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Go Lang Wang
市長:ebisu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Go Lang Wang】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傳統書法表現
 瀏覽16,698|回應92推薦3

ebis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ebisu
Xuser
luyu54

常見各種POP的怪怪字體出現,

有的POP字甚至要用猜的!

可見許多美工連部首或字的精神都搞不清楚.....

何不以傳統書法表現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3373913
 回應文章 頁/共10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因果12法則
    回應給: ebisu(ebisu50) 推薦2


luyu54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luyu54
ebisu

因果12法則:

1、喜歡付出,
福報就來來越多;

2、喜歡感恩,
順利就越來越多。

3、喜歡助人,
貴人就越來越多。

4、喜歡抱怨,
煩惱就越來越多。

5、喜歡知足,
快樂就越來越多。

6、喜歡逃避,
失敗就越來越多。

7、喜歡生氣,疾病就越來越多。

8、喜歡佔便宜,貧窮就越來越多。

9、喜歡施財,富貴就越來越多。

�X�B: 如果感動了你,你也轉一下! - G+9 ebisu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ebisu50/7552336#ixzz2Re0K0T2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4953943
命意源頭在腰隙
    回應給: ebisu(ebisu50) 推薦3


ebis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ebisu
luyu54
龍女CHANG, HSIU-FEN

  王宗嶽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第一句話:“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命意源頭在腰隙”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說明腰隙是太極拳的關鍵命脈,每一勢,每一動,都離不開腰隙的主宰;第二層說明人生命的源頭也在腰隙,可見腰隙在拳經裡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先要說明腰隙在拳中的重要作用,然後再說明何為命意源頭在腰隙?

 

  一、腰隙在拳中的重要作

 

腰在脊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五節腰椎組成的,由尾閭向上第三節,俗稱腰眼,就是指的命門穴,命門為九大關節中最重要的關節,旁有先天之本的兩腎,對應的是神闕穴(肚臍),下邊有氣海穴(丹田),俗稱人體性命之祖,是儲存內氣的地方。人的生命中有三寶即:精、氣、神

 

丹田氣是由精產生的,精生氣,氣生神,精是本源、氣是動力、神是主導。

 

丹田氣的充實,可制百病,永葆強壯;丹田氣的強弱,可決定人的盛衰、存亡

 

由此看來,太極拳的功夫,就在於丹田氣的養成,而這種養成,只有在松、靜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全身松,先松腰,因此,練松腰就是太極內功的不二法門,也是進人太極門的唯一通道。

 

  二、何為命意源頭在腰隙?

 

  在諸多拳書裡,有兩種提法,一種叫“腰際”,一種叫“腰隙”, “腰隙”就是命門之間有空隙。我比較認可第二種說法,祝大彤老師對“腰隙”有獨到的見解,拳經提到的“腰隙”, “腰間”,隙者空隙,間者空間,都是空的,換句話說,就是“命意源頭在腰空”,說明太極內功需要空腰,人的生命也來源於腰隙,歷來太極高手的腰也必定是松腰、空腰。

 

  從人體的生理結構上講,帶脈、三陰、三陽經脈,皆從腰間通過,命門處有先天之本的左右兩腎,腎是儲精的。腰眼的間隙最寬,活動範圍也最大,可以前俯、後仰、左右搖擺,能控制全身的運動,所以太極拳要求“腰帶四肢”,“腰為主宰”,腰一動全身皆動,腰一轉全身皆轉。

 

拳經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應該說明的是,腰的主宰不是用力主宰,而是用意、氣來主宰,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認為,練拳不是練手和腳的,而是練腰的,練腰就是練腎的,練腎就是固精,再深一步,全身松淨,不掛力操作,久練可以得丹田氣,這就是練腰固精,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這一運行過程

 

()“腰隙”俗稱“腰眼”或“命門”

 

  《黃帝內經》稱“命門”乃生命之本,為元氣之根,水火之府,陰陽之宅,精氣之海,命之門戶,是人體陽氣之主宰,下通兩腎,上通心肺,中通肝脾,上貫於腦,下統生殖,內連筋骨,外連經絡,是五臟、氣血、經骨之源。

 

  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精。五液充,則形體賴以強壯,五氣盈,則營衛賴以調和

 

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元氣之所系,男以藏精,女以系胞。

 

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乃造化之樞紐,生命之來源,陰陽之根蒂。命門有三大功能,一是元氣所系,生命活動之根蒂;二是藏精舍神,化精為氣,化氣為神,精氣足神煥發;三是助人繁衍生殖。故拳譜曰:命意源頭在腰隙

 

命門被喻為走馬燈之燈火,火旺則動速,火弱則動緩,火熄則寂然不動。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命門為元氣之根,臟腑之陰氣,非此不能滋,臟腑之陽氣,非此不能發。用現代的語言來表述,“命門”是人身之氣的發動機,火車頭。而丹田只是內氣儲存器。

 

  ()丹田氣是命門的真火

 

  丹田氣亦稱真陽、元陽、元氣、龍雷之火,它是人身中絕頂重要的東西,有它才有生命,故古人認為:一切陰(四肢、百骸、五臟六腑、氣血、精液)皆是靜止的,謂之“死陰”,唯獨元氣(命門之火—丹田氣),是靈動活潑的,有了元氣,人體才有生命,元氣越足,生命越健康,元氣弱,百病纏身,元氣絕,生命終結。

 

猶如一列火車,車頭熄火,車廂停止。養生就是養元氣,萬物生長靠太陽,元氣就是人體中的太陽,他能光照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使百病不侵,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健康,只要元氣足,活到天年之久不是夢想。由此看來,太極拳的根本就在於丹田氣的養成。

 

  三、如何強壯腰隙(命門

 

拳經上有這樣一句話“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說明腰腿上有了拙力,強勁。楊澄甫說:“腰是車軸,四肢是車輪,要想車輪轉的快,車軸多澆油,腰軸油滿方好”,我對這句話是這樣理解的:腰是車軸,要想全身輕靈,必須車軸靈活,要想車軸靈活,車軸必須多澆油,油就是松,所以只有松腰、空腰,才能增強丹田氣,要想敲開太極之門,不練松腰、空腰,是難進太極之門的。要強壯命門,必須松

 

四、如何松腰?

 

  如何松腰,首先去溜臀,把臀部的肌肉放鬆,不掛力,讓其自然下墜,不溜臀難以松腰,溜臀的同時,在虛領頂勁的引領下,命門以上脊椎節節上松,脊骨上拔,肌肉下沉,命門處自然會呈現“命意源頭在腰隙”的狀態。這種松腰的練習,不在力,全在意,經長久練習,腰會漸漸鬆開來。

 

  五、腰緊有什麼害處?

