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心的家
市長:瑋晟  副市長: 手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心的家】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驚訝的心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認清自我差別:『臺灣學子一下飛機就驚呼:原來北京這麼先進』
 瀏覽334|回應0推薦2

瑋晟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手長
林秋玲

 八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正值中華民族百年盼得的輝煌盛事──第二十九屆奧運會舉辦的時刻,者有幸跟隨國民黨青年發展基金會一行,與其他九十餘名正就讀於臺灣大專院校的同學,同組奧運青年交流團,赴北京進行五天四夜的文化體驗。此次已是者第四次造訪北京,除初次是在六歲時隨父親公司的員工旅遊、幾乎無記憶外,最近的兩次分別發生於去年及前年的暑假是者個人一時興起,與三五好友湊成一團,便自助旅行去也。八月十三日傍晚,我們青年發展基金會一行出現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鳥巢式的簍空屋頂極富建築美感,連接航廈與出境大廳間的捷運系統亦令許多隨行同學驚呼:"原來北京這麼先進!"這些建設,都是筆者去年造訪時仍未見到的。
  五日下來,我們一行人參觀了首都博物館、北京四中、清華大學、故宮、湖廣會館、王府井大街,當然也在遊覽車上欣賞了日間及夜晚的鳥巢及水立方。除此之外,筆者亦因受基金會推薦,而負責與其他三位同學搭檔主持第三日在北京四中所舉辦的"奧運同心結──京台青少年奧運體驗營暨文化交流周"開幕式。其他三位同學的構成,包括北京四中的一位男同學及一位女同學,以及臺北市中正高中的一個女生,正好組成海峽兩岸各有一男一女的陣容。由於負責主持,我從第二日下午便與臺灣一行人分別,在北京四中和北京的同學進行彩排演練。如此,更使筆者在短短的時間中便與四中同學相處融洽,同時也看到他們的獨當一面及成熟穩重。
  在撰寫這篇文章之前,本還想過《從北京行比較兩岸青年學子》這樣的題目。但一來是此篇文章大體為筆者個人的一些主觀想法,不適合過度學術研究的筆調;二來乃所謂"大陸""臺灣"這樣的區分,本身便囿於我們對此類集體名稱的成見,忽略了其內部仍有很大的差異。筆者自身很大的感觸,便是周遭總有臺灣同學高談闊論地說,"大陸人都......""大陸就是......"。此等言論,正反映了臺灣多數民眾目光如豆的狹隘視野,他們從不去想大陸幅員廣大,是由好幾個不同的省、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所組成,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也有完全不識字的。事實上,就連臺灣內部都還存在著不少差異,"大陸人"實在是一個太過空泛的概念。
  而恰恰是所謂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也難逃臺灣多數人所犯的弊病。以下列出幾點臺灣青年學子缺失的部分,並非一味讚揚對岸學生的優秀,而是企圖透過北京行所見所聞,對臺灣大學生的表現做出反思。當然,這樣的反思也包括我自己,目前正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的學生。
  不夠大氣
  當我們站在巍峨的天安門廣場,佇立於過去帝都的中軸線上,很難不油然而生一種肅然之感,想像自己就在這世界的中心。筆者曾經上過託福美籍名師陶維極先生的課,他告訴我們:美國處處有廣大的草原、遼闊的田野,人的視野自然而然變得很寬、很大。臺灣的學生,平日所能見到的是擁擠的高樓大廈,即便是首善之都的臺北,其格局亦比不上北京、紐約此類都市;電視頻道八十幾個,轉來轉去還是在談某名人的八卦秘史。臺灣的大學生,多數站出去就不具自信,談吐舉止在細微處十分照應,但就是少了一個恢宏的視野。筆者身處臺灣第一首府臺灣大學,參加過不少國際交流活動,看到許多同學都非常優秀,講得一口漂亮的英語,穿著得體優雅,接待身段也十分禮貌,但卻失了一個比這些表面儀式更高層的"精神"。他們背後沒有一個中心思想支撐,卻只是一直注意小枝小節,甚至流於一種過度崇洋的心態。


 北京四中的兩位主持同學所展現的雍容氣度,令我非常吃驚。他們才十六、七歲,高二都還沒念,卻能大大方方地向"領導"表示自己對學校已擬好的主持稿所持的不同意見。他們直指那一處過於煽情、那一處過於抝口,能夠條理分明地向"領導"解釋。排演及正式登場時,總有來來去去的嘉賓,他們也能闊步上前,不卑不亢地引領那些官威俱足的人士入座。
  北京四中是北京市第一志願的高中,名作家李敖也曾讀過兩個月。聽兩位同學說,臺灣的建國中學也常來交流。筆者即是建國中學的校友,想想自己還是小高一時,也難有他們如此大氣的展現。
  其實,大氣的展現也與說話的訓練有關。臺灣對說話技巧的訓練始終不足,多數學生缺乏在公眾中清楚表達自身思想的能力。四中的兩位同學,能清晰地將事情的脈落理出頭緒,包括我們在討論最後大合唱時主持人應作怎樣的收尾,四中的同學都能拿捏住當下的氛圍應該有的語言,對我所提的文字內容進行分析,以他們才不到高二的年紀,如此絕佳的統整能力令我佩服。


