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Go Lang Wang
市長:ebisu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Go Lang Wang】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馮道的功與過
2009/06/14 09:49 瀏覽3,163|回應7推薦2

ebis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luyu54
ebisu

我國五代時有個叫馮道的人,自號「長樂老」,曾先後事五朝十帝,當過六個皇帝的宰相,是歷史上有名的「政壇不倒翁」。他在聽到罵聲時,表現得就異常大度。

有一次,一個人用一塊寫著「馮道」二字的布掛在一頭毛驢的臉上,牽著這頭毛驢四處遊走。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在辱罵馮道。可是,身為宰相的馮道對此卻不予理睬。

有個朋友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告訴馮道這是在指名道姓地罵他,不料馮道卻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怎麼能斷定是在罵我?或許那是人家撿來頭驢子,正在尋找失主呢!」還有一次,有個出身軍吏的官員在府門口罵馮道,馮道說:「他肯定是醉了!」於是把他請進府中,設宴招待,一直喝到晚上,也沒有絲毫的不快和怨言。

不久,還因這人有功而升了他的官……馮道這種忍辱聽罵的非凡之舉,充分顯示出他「宰相肚子能撐船」的寬廣胸懷。

而他能在各種複雜、險惡的政治環境中應付自如,穩如泰山,怡然自得地當他的宰相,恐怕與他的這種寬廣胸懷不無關係。

馮道忍辱聽罵,主要還是為了立身保官,這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一種「明哲保身」的利己哲學。而在一些政治家那裡,冷靜、寬容地對待罵聲已昇華為屈己利人的「情懷」和了解情況、化解矛盾、改進工作、關心群眾的重要管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3483548
 回應文章
各自觀察 莫錯用心
    回應給: luyu54(luyu54) 2010/06/25 10:37 推薦3


ebis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john1030
ebisu
luyu54

各自觀察 莫錯用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4024855
前念迷即凡夫 後念悟即佛
    回應給: abcabcjohn(abcabcjohn) 2010/06/03 09:54 推薦3


luyu54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john1030
luyu54
ebisu

前念迷即凡夫 後念悟即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3997246
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回應給: sally0808(sally0808) 2010/06/03 09:47 推薦3


abcabcjoh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john1030
ebisu
luyu54

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3997230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回應給: ebisu(ebisu50) 2010/06/03 09:32 推薦2


sally080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john1030
ebisu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3997205
心迷法輪轉,心悟轉法輪
    回應給: abcabcjohn(abcabcjohn) 2010/06/02 12:30 推薦2


ebis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john1030
ebisu

心迷法輪轉,心悟轉法輪。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3996068
瑕不掩瑜
    回應給: 垢狼碗=顧人怨(ebisu50) 2009/06/14 10:07 推薦3


abcabcjoh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john1030
luyu54
ebisu

五代的馮道是我國歷史上頗受訾議的人物。歐陽修罵他“可謂無廉恥者矣”,司馬光罵他“乃奸臣之尤”,清代的王夫之說“【馮】道之惡浮于紂,禍烈于【盜】跖”。詈罵得如此激烈,似乎馮道真的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

  馮道為什麼挨罵?原因是他歷仕十君,三入中書,居相位二十余年,是個不倒翁式的人物。他在后唐、后晉均任宰相﹔遼太宗耶律德光滅后晉,他出任太傅﹔后漢時任太師﹔後周時任太師、中書令。

因此,在五代時,除了未在后梁任職外,他在四朝都是顯宦,加上契丹,共為五朝。

《辭海﹒馮道條》說:“后世因其歷事五姓,每加非議。”胡三省說他:“位極人臣,國亡不能死,視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這里牽扯到一個氣節問題。

幾千年來人們敬重的是忠貞不貳、守節不移的臣子,厭惡的是二三其德、朝秦暮楚的軟骨頭,馮道歷仕五朝,受到非議,自在情理之中。

  如果不帶偏見,我們便不能否認馮道也是個值得肯定的人物。首先他敢于諫諍。在任唐明宗宰相時,規勸明宗謹慎遴選官吏,指出“得其人則治,非其人則亂,不可不慎選”﹔請求多關注農夫,并背誦聶夷中“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的詩,不要傷農﹔其次他為官清廉,從不以富貴驕人。

