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本質特性的特點使人們形成了“太極十年不出門”的觀念;也正是這些特點構成了修煉太極拳的難點。
太極拳是內家拳;太極拳修煉的是內功;而內功要有內氣與內勁。
內氣不是人們生理上的呼吸之氣。如果呼吸系統生病,就要去醫院呼吸科診治;而內氣不足或不暢,就只有去找會望聞問切的真正的中醫大夫調理陰陽了。
太極之內勁也絕非常人所用之力。
內勁靠舉啞鈴、打沙袋的鍛練方法是無法獲得的。那麼,內氣與內勁又是如何生成的呢?老子說:“道生一”。這個一即是太極。老子又說:“一生二。”
即由太極分生之陰陽二氣。
老子接著說:“二生三。”為何不是二生四呢?
這“三”正是陰陽相互對立衝撞、相互交融消長、相互補充變轉之後而生成的一種新的東西、新的元素。
這新的元素在拳中就是太極內勁。這“一生二,二生三”之始終是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過程。
因此,在太極拳修煉中,鬆緊求沉、輕重求穩、曲直求彈、剛柔求韌、快慢求勻、內外求整、虛實求靈、有無求變;而此沉、穩、彈、韌、勻、整、靈、變,更是無法測、不可稱、不能量的一種自我感悟。
所以,在太極拳修煉中,就必須在心法中求練法,在抽象中尋具體,在想像中找感覺,在假借中出真實。總而言之,假借修真法則是太極拳修煉中登堂入室之必經途徑。
只有深入全面地理解假借修真的具體內涵,才能在太極拳修煉過程中正確地運用這一重要法則。
深刻理解假借修真法則的內涵,首先就要清楚地知道何謂所言其假?何謂所言其真?
其假與真存在著怎樣一種內在的聯繫?當然我們必須先把假借修真法則的假與真,和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認為的假或真,從原則本質上加以區分。
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假與真是完全對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品質。
假就是假,真就是真;人們常說: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對於那些假話、假意、假貨與假唱等等一切假的東西,無不深惡痛絕;提到假,人們經常習慣地把虛與假關聯在一起,痛斥那些虛情假意、謊言連篇的人:少來這虛假一套!而人們又總是把求真務實作為做人的準則。
人們的這些認識與做法是完全正確的。在生活中我們就是要堅定不移地反假、棄假、打假;要自始至終地言真、倡真、求真。
然而,在太極拳修煉中,假借修真法則所言之假與真,與日常生活中的假與真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含義。為講清楚太極拳修煉中借假修真法則裏的假與真,我們得先從藝術談起。
有朋友可能會激烈地反對說:“讓你談太極拳的假借修真,你卻扯什麼藝術,這分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事物!”或許還有朋友說:“太極拳是武術不是藝術!”誠然,太極拳是民族傳統武術的一種;可是,我要說:“她不但是武術,更是術!”
太極拳以她深邃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修為方式,為人們展示著美輪美奐的拳藝與拳術。
太極拳之藝之術,可以與任何一種傳統的藝術相媲美。藝術源于生活、源於生命。
生命與生活是有限的,而藝術卻在這有限之中,完美而真實地孕育出了無比震撼的無限的生命力量。太極拳正是以她那有限的柔美形象,展現出剛韌而無限的內在魅力。這有與無、外與內的精美結合,至大至極地把太極拳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的藝術屬性,毫不吝嗇地演繹在我們面前。
我們可以堅定地說:“太極拳是藝術!”我們要向所有熱愛太極拳的朋友呼籲:請用藝術的眼光去洞察太極拳;請用藝術的心靈去感悟太極拳;請用藝術的方法去修煉太極拳!只有這樣,你才會離太極拳之藝術殿堂越來越近。
太極拳假借修真法則的假與真,如師曰:“假者,真而假也;真者,假而真也。”這完全同於一切藝術範疇中的假與真。我想用幾個實例加以分析說明。
如今四十歲以上的朋友們大概都還記得20多年前的一次春節晚會上,話劇藝術家王景愚先生表演了一出默劇《吃雞》。王先生在舞臺上沒有真的雞可吃,也不用道具,更無需言語臺詞;而是用身體的形象動作,誇張而逼真地把吃雞中的各種表情與神態,活靈活現地展示了出來,至今讓我們回味無窮。
假吃雞而真神韻,正因其假而真,才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藝術享受。