  不願出頭
  臺灣大學生還有幾個特點,就是多數人不願出頭,不願當一個團體中突出的領導人物,出了事也不願意挺身而出。


求學過程中,班上不乏有某人特別遭受主流排擠,大多數同學皆加入欺壓的行列,少數同學不願同流合污的,卻也懼怕惡勢力,不願意做正義的捍衛者。筆者則與眾不同,反而特別喜愛與弱勢者站在一線,生來就看不慣這種逃避的駝鳥心態。
  此次北京行,某夜獨自一人於飯店房間中看電視,突然遭遇跳電,四周頓陷一片漆黑。筆者欲探其他同學是否同樣如此,才開了門,便發現走廊上已是吱吱喳喳的喧鬧聲。房裏跳了電的同學至少超過二十名,大家都跑了出來你一言、我一句地討論著。筆著當下便問了一個問題:"有人去通知服務員了嗎?"
  大多數的同學仍繼續吵鬧著,少數幾個回答我:"好像沒有。"
  於是,筆著直接到同一樓層僅僅幾步之遙的服務台,告訴值班大姐這項消息。約若五分鐘,大家便都重現光明。
  臺灣同學寧願湊在一塊兒作無意義的喧囂,卻沒人挺身而出請服務員來處理,真是百思不解。
  幾天前,在開幕式上,北京四中的同學卻不是這樣。
  當時,後臺擁擠著準備演出的表演團體,其中一支北京四中初中部的小朋友,個個天真可愛,準備合唱《感恩的心》。由於帶隊老師正忙著其他事兒,小朋友們吵吵鬧鬧、亂成一團。此時,我就看著兩位四中負責主持的同學,直接上前去維持秩序,清楚地下指令:"一個一個排好隊!"
  要是臺灣學生,不關自己的事,想必沒幾個願意去承擔。
  人文素養低落
  筆者以為,身為大學生,一般人心目中的高級知識份子,必然要具備一定程度的人文素養。


曾經在蔣夢麟先生的名著《西潮》中讀到類似的句子:"北京,作為千年古都,文化的魅力令人難以抵擋,全國各地有志的青年學子,都到這裏薈萃,滋養濃郁深厚的人文氣息。"我們剛到北京時,搭上機場與飯店之間的接駁遊覽車,負責接待的北京幹部,特別拿著麥克風告訴大家:"來北京就是看文化,看地道的北京人如何生活,如何慵懶地休閒;看皇帝家的擺設,古代帝都的格局,處處都是學問。"他們還特別請來一名說著標準普通話的女導遊,語音輕快,順暢地介紹北京城的方方塊塊。
  然而,大多數的同學卻好像興趣缺缺。
  當老師們想和我們談談京味文化,提出不少問題想與我們互動時,大家仍是各自地聊天私語,不尊重東道主,凸顯自身文化水準的低落。
  人文素養,不僅是對於基礎的歷史文化,須有一定的知識;也包含著我們對生命、對周遭的人事物,應有的一種悲天憫人的胸懷。自己有外文系的同學,英文非常好,也跟著課堂讀了不少文學作品,但卻沒有文學家的人文關懷。他曾經告訴我,很羡慕有些人的父母是社會名流,可以通過特權未經排隊掛號,就能給名醫看診。這句話在我心中造成無比震撼:醫療衛生是關係著性命的大事,這等特權行徑,身為台大的學生不加以檢討批判,怎麼反倒還大肆讚揚?
  像這樣的想法,即便他語文程度並不低,但一樣是沒有文化,沒有人文素養。
  筆者這麼說,並非大陸人就比臺灣人來得有素養,事實上,筆者接觸過一些較低教育水準或者普遍的勞工階級,有的一樣是眼中只有"",缺乏高素質的文化涵養。但筆者在此次交流及之前赴美參加漢學會議的經驗中,所遇包括北京大學、北京四中、復旦大學這些菁英名校的同學,他們的的確確有著很高的人文素養。四中的兩位主持同學在語文實驗班就讀,他們定期舉行班級文化論壇,討論北京的城市設計、改革開放後北京的文化變遷等議題,對臺灣名人陳文茜、李敖的文章及節目亦有收看,思想開放,絕非我們印象中僵化的那一套。
  這次北京行,與同行一名同學聊天,該位同學告訴我:"大陸好奇怪,說什麼臺灣同胞'的,我們臺灣才不講這個詞,我們都直接說臺灣人'大陸人'"我告訴他:"我們以前也說同胞'啊,要解救大陸同胞'不是嗎?"他竟無法理解,頻頻搖頭。看來,李登輝及陳水扁的意識型態洗腦,真是取得了絕對的成功。
  對大陸的莫名歧視
  這幾年的所謂本土意識教育,就筆者的觀察,臺灣大學生對於臺灣歷史地理的瞭解並未明顯增長,對於"台獨"的法理基礎也未有理性的認知,倒是自以為是的自我膨脹逐漸盛行,以為臺灣人多麼的偉大、了不起,進一步看輕對岸的中國大陸,甚至轉為仇視。諷刺的是,臺灣人在嘲笑大陸的同時,時常反而暴露自己的無知。