 

  如果腰緊,松不開,練拳沒有“纛”,沒有“軸”,沒有“主宰”,車輪也無法靈活。

 

是呈上啟下的關鍵大關節,腰松不開,是一塊板,堵住上下通道,腳難以放鬆,踝、膝、胯僵緊,肩、肘、腕、手四大關節本力退不掉,周身掛力操作,哪那裡還有舉動輕靈、動分虛實、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用意不用力等太極拳絕妙拳藝。所以腰是重要之大關節,要刻苦練習,細心體悟,才會在松腰的拳藝上有所突破。

 

  六、腰松的初步感覺

 

  腰一松,臀部有膨脹感,身體重量象流水一樣從腹股溝,通過腳踝,流向湧泉,鑽人地心。

 

何時勁鑽地心呢?往往是在虛腳提起的那一瞬間。像祝大彤老師說的那樣(虛中虛,實中實),當虛腳要提起之前,實腳再實一次,松腰、松踝、松湧泉,不是用力,而是用意使腳踝再松一次,使松腳產生向上的反彈勁,直達脊背,然後使貼脊之氣(),將虛腳徐徐提起,並送向前方。這就是“意氣要換的靈”的意思,也是腰帶四肢的運行過程。腰帶上肢運動還相對容易一些,腰帶下肢就不那麼容易,進一步體會到,腰松全身松,上下通,腰緊全身僵,氣血不暢。楊澄甫先生要求:不能有分毫的拙力,束縛我們的筋骨血脈。以上乃個人體悟,望太極名家、前輩指正。

 

來源http://taiji.hebei.com.cn/system/2013/04/23/012725386.shtm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4952864
學拳無人指點,往往會自我感覺良好
    回應給: ebisu(ebisu50) 推薦2


ebis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ebisu
luyu54


102/04/15台中班 (學員 王曉婷整理 )
 
.單鞭複習:單鞭的注意重點及細項較多,包含學員無法體會為何腰部以上會像吃的〞麻花〞一樣,老師在現場做了詳細的示範解說,另外吊手出去的方向,身體及腳旋轉的角度,實腳帶動虛腳的旋動,整體開合之勢及方向的變換等小地方均要注意。
.提手上勢:此式動作看似較簡單,
 
要注意雙手〞順勢而下,舀水而上〞,
 
身體及臉的朝向,但感覺上要做到實手鬆透不帶勁的那股氣勢,似乎仍要揣摩多練了!
.進階班之學習

1.
學員按手調整:團練拳架時,老師注意到許多學員的按手動作忽略了一些小地方,所以特別請每位學員示範按手動作,並耐心逐一調整學員動作,
例如:
手及肘晃動收縮、身體高低起伏、移位傾斜而不平整等,唯有透過不斷的上課學習與調整修正,才能讓自己做到較接近正確的動作,否則學拳無人指點,往往會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自己動作的缺失,而造成練拳養成錯誤習慣,以後反而必需花更多的時間來改正了。

2.
單鞭下勢:
老師提醒學員做此式時,要隨著個人身體的靈活度為主,不要刻意做到身體挫低,手一定要碰到腳踝,太極拳取法自然,動作上以合乎自然拳理為原則,不可太勉強!此式在練習時,如果沒有鬆腰胯,腳分虛實,很容易造成斷勁,或是勁困在大腿膝蓋等,需要回去一動一動拆解開來慢慢的體會練習。

3.
推手互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4951157
一招必殺——從手指看全家情況
    回應給: ebisu(ebisu50) 推薦2


luyu54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luyu54
ebisu

手指一定要細嫩厚實,男性手掌平如鏡子軟綿,女性要稍有澀感,手背不要粗露。手指合攏不要漏縫。

 

看手相,一般人認為是男左女右。我認為左手是先天形成的,右手是後天改造的,所以要左右都看,以右為主,左為輔。

1.大拇指,共兩節,上節是老爸下半節是老媽。左右一樣,左手是先天的環境家庭情況等等,右手可以看出父母疾病,事業遭遇等等。

 

如果大拇指上半年豐滿,少雜紋,圓潤,挺拔,說明父親屬於有能力的人,一生少病少災,命中有貴人逢凶化吉。

 

另一種情況是當這拇指的上半節,肉少,見骨或見青筋,或雜紋多,甚至有黑點黑痣時,通常代表父親一生多病多災,如果有橫紋豎紋同時出現的時候,代表父親身體欠佳,手術是可能不止一次。下半節是代表母親和上半節推理一樣的。

 

2.食指代表的是兄弟姐妹。如果你忽然某天發現你食指變色,說明你的好友或兄弟姐妹生病。

 

3.中指代表自己分為三節,如果色澤好,豐滿,紋路少,自然光亮,說明自身健康好,正是行運得運的時候。反之就是揹運了。

上節紋多,有黑點,黃,青色,或有青筋,說明易有頭部的毛病,比如頭痛,或少時頭受過外傷,還容易感冒。中節如果有黑點,黃,青色,青筋,雜紋多,容易有五臟,頸椎等毛病。所以,如果你的中指的中節在三節之中顯得瘦弱,有一點收縮的話,那你要防腰椎,頸椎,肩椎等毛病。

 

4.無名指代表配偶,色澤平和為佳(當然了如果你能長出兩個無名指或更多的話,恭喜你你會更多的配偶,呵呵說笑了)。

 

5.小拇指代表後代;最忌幹的像麵條迎風飄舞,露骨露筋。如果是這種情況說明子女小時體質差,多病。相反如果與無名指緊緊挨在一起,則子女情況極佳。如果這個指多雜紋,黑點或黑色,說明子女不安為子女的事操心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4951142
玄奘法師 1-1
    回應給: ebisu(ebisu50) 推薦2


ebis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ebisu
luyu5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r6absSjBl0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4947515
練太極套路的四大問題
    回應給: ebisu(ebisu50) 推薦1


ebis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ebisu

一、中正問題

 

何謂中正?廣義地說,由不同原則。思想甚至可以是互相對立的矛盾的雙方,融通協調,最後產生一個恰到好處的點。這點能滿足不同方面的要求,做到這點是正確的,超過它或不及它都將損害原則,那是錯誤的。簡言之,能無過不及,正好達到這一點,這就是中正。

 

《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有“立身須中正安舒”,今人常把它理解成“身體須正直安舒”,把“立身”等同於“身體”,“中正”等同于“正直”。

 

正直標準是身軀直豎與地面垂直,百會與會陰在一豎線上,認為盤架子時身體一定要保持正直。這種認識在太極拳界相當普遍,已根深蒂固到把它尊為“規矩、準則”的地步。

 

眾所周知,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在各式太極拳裏,像海底針、栽捶、斜飛勢等式,及楊澄甫、吳鑒泉、楊振鐸弓箭步都不是身軀直豎與地面垂直、百會與會陰在一堅線上的。

 

立身”不是人的某個姿式、動作、造型,而是一種行為,是指練太極拳時,如何處理協調好意形諸方面的矛盾衝突,其內容極為豐富,筆墨難以詳述。

 

舉一例:如“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這對矛盾的協調、處理。前者要通過挺膝。頂腰、拔背、豎項等形方面的安排,配合以自下而上的虛領意氣做成;後者要有足踏實地,身如根植大地的體驗。

 

往上虛領頂勁一端,往下氣沉丹田一端,這兩端是個相反的操作過程。

 

初學者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到既滿足這一端,又同時滿足另一端,就是全力做一端也困難。必須一端一端來,可一時期專執往上一端,另一時期專執往下一端,而後,執兩端兼而有之,最終獲得這兩個相反過程的中正。這才是“立身須中正安舒”的真意。

 

氣宜鼓蕩”與“神宜內斂”,“極柔軟”與“極堅剛”,“內固精神” 與“外示安逸”,“曲”與“直”等的協調處理,都是“立身須中正安舒”的內容。

《十三勢歌訣》中有“尾閭正直”。

 

