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臺灣桃園機場開始為期15天的自由行,希望能以獨特的視角觀察,蔡英文執政後被嚴重疏離的兩岸關係的方方面面。開始行程的第一天,就讓筆者憂慮:「細節魔鬼」正讓兩岸漸行漸遠漸!
桃園機場一下飛機,就去兌換台幣、購買電話卡。兌換台幣過程中,機場負責兌換台幣的臺灣銀行一個瘦瘦小夥子,一臉嚴肅,一句一個:你們中國來的,什麼什麼的。筆者實在忍不住回了一句:這裏難道不是中華民國嗎?小夥子更嚴肅地回應說:「不是」。
這種回應讓筆者頗為驚訝:這需要活得多分裂才能讓自己嚴重不認同,卻又不得不使用的身份同時長期發生在自己身上。作者儘管長期觀察臺灣、深知臺灣青年人被民進黨長期去中國化,給青年帶來的身分認同帶來的困擾和分裂是多麼的嚴重。
畢竟作者有點點年紀,不像年輕人那麼激進,更願意樂觀些,也相信曾經被馬英九政府數年推行公文稱呼對岸為中國大陸。當年的成果,還不至於如此快就蕩然無存了吧。再退一步想,即便激烈的青年人不少,但在機場這個接待大陸人的窗口,蔡英文當局,起碼會表現得友善一些,挑選一些不那麼激烈的人吧?或許這種連自己是中華民國都感到羞恥的臺灣人是個個例。作者的幻想很快就被緊鄰的辦理中華電信業務卡的小姑娘擊碎了:她同樣不認為自己是中華民國人。不知什麼原因,上述兩人的服務態度也是很差的,男生至始至終難見微笑,女生對問她悠遊卡在哪裡辦,則更是回應:你問他們啊,又不是我的業務。幾遍按照大陸的服務標準也是不及格的。(還好截止到進入台灣近一周的時間里,那是服務水準最差的兩個,接下來對台灣服務業的禮貌、熱情、體貼深表認同)。
其實新聞和蔡英文政府官員中,稱呼上故意用「中國」、「臺灣」並列,凸顯兩岸兩國論,主動去吃大陸「一個中國的豆腐」,同時也避免馬英九稱呼「中國大陸」類似的稱呼,被兩岸當作默認「一個中國」吃了自己的「豆腐」。
蔡英文上任以來,儘管沒有像陳水扁那樣赤裸裸地系統推行去中國化,但在這樣的細節方面,放任台獨人士肆意為之。自我內心的表現出來的好惡,更是為臺灣社會祈禱了一個引領示範的作用。其實,公開場合臺灣媒體,即便親藍的媒體這方面稱呼畢馬英九時代也越來越不講究了。
桃園機場的兩位年輕人對自己身分的認同的牴觸和分裂,不過是臺灣社會去中國化的一個縮影。這方面有民進黨政府不遺餘力去中國化的深深印痕,也有馬英九時代,沒有利用政黨遊戲的叢林規則予以導正有關。
臺灣社會在諸如兩岸稱呼上有如此大發展,大陸更有無可推卸的責任:無論說涉臺管理部門還是大陸涉臺智庫,都對這種現象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想出有效的應對之策。
兩岸關係的推進不是靠那個頭面人物中公開場合秀幾句不陰不陽、自以為頗有玄機的話就能夠成功的。臺灣的政客如此細膩地操作去中國化,在細節上一步步割裂兩岸的政治歷史聯繫,在如此基本的稱謂上也煞費苦心。大陸如果有足夠以兩岸事務為事業而非風光職業的官員和學者,不信沒有好的對策。畢竟,這樣的年輕人中這樣的崗位以如此的姿態出現,要麼已經上青年人的主流作派,要麼上起上司對起缺少明確的教導甚至上綠營政治人物,故意挑選有這樣思想的年輕人代表臺灣。不但做強化兩岸兩國的觀感,也用這樣優厚的職位引導青年人認同自己的理念。大陸有抵制這個抵制這個的經驗,相信不會沒有相信的對策。大陸的一些官員和學者這方面做得還沒有馬英九好,將「臺灣」「中國」並稱的人比比皆是。大陸似乎並沒有像馬英九那樣賣力規範過、更沒有對兩岸啟動有效導引的機制。不能說涉貪部門瀆職,起碼對兩岸對事務沒有盡職!
筆者之所以對兩岸稱呼這樣的小細節頗為在意,是因為對臺灣政客的惡意為之和大陸政客的不作為對兩岸長期的影響有足夠理由的憂慮:臺灣青年也許不知道,無論何種條件下,他們都不可能有一個台獨政客描述的臺灣國的存在,無論如何討厭中華民國這個稱呼,這也是他們能夠使用的最後的軀殼。這種身分的異化和分裂只能讓自己生活得更加糾結和鬱悶。這就是常說的「溫水煮青蛙」效應。
另外,大陸即便有以不變應萬變的實力,但無論將來用武力還是和平的手段解決臺灣問題,如果任由這種現象發展,武力解決臺灣則長期無法讓年輕的幾代人認同,牴觸和反抗也更為長期和激烈;如果還真想和平統一,這種現象的普遍和嚴重,如果沒有改善希望,仍喊和平統一豈不是都是騙人的?
如果有戰爭必有先兆:你得有足夠的戰爭動員和戰爭的意願;如果是和平,民心民意的細節的重視和培養則昭示彼此這方面的誠意和努力。到臺灣後,看到有網友在臉書上發起“中國對臺灣友善嗎?”這種有預設立場和特殊角度的調查得出的結論可想而知。但臺灣民眾看到這樣的調查題目時,是否也該想想:臺灣的政客對大陸友善嗎?
畢殿龍
本部落格文章沒有注明轉帖者,均為原創,轉載本人原創文章時需要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