譬如說,此行中,第一天便安排參觀首都博物館。在入口處,標明著"無行為能力者及限制行為能力者須有成人陪同。"竟有同學大肆嘲笑說:"大陸真好笑,殘障者當然要有人陪啊!"我馬上告訴他:"所謂行為能力是指民法上打契約的法律能力,未滿七歲是無行為能力者,七歲至十八歲是限制行為能力者。"自以為人家大陸俗氣,其實是自己知識淺薄。
  又有某台大同學,在從北京準備過海關登機返台時,抱怨海關人員人數不足,使得檢查進行得十分緩慢。他喃喃念著:"他們大陸真的很白癡!"身為旅客,理應配合對方的相關規定,隨意用"白癡"罵人,自身素養高低立見。想想今日如是在美國通關,為配合防範恐怖主義而須經過繁瑣的通關程式,臺灣人為何多半就視之理所當然?原因無他,乃出自淺意識中對美國的莫名仰慕,及對大陸的莫名歧視。
 臺灣人有種被害妄想症,覺得自己隨時被監聽、隨時被統戰。奇怪的是,如果自己立場站得穩,別人能怎麼統戰?結果是人家從頭至尾沒說政治,我們臺灣學生卻一直自己嚇自己。歧視別人的同時,其實是自己的信心缺乏,自卑感作祟。
  有些歧視則出自對對方文化的不瞭解。如曾有先前自助旅行的同伴向筆者表示,大陸人都很凶,不文明。事實上,這裏的"大陸人"指的僅僅是性格較為豪爽的北京人,他們說話較直接,不像南方人特重禮貌,講個話還要彎來彎去。這樣的個性反而十分相稱筆者的作風。當然,上車不排隊、隨易吐痰等習慣是很不好的,而這也隨著奧運會的舉辦一直在改善中。再說到所謂的"不文明",過度地講究禮節儀態反而是種病,壓抑了人性的質樸真實。許多現代都市人常患的心靈空虛,不正是起源於此?
  國際觀不足
  臺灣人的國際觀不足,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可怕的是包括菁英學校的大學生,對國際現勢的瞭解也十分淺薄。


筆者深為台大外文系的學生,常覺得自己對國際事務的瞭解還非常不夠,來到了北京,更加深了這層感覺。打開電視,中央電視臺的新聞頻道,隨時在螢幕下方的跑馬燈中,打著最新的國際新聞,包括法國總統出訪、歐盟會議的決議內容等等。反觀臺灣,新聞頻道雖是世界之最,但跑馬燈中閃來閃去的都是垃圾新聞,一個老人觀看奧運轉播過於激動猝死的消息,可以連續播送二十四小時。
  臺灣大學生還有一個迷思,就是把英文和國際觀劃上等號。的確,英文好有利於我們吸收國際新知,但英文好和具有國際觀絕對是兩回事。當然,美國也絕對不是國際唯一的代言人。
  在此,必須澄清的是:筆者也知道大陸目前仍存在人口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但我們絕不能無限上綱,移轉至情緒性地對中國大陸的一切加以否定。今日,中國人第一次成功地辦理奧運盛會,這是海峽兩岸中國人的驕傲,甚至是散佈全球各地華人的共同光榮。陳文茜在奧運開幕式當日,透過電話接受中天平秀琳主播訪問時說得好:"不論你在臺灣支持的是哪個立場,你都不能否定,大陸人民為了奧運的付出,那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動員起來的力量。"
  筆者自己亦屬臺灣青年學子的一員,上述所列缺失,自己亦多有所犯。也許你質疑筆者所接觸的,大多為北京菁英學校的學生,當然素質相對較為優秀。但我們臺灣不是向來就自認比大陸來得思想多元、開放嗎?既是如此,更該參照對岸優秀學生的表現,好好反省才是。

  筆者以為,臺灣這幾年菁英教育的失敗,將為臺灣學子在未來與對岸競爭上埋下不利因素。


PS:  = =  其實老早就想問惹 臺灣人的優越感在哪裏?



這文章很理智 很客觀的評價惹兩岸差距


也許  大陸某些地區的民生不如臺灣


但着眼於未來   臺灣確實落后大陸許多   


而且如今的大陸進步也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  我十分迷惑臺灣某些人那么高漲的優越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411&aid=300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