尾閭是人體中一個很小的部位,相對整個人體近於一個點。由於小,它就像幾何學中的“點”的概念一樣不存有是直是彎、是偏是正、是長是短的討論。尾閭中正是要求練習者在操習時保持以尾間為中心的不大的範圍有得力感、存在感,不是對形方面的要求。

 

太極拳中所講的“中正”是指身體內部的順達得力,非簡單的形態之謂。

百會與會陰在一豎線上直豎著身軀,沒錯;前俯、後仰、傾斜,只要尾閭不失得力感,無不可以。一個標準,即各部不失互爭互抗味道,沒有必要在形跡中過於局限呆板。

 

任何拳種都有立身中正的要求,東倒西歪的醉拳也不例外,且對此要求較高,難度不小。

 

太極拳走中庸之道,最忌絕對,每動都留有餘地,都著意相反過程的存在,在每一對矛盾的相反過程都下一番功夫,最終練出能同時滿足矛盾雙方要求的中正功夫。

 

中正這一點不是固定不變的,它要隨功夫的變化而變動。隨著練功的深人,中正的品質日益提高。

 

二、呼吸問題

 

快練是拳,慢練是功”,說得是凡快練的練的是拳,練習過程要突出一招一式的技術含義。

 

凡慢練的如太極拳,練的是功,練習過程要突出對每動得力感的體認。

 

快慢相間的陳式、楊式和吳式的快架,個別動作快練是要突出動作的攻防意識,慢練勻緩連綿時要突出對得力感的體認。

 

凡做攻防想像時,動作由小到開大到發勁,是取呼,發勁前取吸。凡勻緩連綿時,取自然呼吸。

 

 

慢練,勻緩連綿的走架,它不像快練,不是練拳練的是功,所以拳式中不存在某招如何去攻擊,某一手法如何去化解。要說有攻擊和化解,那就是式式勢勢都在化解,也同時都在攻擊,這是內家拳法的整體觀和整體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會去管邁左腿擺右臂是先呼還是先吸,人在不經意情況下的呼吸為自然呼吸,無意識呼吸,是“忘息”,人並不察知自己在如何呼吸,甚至忘記了自己在呼吸。

 

人在猛然發力時的呼吸也是無意識呼吸,是一種有規律的無意識呼吸,是條件反射使然。

 

如,猛力拋擲物體,其發力的一刹那必定是用呼,不會用吸。

 

又如,沖拳的瞬間發力也必定用呼。發力之瞬間用呼不用吸,那是人人都會,無需專教,從生活經驗自然而就。若就此而專論專講,反而要把它弄複雜了,無事生出事來。

 

練陳式太

極拳時要施爆發勁,在爆發瞬間用呼,很自然,如改用吸,非但爆發不出來,還十分難受,除了爆發時用呼,其餘均取自然呼吸。

 

在陳式以後的諸式太極拳都是勻緩連綿,不似陳式快慢相間,更無陳式的柔運勁,剛落點。因勻緩連綿,無始無端不施爆發勁,近於人平日生活常態,故已無動作配合呼吸的必要了。

 

有些人對動作配合呼吸深信不疑,樂此不疲,經多年練習,習慣成自然,確實有了他自己的樂趣,這些人就成了呼吸配合動作的宣導者。

 

實際情形是,在姿勢由小向大、向外伸展變化時,儘管不在意呼吸,仍是呼多於吸,用呼舒服。如果配合呼,確有勁整力實的感受。

 

問題在於:

 

1、呼時有勁整力實的感受,那麼吸時肯定不能保持這種感受。對於那些斷斷續續的他種運動,可以有反差較大甚至極大的張弛,但唯對於勻緩連綿。

 

無始無端的太極拳,不能有如此大的反差。

 

必須做到無使有凸凹,無使有缺陷,無使有斷續,周身一家,渾然一體。打拳中儘量減少或避免有時得力、有時不得力的凸凹、缺陷、斷續現象,即儘量做到呼也得力,吸也得力,時時得力,處處得力。要達此,只有忘息,取自然呼吸,舍此別無他途。

 

2 .套路的動作姿勢是固定不變的,但行拳的快慢、架勢的高矮是隨意的。

 

打一遍拳可以是40分鐘或更長,也可以是10分鐘或更短。這樣就勢必出現同一動作快打時2秒完成,慢打時8秒完成的現象。

 

如果打拳時動作配合呼吸,那麼用2秒完成時就得急吸急呼,用8秒完成時就得屏息閉氣,這哪兒是在練功夫,簡直是害命。

 

在我們身邊,因動作配合呼吸練拳的受害者不是少數,他們的共同症狀是胸悶氣短,頭昏腦脹。如果練太極拳純是為健身,那麼可以把太極拳當作氣功來練習,取幾個式子出來,配合呼吸,速度不變地反反復複練,其健身作用是明顯的。

 

練太極拳功夫就是從粗到精深,從方到圓,從粗疏走向境密的過程。

 

因圓、縝密,使得精深階段的架子更趨勻緩、無始無端、渾然一體。如此,此階段的走架絕對是忘息,只有忘息才可能處處得力、時時得力。把精力放在呼吸上,對於技擊、養生到底有多少收益?值不值得?大家都要去思考一下。

 

古人對呼吸的態度如何呢?王宗嶽《太極拳論》、武禹襄《太極拳論》《十三勢歌訣》《十三勢行功心解》《打手歌》等古典論著裏均無有呼吸方面的隻字記載,沒有指示。郝少如編的太極拳書中,無一有動作配合呼吸的表示。楊澄甫的《太極說十要》裏也無有表示。

 

在勻緩的走架中動作配合呼吸是多事的今人的畫蛇添足,與技擊毫無益處。有識之士看到這一行為造成的混亂,不得已的注解應運而生,孫劍雲先生道:“呼吸,所謂氣沉丹田,就是指深長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向下壓氣,一定要使呼吸純任自然。”陳想先生道:“打拳以調養氣血,呼吸順其自然。”

 

三、內氣問題

 

氣功功法各異,有些講究體內內氣導引,如大、小周天功,有些立足“人身無處不丹田”,對於體內諸如脹、麻、冷、熱等氣感不做導引,任其自然發生或消失。

少部分人練氣功氣感微弱,甚至練很長時間沒有氣感。

 

導引內氣、任其自然或氣感不能感知,于強身健體效果難分仲伯。

 

氣功用於技擊,其效應與用於強身健體時的情形極為相似,內氣被導引、不導引和不能感知,於技擊幾無二致。直白地說,外氣傷人不可信,內氣在技擊時的作用幾乎為零,國內外搏擊現實即為明證。

 

有人抗擊打能力強或奇強,是內氣作用還是靠千百萬次的鍛打?泰拳手的硬度世間少有,靠煙打;自由搏擊選手的硬度靠煆打;太極拳手的“硬度”靠千百萬次勁力的搓揉,百煉成鋼。

 

心窩為人體薄弱部位,其抗打力的培養有兩個可做比較的練法。一是意念導引結合硬棒抵心窩;另是不導氣引氣,直接硬棒抵心窩。

 

只要循序漸進不操之過急,效果幾無二致。如果沒有硬棒抵心窩或其他形式的力的假打,只憑腦子用功,只憑引氣導氣,導上一輩子也無用。

 

在中國,何以對內氣有如此神奇之崇拜,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天地、道、氣、陰陽等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

 

