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目前正在進行一次高校教師的大罷工。同樣為抗議年金改革不公,臺灣軍公教發起多次請願、遊行活動。因為沒有達成基本共識,抗議行動逐漸升級。最近還發生了有人現場摔成重傷的慘劇。比較英國和臺灣發生的這些抗議,之間有何同與不同?解決和思考的路徑如何?
英國這次罷工,目前涉及到的高校達61所,幾乎有些知名度的高校全都名列其中。其中包括中國留學生眾多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利物浦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南安普頓大學等知名高校。據公開的罷工計劃,罷工組織者採取了逐漸加碼的方式:
第一周:週四2月22日和週五22日(兩天)
第二周:週一2月26日,週二27日和週三28日(三天)
第三周:週一3月5日,週二6日,週三7日,週四8日(四天)
第四周:週一3月12日,週二13日,週三14日,週四15日和週五16日(五天)
罷工的教師將有4.5萬人,近100萬的學生受到影響,20萬即將畢業的學生面臨推遲畢業,很多新生也不知道何時才能拿到入學通知書了。
罷工的原因和焦點是,英國大學校長委員會(UUK)和英國大學與學院工會(UCU)對大學教師退休金改革計畫產生分歧。
據悉,英國高校教師們的退休養老金赤字已經達到175億英鎊,巨額的福利及其養老金讓英國大學校長委員會(UUK)頭疼不已。
校長委員會就想要改變養老計畫,把退休的教職人員按月領取退休金的固定收益計畫(USS),改變成分配型的養老計畫。
臺灣年金改革的理由也是因制度太複雜、保障差異太大,不同的社會保險與退休金制度的給付條件、資格、財源、保障水準參差不齊。隨著民眾平均壽命逐漸延長,領取年金人數大幅上升,若維持現有費率和給付水準,各職業別的年金制度都將面臨嚴重收支失衡。
大家對改革似乎都不反對,焦點在於能不能不溯既往?從準備改革之日起,對已經退休的軍公教實行原有制度?另一個焦點是,改革的幅度,即樓地板能否不要定得太低?
英國的罷工儘管階層單一,一旦啟動,這種抗議很可能不會有臺灣的那麼激烈,但影響和效果也許會遠勝臺灣。同樣都是爭取權益為何有這樣的差異?從比較研究的角度,會產生以下思考:
1、臺灣的民主素養不如英國?
2、臺灣的工會組織不能發揮正常的維護權益作用?
3、兩地政府對聽取民意的同理心不同?或者臺灣養成了,為維護權益不鬧出大動靜不會得到關注和重視的惡習?
4、臺灣軍公教維護權益的要求不如英國教師的要求合理?
5、臺灣年金改革影響到的是已經退休的軍公教的利益,他們已經沒有在職的比如英國的具有罷課一類的影響力?
6、英國的抗議是單一事件,臺灣的抗議實際成為或被汙指為是黨派的政治鬥爭---即藍綠人群中,有的反對有的不反對?
再換另一個角度思考:站在政府當局角度考量,不如此改革,對現在和將來產生的問題更大。忍痛改革事所必然。即便如此,這就要看誰的溝通力和解釋力獲得民眾的理解和支持的能力。因為影響的是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更要細膩、耐心具有同理心。
站在民眾角度考量,因為當局一定要改革,比如臺灣主要是影響到是退休人員的利益。在職者無論是否不溯既往,因為鐵定要改,對他們都無所謂。這會讓抗議者抗議行為被感覺到只是為自己的利益抗爭,沒有和社會有共患難之心。難以獲得更多的支持和同情。因此這也容易被當局忽視。要想取得對話的權利,只能一次次將抗議活動升級。
另外,公允而論,退休人員他們是按照已有的資源安排生活。在其框架早已成型,在他們最沒有能力的時候,讓收入突然縮水。對老年心理瞭解的人都知道,這會讓本沒有安全感的退休人員,沒有時間做出回應,會更沒有安全感。不溯既往也許更公平和有同理心。退一步講,即便大幅度改變退休人員的待遇,也仍然無法讓政府在這方面的財政預算達到平衡。不能讓問題根本解決。節流不如開源。開源正是政府的責任。特別是工資收入世界範圍都在漲的情形下。縮減退休者的收入待遇,是最被動的舉措。
許多反年改的人士表示,爭取18%或是扣除多少年金!而是職業的尊嚴和政府的誠信,若是一個政權對人民失去誠信,必然走向亡,因此他們的抗議是過去40年,犧牲的年青歲月被一群台獨政客抹殺!。
最後,中國大陸的勞動保障制度的改革也能提供借鑑:就高不就低原則。讓多種管道標準的勞動保險,回歸到單一機制,行政事業和企業退休保障更趨一致。不溯既往和提升比較低端的企業人員的退休待遇,不降低其他領域的待遇等措施,讓矛盾最小化。
本部落格文章沒有注明轉帖者,均為原創,轉載本人原創文章時需要注明作者。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