正午所經歷的時間稱為一個太陽日,此段時間略大於地球自轉一周所需的時間(因為地球除了自轉外,還繞著太陽公轉)。恆星因在極遙遠處,所以每一個恆星日均維持為地球自轉一圈之時間。
太陽日(對準太陽)要比恆星日(對準恆星),要多轉θ的時間。
太陽日因季節不同而有些微變化(由於地球繞日之軌道為髓圓,在軌道上的每一位置,公轉速率不相同,故每一個太陽日並不等長,取一年太陽日的平均值,就是所謂的平均太陽日。將一個平均太陽日分成24小時,一小時分成60分,一分鐘分成60秒。因此時間的基本單位--「秒」,定義為一個平均太陽日的86,400分之一。
為何一年中每一太陽日的大小不等?為何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公轉速率不相同?
這二個問題的答案是相同的。刻卜勒整理第谷團隊觀測行星所得資料(主要是火星),歷經二十年,整理出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其中第二定律如上圖所示:「行星與太陽連線,在相等時間內掃過相等大小的面積。」所以可得知,在近日點處行星公轉速率大,而遠日點處行星公轉速率慢。
本文於 修改第 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