以其中的“氣”來看,哲學中談氣,“天地合氣”“太虛不能無氣”;中醫談氣,“元氣”“精氣”“肺氣”“胃氣”;文藝談氣,“氣韻生動”“書卷氣”‘文氣”。

 

簡言之,一切都有氣,天有氣,日天氣;地有氣,日地氣;歷史有氣,日氣運、氣數;社會有氣,日民氣、風氣、正氣;人有氣,日氣節。氣質、氣勢。

中國古代的“氣”無所不在,它在傳承、發揮的過程中,其概念被廣泛、反復地用於囊括自然、社會、人的各個方面,並不是什麼稀罕東西。

 

但在用於近代武俠小說時,二人打鬥,空中飛來飄去,輕功了得,掌風過去岩裂石開,人體不用接觸,全憑“氣”作為。

 

在用於嚴肅的太極拳時,嚴謹負責的王宗嶽在他的《太極拳論》中僅講過一個“氣”字,即氣沉丹田,再無第二個“氣”字了。氣沉丹田,用現代語言來講,與腹式呼吸無多大區別,就是這麼簡單樸素,一點也不玄虛。

 

搞搏擊的練氣成不了氣候,搞體育的練氣出不了成績,世界冠軍不是氣功家,氣功家成不了世界冠軍。練氣用於療傷。穩定情緒是有獨到之處的。

 

內氣這個生理現象客觀存在,它需要特定的方法才能被感知,雖然方法極為簡單,但不實踐是不易被感知的。學容易,堅持難,你堅持不下去了,人家說無限風光在險峰,你接著練、練、練,就是看不到無限風光,怨誰呢?

 

走架時意守丹田,沉溺于丹田的冷。熱、蠕動,意守手指尖、手掌心、某穴,導弓呐氣等,在健身方面毋庸置疑。

 

走架的目的是什麼?求內氣?若果真如此,不如改練氣功來得直接來得快。從技擊角度講,太極拳手具備一舉動周身渾圓,周身無處不得力才能在技擊時打出內家拳風格。

 

而意在局部的發麻發熱,熱衷氣感,做氣感的奴隸,與太極拳的整體觀、周身一家相浮,不可取。要於技擊幾乎無作用的氣感還是要實實在在的體內各種勁道,這是要撿芝麻還是要抱西瓜的問題。

 

走架著意於有限的一把鑰匙開一個鎖的每動的招式招術效能,還是立足無限的每動皆是攻擊,同時皆是防守的思想,同樣是要撿芝麻還是要抱西瓜的選擇。此類問題在太極拳裏還有不少,播什麼種子結什麼果。

 

古人太極拳文獻中出現的“氣”字,主要作氣勢、意念、存想解,與呼吸的問題一樣,簡單樸素,不玄虛。

 

四、腰的問題

從武術諺語“形意拳、八卦掌、太極腰”中可看到腰在太極拳裏的地位。

人們都知道腰在太極拳術中的重要,都知道腰尤要靈活。問題就出在這“靈活”兩字上。

 

氣為旗,腰為纛”。纛是古代軍隊裏的大旗,大旗穩定軍心,一般是豎著不動的。

氣如車輪,腰如車軸”。軸一般也是不動的,起承接、主宰作用。

 

只有腰的“不動”,才能保證四肢的“靈活”。

 

走架時,一動無有不動,四肢動度為最大,軀體動度次之,腰最小。腰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微動,微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才是真動,才能確實做到主宰全身。

 

每舉手投足,不能有強化轉腰的想法和念頭,根據拳式需要嚴格腰的動度,不要畫蛇添足特意增大轉腰幅度,更不要在教習時“轉腰”兩字不離口。松腰、著意腰隙是真諦,轉腰不妥。靈活是建築在沉穩之上的,腰的穩穩重重,才能得到四肢軀體的活活潑潑。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2884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4945761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技術特點及健身功效
    回應給: ebisu(ebisu50) 推薦1


ebis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ebisu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由傳統楊式太極拳簡化而來,動作柔和均勻,姿勢中正平穩。

技術特點:

 

一)虛靈頂勁豎項

 

經絡學說有以頭為百脈之宗的說法。練習太極拳時要求頭頂百會穴輕輕上提,好似頭頂上有繩索懸著,從而感覺有虛靈頂勁之意,也稱頂頭懸。虛靈頂勁可使頭部自然垂直,有利於練拳時的控制平衡和中樞神經對器官機能的調節等。

 

要保持虛靈頂勁姿勢不松塌和不強硬,頸項要端正豎起,頸項的自然放鬆豎起能使頭部左右轉動時自然靈活,達到頭正、頂平。

 

(二)沉肩墜肘坐腕

 

肢的三大關節為肩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

 

練習太極拳時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墜肘,沉肩墜肘有利於軀幹的含胸拔背,同時會有身體重心下沉的內勁感覺。

 

沉肩墜肘動作要保持腋下的迴旋餘地,不要把臂緊貼胸部或體側,還要有微向前合抱的感覺。

 

坐腕(塌腕)是腕關節向手背一側自然屈起,無論在定勢動作和運轉動作中都須注意坐腕要求。

 

坐腕對各類手法的勁力都有積極作用,如腕部鬆懈則前臂無力。掌握自然伸展的舒指與坐腕相配合,既有動作形象美感,又有臂部的勁力體現。

 

(三)含胸拔背實腹

 

含胸是胸廓略向內微屈30度左右,使胸部有舒展,背部有充盈飽滿的感覺。太極拳的含胸拔背是一種身體基本姿勢要求,不是隨動作變化而變動的。

 

它既能使胸腔上下徑拉長,橫膈肌有更大向下舒展餘地,有利於腹式呼吸的深長,又

能有助於身體重心的下沉。

 

拔背是當胸向內微含時,背部肌肉往下松沉,兩肩中間脊背鼓起上提,同時略向後上方拉起,使背部肌肉產生一定張力和彈性。

 

(四)松腰斂臀圓襠

 

腰是身體轉動的關鍵部位,對動作變化、重心穩定等都起主要作用。練習時,多腰部的要求是松而沉。

 

腰部松沉時要注意腰部能直豎,以有利於尾閭中正神貫頂的要求。

 

斂臀是在松腰的基礎上使臀部稍做內收,同時和含胸拔背相互作用,使身體的脊背成自然的弧形。

 

斂臀時,放鬆臀部和腰部肌肉,使臀部肌肉內外下方舒展,然後向前、向內收斂,好似臀部把小腹托起,有利於氣沉丹田的要求。當兩胯撐開,兩膝有微向裏扣的感覺時,就能起到圓襠的作用。

 

胯關節是協調腰腿動作的主要關節,如果胯關節緊張,腰腿就很難相順相隨。

 

圓襠和松垮的相配合能使腰部靈活和起到臀部內斂的作用。

 

(五)心靜體松意注

 

“心靜體松”是練習太極拳最主要的法則。它應貫穿於整個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

 

所謂“心靜”是指練拳時思想集中,拋開一切雜念,全神貫注於太極拳每一個細節的動作的練習中,肢體放鬆,以意念引導動作的變化和運行。

 

“體松”不是指全身的鬆懈和疲塌,而是要消除身體的拙力和肢體僵硬,按照動作的虛實變化,做到全身不該用力之處不用力,讓全身關節、肌肉和內臟等達到最大限度的放鬆,做到形松意不松,逐步達到以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

 

(六)呼吸深長自然

 

