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象詩的創作
五○年代臺灣詩壇因現代派的提倡,詩歌創作方面接受許多西方的觀念,圖象詩、符號詩也成為一種創新嘗試,林亨泰的圖象詩無疑是其中最為成功的典範。
]林亨泰曾說明自己創作圖象詩是為了「一新詩壇耳目,震撼讀者的心靈」。他說道:「所謂『圖象詩』,有人說是『具象詩』,有人說是『符號詩』。我在此做一說明。
當年紀弦發起『現代派運動』,這些詩就是那時寫的;為的是要配合此一運動,激發出新的突破。當時有人固執地認為詩就是要怎樣寫才是詩,我寫這些東西即是針對這一點提出質疑──詩也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表達方法。
這種表達方法,可以跟當時潮流完全背離,是一個嶄新的出現。但這只是適應現代派的要求而已,並非我寫詩的終極目標。」
林亨泰自言寫作圖象詩的時間很短,只有幾個月,但因分散在好幾期詩刊中發表,讓人誤以為他專寫這種詩。
即使如此,林亨泰圖象詩仍具有詩學之理論價值,大陸詩人兼評論家陶保璽將之歸納為三點:
其一,他善於捕捉並把握漢字本身所蘊含的「詩意本源」,以創造出新的思維方式。
其二,他善於運用字象思維與物象思維的結合,去釀造詩意,並在擴展詩的張力過程中,將他的詩定格為某種為林氏所獨有的藝術形式。
其三,單就圖象詩的創作而言,它的著力點,並不是運用人類直覺思維的圖式,去構製和創造某種圖象,而是必須在鮮明的圖象中,熔鑄進渾厚而豐富的詩的意蘊。否則,那便會喪失詩味而取消詩的本質屬性,淪為「非詩」。
因此,林亨泰的圖象詩不只是實驗、練習而已,同時也能掌握漢字結構與意義,藉由圖象產生強大的暗示力,激發讀者的新思維,創造出另一種詩的意境。
(資料來源:陶保璽(2003)。臺灣新詩十家論。臺北:二魚文化。P.358-361)
日出東方唯我國文神教之不敗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