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孫立人將軍應麥帥之邀,日本東京之行,已構成去孫動機。

讀完《孫立人傳》,感覺上並不是輿論所標榜的,受到黃浦系的排擠,或政治上功高震主式的被罷黜。真正的理由,應該是老先生遭受美方的人格傷害,所作的報復性舉措,孫將軍成了替罪羔羊,也是直接受害者。

孫案發生時,我本人正是陸軍下級軍官,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能呢?它違背了軍人的常識。孫立人將軍不在掌握軍權(指揮權)的陸軍總司令任內,採取軍事行動,反倒在失去軍權之後的參軍長任內,發動兵變,這時候孫立人將軍手中沒有一兵一卒,可謂手無寸鐵,他憑什麼發動兵變,這只有一個可能,製造此案的設計者,是一個活老百姓,更有可能是欲加其罪。最終事實證明是後者。

發生於一九五五年,屏東秋季親校(指老先生親自校閱三軍),孫立人兵變案,曾喧騰台灣及國際。待兩蔣死後,掀起一陣翻案風,孫案再次喧騰台灣及國際。雖然還給孫立人將軍清白,卻不能還給他悠悠三十年歲月,還給孫將軍清白,不等於還給孫將軍公道,那只一心一意要毀滅孫將軍的黑手,還在一個「諱」字底下,被隱藏了起來,成為另一件不敢面對真相的歷史事件。

近讀沈克勤著《孫立人傳》,從字裏行間中,隱隱約約看到一隻手,將孫將軍推進冤屈。沈克勤氏追隨孫將軍有年,被將軍視同家人,他的紀述,其資料源,不待外求,甚至是第一手紀錄,故有其權威性與可靠性。

孫立人將軍招尤,咸認為緣自他與黃埔弟子的格格不入,又與經國先生的政工制度,杆格難容。這些說辭與分析,都只是案情的果,並非案情的因。它符合中國史家的因果論,卻不符合中國政治運作的傳統人情與世故,中國史家總是把統治者描寫成無辜的被矇騙者,讓受他指使執刑的人成為屠夫奸臣,秦檜是歷史上最享罵名的一個,時序進到廿一世紀,凡論孫案的作者,都走不出此傳統。

探微就是要從人們的視線之外,找出那隻毀孫的黑手,讓歷史不再走回頭路,同時也不希望讓中國的「諱」文化,再度遮蔽中國歷史的「真相」。

孫案中一個不能避諱的重要關鍵人-蔣老先生,他是孫案的導演兼幕後主角,要理清此案的機理,首先要對蔣先生戰後的性向轉變,略加分析。

二次大戰之前的蔣先生,他只能算是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土著軍閥,缺乏國際領袖間的應對經驗,大戰末期,由於國軍在各個戰場的表現,令世界矚目,中國的國際地位上升。蔣先生個人的國際地位,也因之水漲船高,嘗樽俎於同盟國最高領袖之間。待到抗戰勝利,日本投降,國土光復,蔣老先生的聲望已至如日中天。這時候蔣先生對個人的期許,再也不是土著軍閥時代的狹隘地盤眼光,放眼當年的中國,大有盡數風流人物,舍我其誰之慨。(待續)(作者為陳大權,現居美國紐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