練習太極拳要求呼吸深長細勻,通順自然。根據太極拳練習者技術水準的高低,呼吸方法可分為自然呼吸、腹式順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式呼吸。

 

自然呼吸:練習者在練拳時,呼吸方式不隨拳式的變化而變化,完全順其自然。

 

多用於太極拳初學者。

 

腹式順呼吸:是指吸氣時腹部向外凸起,呼氣時腹部自然內收的呼吸方式。

 

腹式逆呼吸:與腹式順呼吸的剛好相反。

 

吸氣時腹部內收,呼氣時腹部外凸。拳式呼吸:是指呼吸隨著拳式的變化而變化。

 

以上幾種呼吸方法,不論採用哪種方法,都應自然,勻細,徐徐吐納,與動作自然配合。

 

對於初學者來講,首選自然呼吸,保證動作不受呼吸的限制,呼吸同樣不受動作的束縛。否則就容易產生憋氣的現象。隨著練習水準和個人體會程度的提高,可試著進行其他幾式呼吸方式的運用。

 

也可隨著動作速度的快慢、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開吸合呼、向前下按時呼和向後向上收時吸的原則逐步過渡到“拳式呼吸”。

 

(七)連貫圓活形隨

 

太極拳講究一動無有不動,始終以意念引導動作。每當一個動作完成時,意念中就有下一個動作出現,要有意連形隨的感覺。整個套路練習從頭到尾給人一種連貫圓活的感覺,如行雲流水。

 

太極拳是緩慢勻速的運動,在意念領先的前提下,通過不斷練習,達到勢勢意連形隨的境地。

 

周身協調,連貫圓活是衡量一個人太極拳功夫深淺的主要依據。有“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之說。

 

(八)輕沉虛實兼備

 

太極拳是一種輕靈、緩慢、沉穩的拳術,動作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輕靈和獨立是相對獨立而又統一的。

 

太極拳以陰陽轉換理論為指導,在每一勢和每一動中,始終有著陰陽轉換,即虛與實的轉換。

 

陰陽本身也是一對矛盾,不斷地轉換就形成了不停頓的運動。

 

太極拳的輕靈、沉穩、虛涵、扎實在不斷地練習中轉換和變化,達到統一和諧的境地。

 

“虛實”包括中心轉換過程中的虛實分明和勁力變化的虛實分明。

 

在重心轉換方面:支撐重心的腿為實,輔助支撐或移動轉換的腿為虛;在勁力方面:體現主要內容的手為實,輔助配合的手為虛;沉著充實的動作為實,輕靈含蓄的動作為虛。

 

動作的虛實轉換不但要互相滲透,還需在意識指導下變換靈活,達到“無一處無虛實,無一處無變化”的狀態。

 

24式太極拳也叫簡化太極拳,是國家体委(現為國家體育總局)於1956年組織太極拳專家從汲取楊式太極拳之精華編串而成的。儘管它只有24個動作,但相比傳統的太極拳套路來講,其內容更顯精練,動作更顯規範,並且也能充分體現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演練太極拳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心靜體松

 

所謂“心靜”,就是在練習太極拳時,思想上應排除一切雜念,不受外界干擾;所謂“體松”,可不是全身鬆懈疲塌,而是指在練拳時保持身體姿勢正確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讓全身關節、肌肉以及內臟等達到最大限度的放鬆狀態。

 

二、圓活連貫。

 

“心靜體松”是對太極拳練習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圓活連貫”才是衡量一個人功夫深淺的主要依據。

 

太極拳練習所要求的“連貫”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體的連貫,即所謂的“節節貫穿”。肢體的連貫是以腰為樞紐的。在動作轉換過程中,則要求:

 

對下肢,是以腰帶跨,以跨帶膝,以膝帶足;對上肢,是以腰帶背,以背帶肩,以肩帶肘,在以肘帶手。

 

其二是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即“勢勢相連”----前一動作的結束就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勢勢之間沒有間斷和停頓。而“圓活”是在連貫基礎上的進一步要求,意指活順、自然。

 

三、虛實分明

 

要做到“運動如抽絲,邁步似貓行”,首先要注意虛實變換要適當,是肢體各部在運動中沒有絲毫不穩定的現象。

 

若不能維持平衡穩定,就根本談不上什麼“邁步如貓行”了。

 

一般來說,下肢以主要支撐體重的腿為實,輔助支撐或移動換步的腿為虛;上肢以體現動作主要內容的手臂為實,輔助配合的手臂為虛。

 

總之虛實不但要互相滲透,還需在意識指導下變化靈活。

 

四、呼吸自然

 

太極拳聯繫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順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勢呼吸。

 

以上幾種呼吸方法,不論採用哪一種,都應自然、勻細,徐徐吞吐,要與動作自然配合。

 

中正穩定、舒展自然的身型姿勢

 

4.1虛靈頂勁

 

虛靈頂勁即“頂頭懸”,練拳時講究頭正、頂平、項直、頰收,要求頭頂的百會穴要向上輕輕頂起,好像有根繩索將頭頂向上提懸似的。

 

頂勁不可過分用力,要有自然盞靈之意,做到虛靈頂勁,精神才提得起來,動作才能沉穩、扎實。

 

4.2沉肩墜肘

 

 

肩關節要保持松沉,不可故意前扣或後張,肘關節要保持自然彎曲,並含有輕微垂墜的姿態,防止揚肘、直臂等毛病,這樣可以使姿態自然、沉穩、柔和。

 

4.3展臂虛腋

 

在演練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時,上肢無論是屈臂還是直臂,都要充滿膨脹的內力,太極拳稱為“繃勁”。

 

屈臂時不可鬆軟扁癟,要成弧形,向外展放;直臂時要前伸後拉,肘部下墜,仍要微屈成弧,虛腋是指腋下保持一定空隙,不要將大臂與肋部夾緊,使動作失去圓活自然。

 

4.4舒指坐腕

 

五指自然舒展分開,虎口撐圓,掌心內凹成球面,腕部下塌,使勁力貫注於掌、腕、指各關節,應避免指、腕關節過於鬆軟和過於僵硬,舒指坐腕,實際上是將周身勁力通過“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完整一氣。

 

4.5含胸拔背

 

含胸指胸部不能外挺,要保持舒松自然狀態。

 

拔背是指背部舒展開闊,含胸拔背的關鍵在於自然舒展,不能理解為縮胸駝背,失去中正自然而去追求“含胸”是不對的。

 

4.6松腰斂臀

 

太極拳要求含胸、沉氣,因此在含胸時就必須松腰,松腰指腰肌松活不可緊張,一旦緊張僵硬就使動作失去靈活自然。

 

太極拳大多保持屈腿半蹲姿態,這時常有人發生挺髓、凸臀、前俯、後仰的現象,使上體失去端正,正確的做法是:縮髓收臀,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後輕輕向前、向裏收斂像用臀把小腹托起似的。

 

4.7尾閣中正

 

“十三勢歌”中說“尾間中正神貫頂”。練拳時要求脊柱中正伸展,上下一條線,儘管動作有各種旋轉變化,也要始終保持脊柱中正不偏,舒展伸拔。.

