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 白萩
望著遠方的雲的一株絲杉
望著雲的一株絲杉
一株絲杉
絲杉
在
地
平
線
上
一株絲杉
在
地
平
線
上
他的影子,細小。他的影子,細小
他已忘卻了他的名字。忘卻了他的名字。祇
站著。 只站著。孤獨
地站著。站著。站著。站著
站著
向東方。
孤單的一株絲杉。
詩作賞析:
? 這是一首圖像詩,即企圖透過文字排列所形成的「圖像」來表達詩的主題。
? 第一節裡,每一行的字逐漸減少,作者想藉此描寫一個人由近處走向遠處天邊、人影逐漸縮小的景象,終至成為一點,從「望著遠方的雲」到隱約不可見的「絲杉」,感情也隨之下沉。
? 第二節裡,在排成一條橫線的中間凸出一條小直線,是要具體的呈現出一個人站在地平線上的孤單、渺小的情景,並象徵地平線的曠遠。
? 第三節以「他的影子」一句開始,整節文字的排列即在摹狀影子的形態。本詩前三節,每一節排成一個樣子,首先從外在的影子開始,「他的影子,細小。」顯示他的影響力,投射於外的作用力,極為細弱,人微言輕,毫無份量。甚至於「他已忘卻了他的名字」,名字應該代表這個人努力的方向,理想,而他幾乎忘記自己的存在,如果真如笛卡兒所說:「我思故我在」的話,絲杉幾乎泯除自己存在的可能性,既無名字以為標記,又無影子襯托自己,他只站著。「站著。站著。」正可與題目「流浪者」造成反諷的效果,站著是不動,流浪是不定,無可依託的悲哀,正可從此體會出來。最後,「向東方」三個字,這三個字正是白萩之所以為白萩的精神所在,東方正是太陽上升之處,「向東方」比「向著東方」更有一股隱藏的動力在其中,彷彿可以感覺蓬勃的活力在生長,在絲杉的生命裡茁壯。
? 綜合起來,即是要描寫一個孤獨的流浪者。從比喻上來看,作者自始至終,是以一株絲杉來比擬一個孤獨的人影。所以,在只有一行的最後一節裡,即以「孤單的一株絲杉」來總結這一形象。本詩的主題是人的孤獨處境,而流浪者的意象則在暗示人是無所歸依、沒有歸宿的。
心得討論:
〈流浪者〉一詩,表現出繪畫性的視覺效果,一株渺小的絲杉,默立在空曠的地平線上,孤獨無助。
陳慧樺詮釋:「前段以流浪者望著一棵絲杉來刻繪他的孤苦無依,後段換成以詩人的觀點來描繪浪人的孤獨。」而末尾的「向東方」正是作者精神知所寄,東方為太陽上升之處,隱隱有一股鮮活的希望,彷彿與絲杉的生命共同成長。
延伸概念:
圖象詩
「圖象詩」顧名思義就是可直接訴之視覺形象的詩。也就是把文字描述的情境,直接外顯出來。用此方式,要貼切的來傳遞出創作者的情感和意思,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從「圖象」中建立「意象」,再從「意象」中體會「意境」,也是一種趣味。
<摘自http://www.nehs.hc.edu.tw/~news/306/poem.html>
白萩的圖象詩理論:
白萩的圖象詩理論與創作,起源於對林亨泰〈符號詩論〉及符號詩創作的呼應與支持,白萩認為圖象詩最重要的是其繪畫性不可取代詩的意義,他說:我最重要也是唯一要表達的觀念是:「詩」並不像過去那樣的只認為存在於「音樂中」;今日我們寫有關於圖象的詩,也並不只認為「詩」存在於「繪畫中」,而是視「意義」的需要,或為「音樂性」或為「繪畫性」的,但其地位祇是「意義」的附從而已。由此可見白萩對圖象詩的嚴謹態度與對圖象詩的詩性堅持。
圖象的特性,在混合著「讀」與「看」的經驗,它利用了你的「腦筋」,並且也利用了你的「眼睛」。它使以往千百一律的形式的面孔成為表現它本身獨特的形式,
圖象詩的形象,該使詩更能回復到文學以前的經驗;回復到聲音與符號結合而成的,原始、逼真、衝動,有著魔力的經驗。
圖象詩,正是這樣一種讓人可以直接感受、直接與詩的意義撞擊的東西。所以,對白萩而言,圖象詩便是他面對活在二十世紀的「龐雜的感受」,在詩學上藉以表達這種新的存在思維,即新的詩學「意義」的最佳技巧。
資料來源:
http://blog.yam.com/pazlee/article/6653475
日出東方唯我國文神教之不敗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