他備位宰相,從無受賕玩法之事,“牧宰饋遺,斗粟匹帛,無所受焉。”他自己的俸祿,悉以賑濟鄉鄰,所居之處環堵蕭然,僅避風雨而已。

這在貪濁污穢、苞苴公行的封建社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再次,荐舉賢能,延納后進。五代承唐之弊,講究門第,后周位兼將相的郭崇韜冒稱是郭子儀之后,凡有才能而門第低者均抑而不用。

馮道卻敢于力挽頹風,打破門第禁區,惟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有私怨也不計較。史圭在后唐為官時,素來廉潔守節,處事公允,但與馮道有齟齬。

石敬瑭即位后,馮道并不計較個人恩怨,首荐史圭,史圭這才佩服馮道的度量在己之上。

最後,馮道在雕板印刷方面的貢獻是盡人皆知的,說他是保存傳播傳統文化的功臣,一點都不過分。

  當然,馮道也有許多缺陷和失誤,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奸臣,而是瑕不掩瑜的政治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3483575
蓋棺難論
    回應給: 垢狼碗=顧人怨(ebisu50) 2009/06/14 09:56 推薦3


sally080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john1030
ebisu
luyu54

歷史上有一些人是可以蓋棺而論的,但有一些人棺材蓋兒是釘上了,但定論確實不易下的,號稱“長樂老”的馮道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他在當時被稱為“厚德稽古,宏才偉量,朝代遷貿,屹若巨山”的長者,出殯時紙錢撒得讓樹上的青葉都變成了灰色,殊知不到百年,他的聲名一落千丈,司馬光就無情的鞭撻道:“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作,大節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歐陽修也評道:“無廉恥立人之大節,國家危亡致亂之禍根。

” 胡三省說他:“位極人臣,國亡不能死,視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清代的王夫之罵得更激烈:“(馮)道之惡浮於紂,禍烈於(盜)跖矣。”當然,其間也有如王安石、李贄者,為他寫翻案文章,但千百年來,在傳統儒學道德的影響下,圍繞馮道的爭論,依然是貶多褒少,喋喋不休!


馮道(882—954),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一說河北河間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紛亂的時期,他先後俸事五朝、八姓、十帝,三入中書,每一個朝代變動,都要請他去輔政,他安居相位近三十年,是真正的政壇不倒翁。但要想深入了解馮道,必須要了解他生活的那個特殊時代和他一生的抱負——“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使百姓免於戰亂離喪之苦。


從唐末黃巢起義到五代結束,中國亂了八十多年,在那個強者的時代,諸侯並起,獨夫稱雄,這個當皇帝、那個當皇帝,換來換去,非常的亂,當皇帝的好多都是胡人,就算不是胡人,也與胡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民族的隔閡被戰亂擊碎,漢與胡的界面逐漸被血與淚所模糊,出現了民族間的大融合。

那時人們的願望是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希望結束以武力得天下,以暴力役萬民的獨夫的統治;在那個朝不保夕的日子裡,他們最高的要求是隻能是生存權的保障。

馮道於此亂世,已經沒有必要再墨守愚忠和狹隘的民族理念,只有國家一統,社會才能穩定,才能解黎民於倒懸,至於統治者是不是漢族,是不是正統,已經無足重輕了,為了蒼生百姓,一旦有一個強大的政權興起或者一個強者出現,馮道一定會降服於這個政權或者歸順那個強者,並輔佐他,以實現他的抱負,正如先賢伊尹,“伊尹五就湯、五就桀,正在安人而已”。

在這八十年大亂中,馮道對於保存文化、保留國家的元氣、拯救黎民於水火,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為了顧全大局,馮道甘願背上千秋不忠的罪名、忍辱負重,若非大智大勇者實在難以做到。