 

4.8活膝扣足

 

膝關節要松活有力才能保證兩腿屈伸自由,但是要注意直的時候膝關節也不要緊張僵直,要留有少許松活餘地。如弓步的後蹬腿,獨立步的支撐腿等。

 

 

扣足是指腳要踏實,防止在弓步、僕步時腳外側的掀起或腳跟掀起的“拔跟”現象。

 

二十四式太極拳採取腹式呼吸,古人稱作“練氣”,即通過呼吸來調節神經、按摩內臟、暢通氣血、促進新陳代謝,因而要求在練拳時做到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密切結合,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順其動作的開合、虛實來進行,呼吸的一般規律是:合、虛為吸;開、實為呼。

 

來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021/16/302703_7617378.shtm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4945760
太極拳內功心法之研究
    回應給: ebisu(ebisu50) 推薦1


ebis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ebisu

 一、闡述太極拳內功心法

  

  太極拳的內功心法,一直被拳家視為是習練內家拳功法的無上秘訣。

 

對修煉內家拳的人而言,能否最終步入內家功法的最高境界,得到出神人化的功夫,確實是十分重要的。內功心法雖有奧秘,但並不神秘,要練好內家拳功法,只有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源頭上去尋找,從易、道、佛、儒、醫、武的哲學理論中去落實,去探究,才能明白內家拳內功心法的真正內蘊所在。

 

  道家文化法理對太極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過很大的作用。道家講求修心養性,老子提出了“虛其心,實其腹”的講法。這裏講的“心”不是人之肉心,而是說人的精神之內心,需要做到無私無欲,達到複歸於嬰兒的赤子之心。做到心清靜,性空明,方能包容眾生;納天地之正氣,方能無嗜欲,無煩惱,與世無爭。

 

  佛家文化的精髓是“明心見性”、“直指本心”、“以心傳心”,從而達到太極拳之最高境界,與道家有著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之妙。

 

  儒家文化講正心誠意,《尚書》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守中抱一,就是儒家練心的真諦,也同是太極拳家應恪守和追求的核心境界。

 

  不管是道家、佛家,還是儒家,所講“心”之含義同一,其主要從兩個方面去認識:一方面說人心,是指人們的精神和意識活動;另一方面指的是“本心”、“真心”,它是對第一方面含義的進一步深化和抽象,即是“性命”之“性”的意思,與天道相通。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心”字在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超出矛盾與對立,照見絕對圓滿的心靈世界。

 

由此可知,內家拳的內功心法乃是“心無其心,法無其法,非心非法,即為心法”。

  

  二、放鬆是練太極拳的真諦

  

  太極拳術,門派眾多,風格不同,架勢各異,但究其理法內涵實則是共行不悖的。

 

  首先,對於初學太極拳者,必須具備一個正確的認識——不管你學的是哪個門派,都要端正態度,要從“一”字開始。

 

不要急於求成,更不要學練了一套完整的拳架,就自以為會了,懂了,行了。

 

其實並非真正會了,真正懂了,這只是初級階段的第一層次。

 

  太極拳講究全身大松大柔,眾多習練太極者將松柔奉為拳的真諦和靈魂,這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們應該反思一個問題,為什麼有許多人在習練太極拳時始終貫徹大松大柔的原則,卻並沒有練出功夫呢?

 

  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松柔也有許多竅要。

 

其中最主要的是方法問題,在某一層次上認識理解的問題,也有悟性的問題。

 

練太極拳如果不得其方法和竅要,照樣會步入誤區。

 

許多太極拳習練者,只講松柔,其實只是在肌肉和動作上放鬆了,自己覺得鬆開了,實則是懈了,只是自己還不明了而已。

 

  要知道,練太極拳須經歷三個階段,十層功夫和不同的境界體驗。

 

  太極拳講松柔,主要是講全身鬆開、鬆散、松沉、松靜、松化等方面,是需要大而化之,神而明之的。這些練習太極拳的不同層次的境界和體會,都須明師口傳身授,用文字是難以表述明白的。

 

  總而言之,練太極拳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體會,功夫進一步,松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這樣我們不斷提高對練太極拳層次的認知、掌握和體悟,就會對功夫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松沉,一般是指讓內勁沉下去後再起來,但是根據情況,在發擊對方時也可以連沉都不用,直接將勁提到上面,外形完全不變,內勁的方向卻變了。

 

  松靜,練太極拳“靜”字是關鍵,是不可輕視的重要環節(“靜”在另章闡述),有靜才有反向的動,因此叫複命歸根,練太極拳只有體悟到靜,才能做到空,進而達到化的階段。

 

  我們練太極拳+的時候,就要時時刻刻注意對松、柔不同層次的體悟。

 

掌握了正確的練功方向和具體的練功方法,再去認真細琢體悟松柔。

 

要達到“大而化之”的境界,就必須在練太極拳時將氣勢逐漸放大,氣勢大了,內勁才能隨著意念之所至發到外面去。

 

在氣勢十足時,甚至可以用氣圈打人。

 

講松柔的不同層次,大而化之,神而明之,這種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一步登天,而是要隨著練拳的深入,逐漸加深對一層功夫、一層體會的研究,才能逐步體驗到功夫上身。

  

  三、節節鬆開和對拉拔長是練太極拳的關鍵

  

  練太極拳從站無極樁、太極樁開始。

 

從頭頂到腳下,從兩肩到兩胯,“松四大塊”直至全身各個關節都要鬆開。如果關節松不開,就談不上節節貫穿。

 

因為節節貫穿,就是要使內勁在全身上下所有的關節都能暢通無阻,從而做到節節貫通。

 

節節鬆開,主要是上面虛領頂勁,下面尾閭下垂,放鬆從頭到腳直達湧泉。

 

拳論中也提到“提頂吊襠心中懸”的說法,一般練太極拳到了中層功夫的階段,就能體悟到百會至會陰的中心線、尾閭垂直線的練法。

 

  在練習太極拳時經常出現的錯誤:一個是過於注意上面提頂,豎項,頭部就僵硬了;另一個就是放鬆下面,注意尾閭下垂時,上面又丟了。這樣練來練去還是將各關節擠壓成一堆,放鬆不了,學者需要克服。

 

  練太極拳鬆開以後,基本要求前面都講過了,就是從站無極樁起式開始,就強調:兩腳併攏,腳跟相貼,足尖微開,雙膝微屈,稍微內合似爬樹,提頂吊襠,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松肩沉肘,手臂松垂,立身中正,全身放鬆。

 

松腳踝,再松到腳下湧泉,腳趾放鬆。這裏講的各項要求都是意識上的問題,太過執著反而容易出現肌肉上的僵硬。

 

  太極拳講全身放鬆,又要松而不懈,擁勁不能丟,關鍵是“凡此皆是意”,要求以神氣為統帥。

 

任何外形的姿態都要注意“無過不及,毫無拘滯之力”。

 

  鬆開,就是說全身各個關節都要鬆開,是指整體放鬆。頭頂、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腳各個關節都要松透,恢復其自然狀態。

 

太極拳講究的鬆開,是指任何關節都有一個對拉拔長的問題。

 

那麼應該如何去做呢?懸頂時要頭容正直,體會頭頂百會穴有微微上頂之意,但同時保持整個身體放鬆,不要丟掉自然下沉狀態,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脊柱關節的小韌帶都要鬆開,如此提頂才不會僵滯。

 

  松肩時要放鬆肩井穴,松到肘部時要松曲池穴,松到手部時要放鬆勞宮穴。

 

肩關節松不開,其他地方也很難鬆開,所以有“肩寒全身僵,肩緊全身滯”的說法。肘關節的放鬆,也有一個對拉拔長的問題。

 

