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No.2〉
防風林(1)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防風林 的
外邊 還有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2)
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
〈風景No.2〉用字樸實,意象單純,但透過詩人特殊的句構處理、詩行排列後,簡單的兩組意象:防風林與海,竟意外地產生了詩的音樂、視覺、想像以及速度的美感,這也是這首詩所以傳誦不衰之故。相當特別地,這首詩摒棄了一般詩歌所追求的修辭經營,轉而以無修飾的意象進行重複、串連與平行排列,創造出了層次無限的空間秩序。第一段的句子其實只是一個句子的重複:「防風林的外邊,還有防風林」。我們可以將第二個「防風林」當作主詞,前面的「防風林的外邊」是表明主詞所在位置的副詞;也可以將「防風林的外邊」作為主詞,第二個「防風林」則作為主詞補語,補充說明主詞所未言明者。但無論我們採取哪一種文法閱讀,第一個「防風林」,與第二個「防風林」在文法的性質與功用上必然不同,這幾乎是一個將指涉對象規範在語言當中的明確句子。然而詩句並非到這邊就止住了,林氏使用了串連句法,使第二個(第三行的)「防風林」變成了第一行的「防風林」,句子變成:「防風林的外邊還有防風林的外邊還有防風林還有」,「還有」的外邊,就靠讀者「想像的慣性」去延伸、補足了。但在讀者仍慣性地等待防風林出現的同時,意外地,映入眼簾的卻是令人驚喜的海景。這邊是個極為巧妙的轉折:在第一段「還有」的後面,段與段之間的空行稍稍吸收了讀者想像的慣性,像張薄薄的泡棉軟墊;緊接在緩衝之後的「然而」二字──或許我們可以把「然」、「而」二字拆開來談:用短短一個「然」字承接並容納了所有關於防風林的慣性想像,產生了一種短而有力的「頓」的感覺,也讓「而」之後的逆轉能夠完全舒展開來:「然而海 以及波的羅列」。海與波的意象在末行再重複一次,又展現了另一層自然景象無限的疊景。
我們又可將這樣的閱讀分為共時性的以及歷時性的:在共時的結構中,我們可以看見一整片廣大的、緜延不絕的防風林,以及防風林後無限的海洋疊景;然而在歷時的結構中,視覺焦點從第一個「防風林」跳到第二個「防風林」再跳到第三個「防風林」並且不斷接續,敘述者看見的似乎始終都是相同的「防風林」,但在時間的流轉中,眼前的「防風林」卻已經不是剛剛的那個了,就像搭火車時看著窗外不斷出現不斷重複不斷向後倒退的電線桿,產生了自己正在前進的速度感。「視點流轉」是林亨泰〈風景No.2〉的一種有趣讀法。林氏將這理解為一種音樂性:
很多人寫詩時,本身是靜止不動的,站在一個定點來觀看,描寫不斷變動的事物。我寫這首詩的視點不同,我本身是在動的,我一動,景物也隨之變動,這種「速度感」就是一種音樂性。另外,詩的間隔,換行,停頓的地方也能夠表現音樂性,所以,詩一定要朗讀……時間的逐漸移動,這就是音樂性,也就是生活的速度,生活的韻律。所以,我的詩必須讀出來才有立體感,才有韻味,只用眼睛看的話,只是呈現平面而已。
但我們也可以將〈風景No.2〉當作「圖象詩」閱讀。圖象詩又稱「具體詩」,廣義指稱訴諸幾何安排,發揮文字象形作用或空間觀念的詩。該詩首段可視為防風林平行排列而又參差不齊的視覺模擬,而防風林盡頭的外邊,重複的平行句則具有波浪羅列的層次感。這是視覺美的部分。
這首詩的意涵,若我們將它與〈風景No.1〉並置作一有機結構看,可以這麼聯想:既然防風林的作用是防止風沙和鹽霧侵蝕,保護農作物順利生長,那麼〈風景〉組詩除了作寫景詩看,更有了農村生態的內在結構。但其中是否還有隱藏意涵,我們可以看林氏這段話:
事實上,過去我沒有出版的那些較具反抗性的詩,是我以後想要走的方向。在白色恐怖時期,很多想寫的詩不能寫,只好寫現代派的詩,當時我是抓住一個「用現代派描寫鄉土」這樣的可能性來寫的。
「現代主義文學」在臺灣的發展,並非如西方一樣根植於深厚成熟的都市文化底蘊,一部分的原因,是為了因應當時封閉緊張的政治氣氛:作家利用晦澀難解的象徵意象,繞過當局的檢查機制以偷渡不可碰觸的敏感話題。林氏寫作的核心思想是「反映現實」,其早年參加的銀鈴會又因牽連四六事件被迫解散,「封閉的戒嚴體制」或許是其隱藏的批判書寫對象:大海應是開闊、自由的,但長久以來,臺灣的海岸線卻是不可碰觸的「警戒線」。防風林是抵禦、防衛的象徵,同時也是一種阻隔,何況是詩中無限延續的防風林。大海象徵的自由空氣被阻隔於重重的防風林外,轉折連接詞「然而」則表達對自由的想望。經得起多重角度的閱讀,是〈風景No.2〉最成功的地方。
資料來源:
http://blog.yam.com/pazlee/article/6653475
http://www.wretch.cc/blog/sequence1218/6456801
|
| 四六事件五受害學生 追贈名譽學位 〔記者申慧媛╱台北報導〕今年初才剛獲得平反的台師大「四六事件」中五名當年受害學生,昨天在台灣師大畢業典禮中獲頒「名譽學位」,對於這項遲來的畢業證書,親自出席畢業典禮的毛文昌等人感慨萬分的表示,能夠在有生之年拿到這張得來不易的證書,總算是老天有眼。 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典禮,特別安排追贈「名譽學位」給曾經在四六事件的受害學生毛文昌、薛愛蘭、樓高、莊輝彰、樓必忠等五人,不過遺憾的是樓高與莊輝彰已過世無法出席,而由親人代理領取證書,毛文昌等三人則親自參加等待了五十多年的畢業典禮。 四六事件是台灣學運的啟蒙種子,事件起因在民國三十八年三月二十日,台大、台灣師大兩位學生共乘單車,被警方取締並轉送分局,引發兩校學生集結抗議;隨後大批員警於四月六日凌晨進入兩所大學校舍逮捕鬧事學生,估計台大有二十一位學生、台灣師大有十七、八位學生被捕,其中有七人在獄中被槍斃,不少學生失蹤,也為此後大學校園蒙上白色恐怖陰影。 針對這件白色恐怖事件,五年前台師大組成調查小組進行調查,並於今年一月十日,由教育部長曾志朗代表政府向受害者及家屬公開致歉。 台師大昨天也藉著畢業典禮,由校長簡茂發親自走到這些受難者面前頒發名譽學士學位證書,並致詞期許大家學習到對人權、學術自由、個人思想有更多的尊重。 台師大表示,與一般畢業生不同的是,這五張特別的名譽學士學位證書上面還標註著,學生某某某「因政治因素未能完成學業,經本校校務會議議定授予名譽學士學位」。 當年就讀理化系三年級的薛愛蘭回憶說,民國三十八年她才註完冊就被警方抓去,放回來後就無法繼續學業,而到基隆市學校教書到退休,對於這份追贈的學位,她覺得遲來的正義比沒有好。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jun/9/today-p7.htm |
|
日出東方唯我國文神教之不敗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