如果王先生當年手捧一隻真實的烤雞在舞臺上真吃,即使吃得再津津有味,恐怕觀眾早就退席回家,買只雞自己去吃了。齊白石大師善畫蝦。畫紙上的蝦,雖為大師筆下之作,但其神態栩栩如生,猶如在水中縱情遊動。
大師所畫之蝦,因其假而真才無價!如今即使用一整車真活蝦,恐怕也難得換來一隻齊先生筆下的假蝦。京劇前輩李萬春先生,人稱美猴王,表演悟空猴戲堪稱一絕。據說李先生家中飼養著多隻猴子。
每天清晨,先生總是要走到籠前與猴戲耍,反復觀察猴子的動作與神態。舞臺上李先生舉手投足、捉毛抓癢,無不形神俱真,這才是:不是真猴賽真猴!總之,這些藝術大家把生活中的真與假經過提煉加工,形成了藝術範疇的並賦予了藝術生命的假與真,因而才會綻放出無窮的藝術魅力。
現在我們再來剖析太極拳中的假與真,不難發現:太極拳也正是有形中求無形,有象中求無象,有限中求無限;如同藝術中的假求真,太極拳有中求無,同樣是假中求其真。
比如拳中起勢,師曰:“起勢如挑擔!”就是要練者在做起勢之式時,雖無擔可挑,但要假想有擔,而把挑擔之神意,真切地貫穿並反映在起勢的動作中。
再如,手揮琵琶式,師雲:“妙在‘揮’字。”試想,手有琵琶而無揮,豈不成了手拿琵琶,至多是手捧琵琶。只有手揮之意真切,懷中假有之琵琶才能在周身一動無有不動與一靜無有不靜之中,奏響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十面埋伏》曲。又如,白鶴亮翅式,師亦雲:“亮要展,展欲飛。”
完全可以想像:只亮而無展,此鶴只能是只死鶴模型;如亮而展,且展有欲飛之真意,則一隻躍躍欲飛、似直沖雲霄之仙鶴,鮮活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僅舉這幾例,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拳中哪有什麼擔可挑,哪有什麼琵琶可揮,哪有什麼亮翅之鶴?然而就在這假有之中,求出其內在的、真實的神意來,這不正是太極拳修為中孜孜所求的真義嗎?
由此可見,假求真,真而假;假借修真這一法則,貫穿于太極拳修為的始終。在太極拳名家之論中也隨處可見,如:“形如博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
“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太極拳所求之境界,如同《紅樓夢》“太虛幻境”一般:“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讓我們永遠秉承假借修真法則,在太極拳修為的真真假假與虛虛實實之中,悟其義、練其功、得其樂。
在太極拳修為過程中,如何正確運用假借修真法則呢?歸納總結有三:
其一曰:假想;
其二曰:假定;
其三曰:假裝。以下就其三假,
分而述之。
其一,假想。大凡練太極拳多年的朋友都清楚地知道,修煉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即:“練時無人似有人,用時有人似無人。”
其實,練時有與用時無,這就是假借修真法則之假想方法的具體應用。我們毫不猶豫地承認,太極拳是武術。
太極拳不但好看,而且實用。
內外兼修、體用兼備是太極拳的重要特性。練是為了用,因此修煉時就必須遵循實用的原則。否則練歸練、用是用,那麼練必成瞎練,用定為無用。
如何才能在日常修煉中做到以實戰應用為原則呢?那就必須做到無當有,假修真。
要真正做到:無敵似有敵,假想修真功。關於假修真,師亦曰:“手忌空去,意忌空回。”
(此處所言之手,並非僅指常言之手,而是總指周身之處處。)
因此,平日盤拳走架就要做到手手不空、處處有意。此意可以理解為假想有敵之意。
日常盤拳就要做到如師所雲:起勢未始,敵已當前;無畏無懼,安逸外顯;似生動念,即與敵沾;
意與敵粘,連敵不斷;隨敵要圓,無缺無陷;
身從意動,後手為先;往復折疊,進退轉換;邁步輕靈,虛實相伴;形左實右,左顧右盼;蓄而後發,氣要貫穿;完整一氣,身外有念;
無形無象,勢勢綿延;合收太極,仍與敵連;手手不空,忽隱忽現;無敵似有,假想真練;太極真功,用時自現。
如此,平日練時能做到:以心察敵、以意粘敵、以氣連敵、以目觀敵、以手沾敵,這樣在實戰中遇敵,則能做到雖用似練,雖有猶無;心中無敵,目中無人;全無定向,隨心所欲
其二,假定。我們知道處處求中是太極心法之核心;也是太極拳修為的不二法門。在太極拳道《中與定》的章節中,我們已經論述了中與定的內在關係;闡明了求中必先設定,以定求中,無定無中的道理。
同時,我們也知道了不定才是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所求之定,實為不定之定。定是相對不定而言的。定是自不定而止,不定是自定而始。
定而不定,不定而定,迴圈不已,周而復始。
既然宇宙萬物的實質是不定,那麼如何才能不定中求其定呢?