肘往下松墜的同時,上面也要有上拔之意,感覺兩肩有一種內在的松沉勁。其關鍵是“肘不離肋”和“肘不貼肋”。

 

這裏“肘不離肋”的意思是指練拳時兩肘有護肋之意,這裏“肘不貼肋”的意思是指兩肘要保持松活圓活,兩腋下如各含夾一個饅頭的說法。同時要意貫肘尖,這樣就可體會“鬆開我勁勿使屈”的韌勁。

 

  松腕時要直腕、手掌放平伸直即可,同時掌心含虛,五指略舒,保持關節靈活。那麼手指關節鬆開如何對拉拔長呢?主要是一個手指的關節鬆開了,另一個手指的關節要有回拉之意,一個關 節要往前伸,就要體會鄰近的關節有往回收的意。

 

已故太極名家郝少如先師對指腕鬆開的體會,曾有“掌宜微伸,手指微曲”及“手要空”的提法,這就是說手含心空,勞宮穴有含球的感覺,這些體悟和方法是修煉內家拳功法中級階七層功法的練法。

 

  含胸拔背的放鬆,可以分開來說:

 

  含胸,是指胸部要有向內虛含之意,放鬆自然,這樣就可防止胸部外挺,呼吸不暢之弊,即膻中穴要有松空感。

 

初級階段無須求太多,關鍵要有一個“意”字,絕不僅僅是只肌肉的動作。

 

其實,做到上有百會上提之意,下有吊襠和尾閭中正之意,再配合松肩墜肘,含胸的感覺也就產生了。

 

  拔背,能含胸自然就能夠拔背,所謂拔背,就是上拔之意,是指背部自然正直而產生挺拔感。

 

背部肌肉有舒展微微隆起之意,這樣就會自然做到節節鬆開、沉落,拳勢有氣魄。

 

拳論中有“牽動往來貼背”、“氣斂人背”的內勁奧妙。

 

太極拳練到中級階段時,背部圓融渾厚,甚至產生融化感,就像一個巨大的勁源基地,內勁如流水一樣在背部往來,意念一動,就將內勁送往不同方向。那時就會體悟到“力由背發”的感覺。

 

  腰胯的放鬆,是要立腰松胯,同時要注意腰的直與沉,也即是腰部的對拉拔長之意。腰胯在練太極拳中地位非常重要,古典拳論中有“以腰為軸”、“命意源頭在腰隙”的說法。

 

太極拳練到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體悟,功夫一層層增進。到中、高級階段的重點體悟是“中空之勢”,那就需要“三分練拳七分研”方能體悟。

 

  腳下松,主要是腳趾鬆開後,腳掌有微微上提之意,即“腳心吻地”自然放鬆,湧泉穴有親吻大地之感,渾身有膨脹之感。全身各關節的鬆開,不等於是節節貫穿。節節貫穿的功夫已達到內勁練習階段,到那個時候要能夠一氣貫通。

 

節節鬆開只是基礎,松不開內氣就無法通過。

 

有許多教太極拳的老師,拳論背得很熟,但他自己做不出來,如何能夠教人呢?鬆開,

再往深層次講,則又有骨頭、骨節、筋膜、韌帶的放鬆,那是更高的境界了。

  

  四、求靜是練太極拳的精髓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拳論指出了太極拳的特點和練功方法——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動靜開合,分陰分陽,闔然一氣,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陰陽盡在其中矣。

 

武禹襄在古典拳論中也提出練太極拳要“神舒體靜,刻刻在心”、“視靜猶動,視動猶靜”、“靜中觸動動猶靜,以靜制動”。

 

這些經典拳論都指出了動靜在內家拳中的重要性。

 

  太極拳練到真正的靜,就能體會到“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是“心安則虛,道自來”、“體靜心閑,方能觀見真理”。這是要達到高深的境界才能體會到的。

 

練太極拳要求一層功夫一層體會。動靜即是太極拳的精髓,那麼必須追其究竟,如何達到動靜的最高境界?究竟有怎樣的不同層次和體會?的確,要做到人靜並不容易,靜有很多階段,每階段又有不同的體會,特別是到了高級階段,是很難用語言說明白的。

 

為了使練太極拳者儘快掌握入靜的方法,能使練拳者練到了哪個階段和層次,就有哪個階段和層次的參考,現將求靜總結並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八個層次。

 

  第一個階段有三個層次的體會:安靜、平靜、寧靜

 

練太極拳講求靜,“以靜制動”,主要是克制自己的心動,要收心猿,拴意馬,摒除頭腦中的一切雜念。

 

心要安靜下來,就是要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所謂“收心離境”。

 

因為初學練太極拳時,我們有一顆常人之心,雖然練拳盤架,但是雜念未除,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地在腦海裏翻騰,所以要首先求安靜。

 

能安靜下來了,慢慢地我們的心也靜下來了,動的感覺逐漸減少,靜的體會逐漸增加,心裏開始平靜,內氣逐漸和暢平順,心平氣和的狀態就產生了,全身也開始放鬆了,感覺舒服,什麼也就不去想了。

 

再深入一點就是寧靜,因為心平氣和了,心開始靜下來了,很多雜念排除了,這時你對周圍事物的感應就靈敏了,可以體會到“一志凝神,洗心滌慮”的境界。

 

  第二階段,有三個層次的體會:虛靜、定靜、真靜。

 

在虛靜這個階段你好像感覺不到自己的胳膊的存在,開始恍惚的狀態,念頭一轉這種現象就不見了,就像愣神似的,好像站在那地方發呆似的,這就是虛靜的狀態。

 

定靜是腦子裏產生很多圖像,實際是一種錯覺,比如出現一個圖像,一個動作的念頭,你都會把握住,定在那裏不動,意念不轉移,也不消失,這就是定靜的狀態。

 

實際是前念已去,後念未生。真靜是體內氣血流動,產生內勁運行,會出現很多現象,在這個時候還沒有產生大動。這個靜還沒有“致虛極”,這時候你松的條件越好,你的感覺也越舒服,身體也越來越柔軟,這樣才能體會到你自己是不動的。

 

內動產生了,感覺身體裏面有東西動,而外面沒有東西動,身體裏的動就會越來越明顯。

 

在這個階段按層次上說內氣還不夠暢通,血脈還沒有全部打通,會出現局部疼痛,有一種火燒傷痛之感,身上會痛,背上胳膊疼痛,裏面有一種細小的東西會疼。

 

實際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它不會持續很久,當血脈暢通了就會好的。

 

這時內勁開始換動,因靜而得以和順,開始生機勃勃,健身養氣的狀態慢慢起了作用。

 

也就是《黃帝內經》中講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第三個階段是靈靜、清靜兩個層次的體會,是達到練功者最高的境界了。

 

道的無極化場作用於複雜的人體,從而感應出了生命形式的極化場效應,人即道,道即人,天人合一,渾然一體,不分彼此。

 

這種狀態被修煉者稱之為“練虛合道的層次”,“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魚在水中,水在魚中,人能虛空無為非欲于道人道身歸之”。

 

後天認知開發得越充分,背離先天本能就越遠,如果到了這個境界,你就會感覺到萬事萬物紛繁複雜,我們要歸根,歸根就是反,求靈靜,達到清靜正是為此而設。清靜道體本身是不動的,但靈性是動的,這是指道的本體是虛無寂靜,萬物出而生動,入而寂靜,道生萬物,是由無而有,複歸於道,是有歸於無,所謂歸根。