走近馮道,我們不能不為他傳奇的一生所感慨……


馮道並無顯赫的家世,祖上有時務農,有時教書,地位都很低,這使他對下層人民的苦難,有十分深刻的了解。馮道自幼沉穩忠厚,不挑剔吃穿,又十分孝順,只知道讀書,他希望從先賢的書中找到救世之方,所以即使是“大雪擁戶,凝塵滿席”,也不能改變他對學習的執著。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無論是敬仰他還是鄙視他的人,對他的才學都是十分敬佩的。


馮道於唐哀帝天佑年間入仕,給後來的燕帝,也是他父親的恩人劉守光做幽州掾,他一開始從政,就趕上了唐王朝山河日下,割據勢力蠢蠢欲動,剛開始時,馮道憑藉書生意氣,想用先賢的微言大義規勸暴戾的劉守光止戈息兵、尊道勤王,卻險些丟了性命。

這次厄運給馮道以很大的觸動,在獄中,馮道終於想通:在那個時代下,做為一個書生政客,想用先賢之道令天下止戈息兵,想當“純臣”從一而終是不可能的,於是馮道的人生觀發生了轉變,他最終選擇了一條順從於天道,盡心於所職,盡責於百姓的“獨善其身”的人生道路。正如他在詩《天道》中寫道:
窮達皆由命,何須發嘆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獲救出獄後,馮道投靠了宦官張承業,由於他廣博的才學,被張承業推薦給當時尚未即位的後唐莊宗李存勖。馮道工作盡職盡責,生活十分儉約,在莊宗與梁兵鏖戰的時候,他居住的軍帳是用茅草搭成,裡面沒有床席,每天只是睡在一捆稻草上;

他每天與下人們一起吃飯,使用相同的餐具,沒有一點兒造作的樣子;在戰鬥中,他為受到冤枉的郭崇韜仗義執言,得到同僚的普遍尊重。

因他工作盡職,道德高尚,屢被升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正在他仕途得意之時,他的父親去世了,儘管莊宗有意奪情留用,但馮道毅然丁憂還家,為父守孝。


在丁憂期間,恰逢鄉里天災人禍,莊稼顆粒無收,正所謂“邑有流亡愧俸錢”,悲天憫人的馮道傾其家產賑災救民,自己躬耕於野,與貧苦的農民打成一片,對於年老或體弱,不能耕種自己的份地的鄉鄰,馮道會趁晚上去幫他們耕種,而不讓他們知道,愛民之心,可見一斑。他住在草棚裡,布衣簡食,地方官聽聞此事,給他送來“鬥粟匹帛”他反而不受,誓與百姓同甘共苦。

後來明宗聽聞此事,評價他“不以素貴介懷,是真士大夫也”,他的清廉、節儉、甘為公僕的高風亮節,即使在今天,也是為我們所缺少,為我們所提倡的,而司馬文正公視如此厚德為“小善”,未免有失偏頗。後來,契丹人聽說馮道的學問很高,治國有術,就出兵來搶奪他,被莊宗派重兵保護起來,契丹人沒有得逞,但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珍貴,這也是馮道降契丹後受耶律德光重視的原因。

後來,他代表後晉出使契丹時,耶律德光因敬仰他的才德聲名,曾想以迎接天子之禮出城迎接他的到來。


丁憂之後,馮道被後唐明宗李嗣源拜為端明殿學士,遷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這是馮道第一次當宰相,時年四十四歲。

他用人以才德而不問家世,罷黜無能的官宦子弟,他時常規勸明宗以仁德厚待百姓,對明宗的失德時而諍諫,時而諷諫,在馮道的輔佐下,在明宗朝,出現了社會安定的局面:“比歲豐登,中原無事,言於五代,粗為小康。”長興三年(932年),在馮道的倡議下,由石敏等人在國子監內校訂《九經》,並組織刻工印刷,給後世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遺產,古代官府印書之發端——“五代監本”。

說他是保存傳播傳統文化的功臣,一點都不過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348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