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一當選,就頻頻釋放出訪美的意願。對此中美包括臺灣三方官方以及民間智庫進行了各種研判、試探和溝通。中美方面,最高層次達到胡錦濤和布什之間的通話;臺灣和美國方面,美國住臺代表楊蘇棣和馬英九有過直接溝通,日前,更有美國AIT主席薄瑞光赴臺。馬英九赴美先是被認為沒有必要,也無可能,經過多日、多方磋商,成行似乎已無太大懸念。按說承認“九二共識”的馬英九訪美應該不是問題,但為何千呼萬喚不出來呢?馬英九訪美,大陸最擔心的是什麽?美國對馬英九訪美又有什麽樣的考量?
馬英九訪美最表象的問題似乎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認同。胡錦濤布什通話時,布什指出,這是兩岸一個互相伸手,彼此交往,和平解決歧見的“新鮮機會”。胡錦濤也回應,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談判,是我們一貫的立場。通話下來,似乎已經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問題阻礙兩岸的交流和溝通。因為馬英九競選時本就承認“九二共識”,盡管為了避免競選對手謝長廷陣營的攻擊,對這一原則並沒有更為加強的表態。胡錦濤、布什通話後,3月27日,馬英九拜訪李登輝後,更再次明確表示,承認“九二共識”。另外,看看馬英九的經濟政策,很大部分是基於兩岸加強合作才可以實現的。馬英九對加強兩岸的交流是很有信心的。但是,這並非就是馬英九就能夠必然順利訪美的全部條件。如果僅僅是代表性地訪美,大陸應該會樂觀其成。讓大陸擔心的是,如果僅僅因為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就馬上同意馬英九訪美,盡管馬英九到美國後,不去華府,不見僑胞,不召開記者會,行程也很短暫。但大陸最為擔心的是,開了這個先例,接下來,和臺灣沒有官方關系的新加坡、日本等其他主要國家都照此辦理。馬英九以一個並沒有見到實質進展的“九二共識”換來全面至少是大範圍的外交解凍。馬英九在沒有和大陸全面協商的情況下,後續大陸不知道將發生什麽樣的外交格局的改變,他們需要馬英九在這個方面有一個態度和承諾。所以,馬英九想順利訪問美國,甚至是計劃下的新加坡、日本,除了已經表示的承認“九二共識”原則外,和大陸充分溝通,並向國際公開表示,訪問這三國是個特例。如果再訪問其他沒有邦交的國家則會與大陸有充分的協商。如果這樣,相信訪問時,也許大陸會表現得更為大方,馬英九拜訪被訪問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開記者會,約見僑胞都不是問題。這個時候,臺灣要求美國其保護的背書或外交破困的急迫性已經沒有陳水扁時代那麽大,尊重和溝通是尤為重要的。臺灣方面必須考量到目前外交空間的事實,也應該對兩岸溝通、協商後的外交空間擴展有相當的信心,妄想拋開大陸就可以獲得自由的發展,結果會適得其反。
美國對馬英九訪美為什麽遲遲不願表態呢?這固然有大陸態度的考量,但更多的也是自高身價作秀,就像在馬英九綠卡問題上一樣,美國方面要把每個可以利用的議題都利用得淋漓盡致。讓馬英九訪美的行程不是那麽容易得到,才顯得這次訪問彌足珍貴,讓馬英九以後更有感恩涕零的感覺。美國方面對馬英九提出“五項期待”其中有“臺灣加強軍事防禦,大陸降低軍事威脅”的內容。這也許有希望兩岸真正和解良好的願望,但也不可排除希望臺灣繼續甚至更多地夠買美國的武器。如果美國不是在國際上麻煩不斷,他們應該不樂見兩岸關系有過度的、超出其控制範圍的改善,那樣美國打兩岸牌的本錢將大大減少,而武器購買量也將縮水,這都不利於美國的 “國家利益”。馬英九在競選時也曾說,希望大陸能夠撤除或減少大陸針對臺灣的導彈。大陸撤除對臺灣的導彈並非不可能,關鍵還是要看馬英九的態度。如果馬英九上任後,能夠真正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從經濟、教育、文化加強兩岸的交流,為增加兩岸一個中國的認同布局,兩岸開戰的因素消除,大陸的導彈撤除至少是減少,是沒有什麽問題的;另外,也是一個更重要的考量是,馬英九能否做到其先前宣示的“中國(臺灣)的事情,應當由自己解決”,在兩岸關系緩和後,馬英九的骨氣能否使其不過於依賴美國。特別是關於武器的進口和發展能否維系在一個基本的防禦需要的水平。從根本上打消大陸對臺灣以和談爭取經濟、外交和軍事發展的時間、空間的疑慮。兩岸關系緩和後,馬英九應該考慮武器進口的渠道多元化,在武器進口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更多地考量從歐盟進口部分武器。這樣不但可以和更多的國家發展經濟關系,獲取更多的國際支持,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也可部分消除大陸的疑慮。更可檢驗美國在大陸威脅消除的情況下,要臺灣加強軍事防禦的真正用心。大陸也應該鼓勵臺灣武器進口的多元化,戳穿美國保護臺灣為名,推銷軍火為實的目的。當然,臺灣進口軍火、發展武器的數量和幅度應該透明並應認識到這是對兩岸發展的信心指數檢驗。只要臺灣不做麻煩的制造者,兩岸就不會有戰爭,臺灣就不需要更多的武器。如果臺灣真心實意不搞獨立,武力統一臺灣不但國際上、臺灣自身不願意,就是大陸人民也不支持。大陸民眾普遍反應,如果臺灣搞臺獨,每個人願意捐出幾個月的薪水打仗,如果臺灣不搞臺獨,大陸要動武,大家也會走上街頭抗議。與美國的關系把握的分寸要考量臺灣領導人的骨氣和智慧。
總之,馬英九對國際空間的擴展應該建立在與大陸的充分溝通協商的基礎上,對訪美即使成行也不應期望太高,將其看做外交的破冰之旅。如果要真正獲取更多的外交空間,只要真正摒棄臺獨,增加兩岸溝通和交流,來日方長,不在一時。感覺馬英九日前宣示的執政優先順序是符合臺灣和國際的形勢。臺灣民主的發展來之不易,也希望真正樂見兩岸長期穩定和平的國家,能夠給與兩岸更多的時間,循序漸漸地來處理這些問題。
畢殿龍
本文最初發表于2008年3月28日,馬英九大選獲勝后表示訪美意愿即日。
本部落格文章沒有注明轉帖者,均為原創,轉載本人原創文章時需要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