 

  我們說太極拳動靜如一,真正到了靈靜階段時,“道居而慧生”由虛靜而引發出的內氣,充盈圓融,讓你心氣合一,湛然寂定。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氣機的啟動,內勁的轉換,神、意、氣的開合鼓蕩就此產生,就會體悟到。

 

講了這麼多,其實就是一個東西,太極拳求靜的最高階段是清靜,老子所說的“清靜,為天下正”,是要達到動靜二相皆不著,混混沌沌,連靜的意識也完全不去求了,就是真見到“自性”了,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2115.htm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4945593
太極拳貓形步的練法
    回應給: ebisu(ebisu50) 推薦1


ebis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ebisu

有些習練太極拳的愛好者見書中有“邁步如貓行”一說,以為這是單純的形容詞,意思是練拳行步時好比家貓或野貓般輕靈、穩健。殊不知,傳統太極拳中確有貓形步的單練功法,其詳盡細緻的介紹又少見於書籍與雜誌的字裏行間。

  我們日常走步,是前腳去,後腳撐,後腳有了力,才移上去。

但是“邁步如貓行”卻不能如此。

太極拳名 家郝少如 先生講過:“不許後腳用力,要前腳實足站穩了,後腳提起慢慢移過去,而且後腳置前時,在重心未移過去時,還要不費力地能抽得回來。

”教授我練拳多年的恩 師林墨根 先生曾說:“太極拳中的貓形步體現腰胯帶動四肢的虛實運動,要下苦功把貓形步練到位,雖費力辛苦,卻能增長腰腿的松彈沉穩之勁。”

貓的邁步行走,是四條腿提起一腿,還有三條腿支撐。人則不然,提起一條腿,只剩下另一條腿支撐了。

另一腿要微屈支撐全身重量,要注意平衡與協調,還要“刻刻留心在腰間”,慢行時就苦了另一條支撐的腿了。

太極拳的一舉手,一投足,皆為腰胯帶領,貓形步與腰胯關係極為密切。作為追求太極拳技擊藝術的愛好者,若不練好腰腿功夫,則會由於基礎不扎實而制約拳藝水準。

  貓形步分為慢練法和快練法。一般先學好慢練法,待此嫺熟後再學快練。

現把貓形步慢練法的練習步驟與要領介紹如下。

  當起始為右腳在前左腳在後的右弓步時,是先放鬆會陰穴(指進步而言,而退步時則意松印堂穴,眼神向前下看)與右邊腰胯,眼神向前上方看。

從右腿髖關節松至膝關節再松至腳底湧泉穴,右腳跟外撇45。,待右腳跟、腳掌、腳趾貼地沉實穩固與身體協調後,腰胯緩慢向右轉,一直轉到左腳跟離地為止。

二是先放鬆左肩,此時右腳應有更為沉穩的感覺。接著再放鬆左腹股溝(指小腹左右兩側各有一條向下走向的溝體),然後腰胯向左旋轉,同時命門穴意領向前,頭微上領。

此時左胯微向前向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一直轉到左腳湧泉穴離地為止。

三是右臀垂落下斂,左臀向前溜些,左膝往前松點,此時左腳掌離地,只剩左腳趾點地。

四是徐徐輕靈地邁出左腳,同時想像如臨深淵的感覺,依次放鬆左腿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腳背,左腳跟、腳掌、腳趾先後著地。

 

五是意想把右腳的重量吸上至下丹田氣海處再落于左腳,讓右腳由實變虛,左腳由虛變實,一直松至左腳湧泉穴沉穩為止,稍微內扣,點左腳尖,松左胯落下,同時右腳向後鬆開,湧泉穴自然貼地。

立身中正,松腰塌胯,成為一個外能八面支撐的左弓步姿勢,內有前腳似弓非弓、後腳似撐非撐的靈機。

  當慢行貓步熟練後,就可學習貓形步快練法。

在貓形步慢練法的基礎上簡化步驟,重點以內氣帶動腰胯,練時丹田氣宜鼓蕩,命門穴比慢練法更為受力,感覺有所不同,所邁之腳是有關相應的腰胯領起彈出的。

得注意的是,貓形步快練法比起慢練法的步法虛實更為講究,像郝公月如所說:“虛非全然無力,內中要有騰挪,即預動之勢也;實非全然占煞。”

還要在氣勢上神似靈貓捕鼠之撲勢,這是貓形步快練法的靈魂。

本文來源於: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2903.htm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4945548
經常揉腹部6大養生奇效
    回應給: ebisu(ebisu50) 推薦1


ebis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ebisu

 


中醫認為,人體的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胃所受納的水穀精微,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又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隻有升清降濁,方能氣化正常,健康長壽快樂。

揉腹不但可防病,而且對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腎炎、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等,都有輔助治療作⋯⋯用,所以揉腹是自我養生保健的最好方法之一

一、促進腸蠕動,消除便秘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腸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腸內壁肌肉的張力及淋巴系統功能,從而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明顯地改善大小腸的蠕動功能,從而起到促進排便的作用,從而預防和消除便秘,對老年人尤其需要。

二、腹部按揉利於減肥

因為按揉腹部能刺激末梢神經,通過輕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細血管暢通,促進脂肪消耗,收到滿意的減肥效果。

三、睡前按揉有助睡眠

揉腹有利於人體保持精神愉悅。睡覺前按揉腹部,有助於入睡,防止失眠。對於患有動脈硬化、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使人心平氣和,血脈流通,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四、揉腹防胃、十二指腸潰瘍病

每天早、中、晚飯後各揉腹l次,每次約揉5分鐘,可達到輔助治療潰瘍病的目的。因為胃潰瘍病的發生與胃酸分泌過多有關。經常揉腹,可促使前列腺素分泌增加,阻止胃酸過量分泌,防治潰瘍病。

五、慢性肝炎

每天早、晚堅持揉腹,則舒肝解鬱、調理脾胃,可解除肝區隱痛、腹脹不適、食欲不振等。

六、手術後腸粘連

患者在傷口完全癒合後,進行自我腹部摩擦,可防手術後腸粘連的發生。一般應在每天早晨起床前、上午10點、下午3點鐘和每晚睡前各揉1次。揉腹能促使腸道蠕動,有利於局部組織對手術後滲出液吸收。

【揉腹的方法】

一般選擇在夜間入睡前和早晨起床前進行,排空小便,洗淨雙手,取仰臥位,雙膝屈曲,全身放鬆,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對著肚臍,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先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50次,再逆時針方向按揉50次。

按揉時,用力要適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恆,一定會收到明顯的健身效果。

【三線按摩法的方法】

三線:左胸至肚臍﹔心口至肚臍﹔右胸到肚臍。

手法:站立或仰臥,全身放鬆,兩隻手首尾重疊貼於腹部,分別沿上述三條線緩緩下推。每條線連續做三次再按下一條線,直至腹部發熱為好。

提醒:動作要緩和,呼吸要自然,力度要適中,可以解開衣服也可以和衣按摩。

按摩前最好排空小便,進食過飽時不要馬上進行,局部皮膚感染者、腹腔內急性炎症患者以及腹部腫瘤患者也不宜進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71&aid=4945325
頁/共10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