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承作家楊雨亭先生在【史話】龍城飛專欄/郝柏村回憶錄的記載──也談張憲義事件(五)介紹筆者劉錫輝在中科院工作簡歷,並歡迎當年中科院同仁們在不洩漏國家機密的原則下,在【史話】「中科院往事追憶」專欄中一起來參與寫作,使後人不忘前行者輝煌的貢獻以及他們所經歷的種種困難,讓美好與艱困的歲月留下鴻爪。
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
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於1967年開始籌備,1969年7月1日正式成立。為中華民國國防科技研發機構。主要目標為提升國防科技能力、建立自主國防工業,拓展國防及軍民通用技術。1967年我進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就讀時,接受中科院籌備處的學雜費用補助,1968年暑假在中科院籌備處實習,1969年畢業後便在中科院工作至1992年退休。
1969年7月1日中科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長為閻振興博士,原來籌備處主任 唐君鉑將軍任副院長。中科院希望提升院區附近私立泉僑高中教育水準,義務支援數理化教員,鼓勵員工就近居住,方便員工子女上學,由每個研究所各派一員出任數理化教員。我在陸軍官校服務期間,曾擔任預備學生班高中數學一年,遂接受擔任此義務工作,一年期滿後,輪流由另外同仁接替。
中科院成立初期設三個研究所:第一所(核能研究所);第二所(火箭研究所);第三所(電子研究所)。第二研究所下分三個組,第一組(內彈道);第二組(氣動力);第三組(電子)。第二組再分為風洞小組、外彈道小組。我在外彈道小組,著重彈道計算研究,表現平平。除國定假日外,每週有四小時公休,可以自由選定。我利用此公休時間在外面兼課,除了教學相長之外,增加一點收入。
美國聖母大學進修
中科院成立初期著重建立研究能量、人員培育,選拔研究人員赴外國進修。1972年我被選赴外國進修。我選擇美國聖母大學航空工程系。我是1972年9月3日勞動節到達美國的,當時就已決定拿到碩士立即回台灣。到美國才沒有多久,就收到家信告知成功大學同學張維明逝世的消息,很震驚!很感傷!
我選擇去聖母大學進修,是因為航空太空期刊上有該校兩位教授發表的專文。聖母大學位於美國印地安納州南灣,工學院機械及航空工程系合併,註冊入學後,初見系主任時,他有意作我的指導教授,指點選修課目,我向他報告慕名某某教授而來,並交出航空太空期刊上的影印文獻,他接受我的建議,介紹我到某某教授門下。主修飛行力學、流體力學及工程數學,很有趣的事是工程數學參考書湊巧是我在中正理工學院兼課時採用的,感受到兼課的教學相長的好處,對初次接觸美國教育方式,減輕課業壓力,非常有幫助。
第一學期結束時,我請求系主任承認我在成功大學研究所的六個學分,加上在美的二個學期各十二個學分,以便拿到碩士。他認為沒有必要,暑假選修論文即可拿到碩士。於是在寒假時便開始寫論文,翌年三月底將論文初稿交給指導教授審核,他指示在暑假作實驗以作理論之補充,我說明新添嬰兒,需要返回台灣照顧,他詢問為何沒有帶太太來美國,答覆經濟上不允許,他遂同意儘速安排口試委員會,並且要我放心。於是立刻寫信回台灣申請提前返國,口試後交出論文,取得航空工程碩士學位。
歸心似箭,不待參加畢業典禮即束裝返國。臨行前卻接到中科院的公文,要我順道參觀美軍外彈道實驗室,給我另外二個星期公假,可以報公差旅費。在華府因臨時提出申請,對方不容易安排而作罷。1973年5月返回台灣。
混合計算機(Hybrid Computer)
當年仿照美國某飛彈研究單位採用的混合計算機(Hybrid Computer),由美國EAI(Electronic Associates Inc.)提供,早期購置的是最基本的一台數位計算機和一台類比計算機加上介面組合而成,可以連結轉動平台,以測試控制元件等工作,設置在第三所,於1974年5月EAI派出講師到中科院訓練程式設計,再於12月進階訓練,每期四週,並慎重其事的發CERTIFICATE給受訓人員。後來任務繁重,第三所另行購置混合計算機,原來的混合計算機遷移至第二所風洞實驗室樓下。於是籌建混合計算機實驗室(220館)。
1975年我受命主持混合計算機實驗室後,積極推廣混合計算機之運用。
1976年擴充混合計算機類比計算機容量,派六位研究人員至美國接受訓練,第二所第二組長徐長明博士領隊,我是其中一員,先在佛羅里達州馬丁飛彈公司接受模擬程式設計講習兩週,再轉至紐澤西州EAI使用中科院購置的混合計算機實際操作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受訓人員起先合租公寓居住,後來卓永莉和EAI的一位女性員工合住,那位女士知道了訓練概略情況,可能有點左傾思想洩露機密,導致美國國務院干預,取消了最後兩週的重要課程。
後來六位受訓研究人員中,卓永莉回台灣後沒多久就辭職不幹了,徐長明組長退休,陸式祥、龔明覺從事飛彈自動駕駛控制系統研究,只有惠書香和我留在混合計算機室,從事計算機系統模擬工作。
1977年4月1日我在《新新季刊》發表〈飛彈研究發展過程中混合計算機扮演之角色〉,提出意見供其他人參考,瞭解混合計算機只是一項工具,必須參與飛彈研究發展,才能有所作為。
(上)
作者簡介:劉錫輝,1949年被迫從軍,參加古寧頭戰役,1954年陸軍官校畢業,1958年參加八二三砲戰,作戰有功。1961年就讀成功大學機械系及研究所,1969年進中科院工作,1972年赴美國聖母大學深造,獲航空工程碩士,返回中科院工作。參與天弓飛彈、及天劍飛彈研發。著作《大變動時代的滄海一粟 劉錫輝回憶錄》博客思出版2013年10月。《從荒謬的年代到弔詭的年代》秀威資訊公司出版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