師曰:“假設其定”。
也就是說拳中本無定,不定之中假設定。當然,此定雖為人之假設,但必須是假設而真實,假定而真有。此定乃不定之止,才真能定、能安、能靜。此定乃不定之始,才能定而生靜,靜而寓動。因此,可以說,假而設定是太極拳修煉中內練神意氣的重要方法。
太極心法假借修真法則之假定,在太極拳修為中的具體應用內容很多,僅舉個例加以論之。
比如,無論盤拳走架或是打手搏擊,均需要假定其空間範圍。如果練拳人執著於己身,其神其意只局限於自身各部之動作,其操之拳與盤之架必定身外無物。
然而,太極拳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內外相融,一氣貫通。執著己身只有其內而無其外,其神形必著意著相而呆。因此,盤拳走架要把藏於有形身內之神意,放至身外無形之空間。
此空間即隨假定之範圍自由縱放屈伸;在這隨意縱放曲伸的空間中,有形之身與無形之意,無內無外,神氣鼓蕩,猶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在自然與自由之王國中隨心所欲,縱情遨遊。此刻,哪有什麼拳架拳式?
哪有什麼有形之身?哪有什麼無形之意?僅有尚存道法自然而已!空間範圍之假定,正如大成拳祖師王薌齋先生所雲:“習時須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之內,四圍如有大刀闊斧之巨敵與毒蛇猛獸蜿蜒而來,其共爭生存之景。
須當以大無畏之精神而應付之,以求虛中之實也。如一旦大敵林立,在我若入無人之境以周旋之,則為實中求虛。”王薌齋先生此論精闢至極,真乃假借修真之真諦,實為我輩應思應悟之經典!假借修真法則之假定的具體應用範例還有,在太極拳打手搏擊蓄發一定間之時,要假定發放之落點。如《拳訣》所言:“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
由此可見,在發放瞬間不但要掌握發自何處,還能控制落在何方。
如《拳論》所言:“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發放對手猶如張弓放箭。放箭就要有的放矢,是放至 五米 之外,還是放至 十米 之內;這對所張之弓與所用之勁是有不同要求的。
因此,假定落點,用發點找落點,以假定之落點為基準,控制並調整自身之神意氣,以蓄合之勁將對手發向落點,就成為了對敵打手時能否瞬間成功發放的關鍵。同時,在平時盤拳練功時,要時時處處以假想之敵為所發之箭。假定身外空間之落點,在假想與假定中訓練自我的發放距離感。這樣久之,練時雖假想假定,卻憑假生出了因敵而調控的真實距離感與空間感。在此我想強調,有的練家,甚至有些名家,在太極拳推手搏擊時,把發放之落點定在敵方有形之身體上,似乎有待商榷。如師所雲:“勁不向敵發。”也就是說,發敵之勁是穿透對手,直指對手身後之假定落點。
所以,一定要明白,自己是弓,對手是箭,靶子或者稱為落點是假定在身外的某點。
這樣才能如《拳論》所言:“手上便有分寸,亦拿得人起,放得人出。”當然,假定空間範圍也好,假定身外落點也罷,均不是自己想當然,而是因敵隨勢而假定。
此定雖為假定,是因時因勢以客觀為准,故能假定而出真實。
很多人在追求太極拳內功時,往往不重視或忽視空間感、距離感與節奏感的訓練和掌控;以為只要懂勁就能發放成功。
孰不知,雖練拳多年,只能和自己人演練,而不能上擂臺實戰。
究其原因很多,不能掌握與調控空間、距離與節奏之三感,不能不說是主要因素之一。假借修真法則之假定,正是訓練和培養此三感的有效方法,望同道朋友慎思之。
其三,假裝。
如果說假想與假定均是假而求真,那麼假裝則是假借修真法則中真而裝假的具體應用。說到假裝,很多人會非常反感。
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的假裝是一種不誠實、不磊落的小人之舉,是被人所不齒的惡習。
在此,我想再次重申,太極拳所言之假與真,從本質上不同於生活中的真假概念。
太極拳中的真與假是拳理與拳義所決定之必然;是亦真亦假,可真可假,真而能假,假能變真,真中有假,假裏含真;這是藝術範疇的真與假在太極拳中的完美展現。
太極拳需要真與假;太極拳離不開真與假。因此,不論平日操拳習練,還是對敵實戰,假而求真固然重要,真能假裝亦同樣關鍵。何謂假裝?師曰:“知而裝不知也。”
有朋友會問:練太極拳知道就是知道,為什麼還要裝不知道?我們說此處知與不知:是己真知而裝不知;人不知而以為知。我們說過練是為了用。在與對手實戰中,能做到真假虛實、裝假藏真、虛實無定,才能做到人不知我,而我獨知人,克敵制勝,所向披靡。比如《孫子兵法》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一章所論:“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
靜不露機,雲雪屯也。”
在這計中孫子告誡兵家:在對敵作戰時,寧可知道而假裝不知道,不輕舉妄動,但決不能不知道卻假裝知道而冒然行動。
要內藏靈機、外示癡傻,就像驚雷暗藏在雲端待機而炸,出奇不意,迅雷不及掩耳。
這樣才能必勝無疑。而若假癲真癡、露機亂動,則必敗無疑。孫子所雲雖為軍隊戰爭,但在太極拳推手搏擊中何不如此呢?在與人打手時,有些人非但做不到假裝不知而實知,假作不為而實不可為,不輕而為,或待機而為;恰恰反其道而行:不審時度勢,假知而真不知,自以為是,輕率行動,或陷敵假裝之惑,被動挨打,其結果必以失敗而告終。故假裝癡者勝,假裝癲者敗。要如孫子所言:假癡不癲,才是勝利的保障。如《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所雲:“彼不動,己不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
要在平日習練時,用假裝而藏真的方法去核對總和規範自己的行動,那麼在與對手搏擊時,才能真正做到假裝而鎮靜;誘敵深入,引進落空,後發先至,大獲全勝。
假借修真是太極拳修為中太極心法的重要法則。
我們知道太極拳修煉正是用有形之拳,求無形之神;以有象之體,得無象之意;在虛假中求真實,在具體中尋抽象。正如老子所言之道,她的模糊、抽象、不可知與不可言之特性,使得老子在論道時也要遵循假借修真之法則。
請看:“上善若水”、“能嬰兒乎”、“治大國若烹小鮮”等等。老子假借地球上隨處可見而具體的水,用水的狀態,水的品格,水的特性來比喻並解讀道的形態和品質,從而使我們能形象而具體地觸摸到了道的真實內涵。
同理,老子或形象或誇張地絞盡腦汁假借“嬰兒”“烹小鮮”等摸得到、看得清的實證而使我們更真切地貼近了道,感受了道,有滋有味地品嘗到了道的味道。同樣,讓我們在太極拳修為中高擎假借修真法則之大旗,在其有形有象、有聲有色與有邊有際的修為中,追尋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邊無際與無形無象、無窮之神妙。正如古真人雲:“舍卻幻身元無物,認得玄關即是仙。”太極心法假借修真法則不正是太極拳修煉中的玄關一竅嗎!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2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