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仍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格局,仍沒有改變,但七個「是……但仍是」的內容,己發生了變化。
1.增長速度減緩了,但能源資源增多了,環境、環保、生活文明顥著改變了,並列為國家治理目標。
2.產品質量顯著提昇,不再只是或依賴低端產業鏈。
3.逐漸擁有更多自主的核心技術,尤其在互聯網、5G通訊、AI人工智慧、無人機、電能……等,已能製造更高端的產品外銷。
4.社會就業壓力仍大,貧窮仍需攻克,是最難啃下的硬骨頭。
5.中西部開發與一帶一路開步並進,但仍須調適改善,加大力度。
6.民生已長足改善,社保、健保尚須改革求進步。
7.肅貪力度加大,己顯成效,仍需貫徹執行。公平社會健全法治,人權維護尚須努力。
所以,習近平在十九大上說:
「中國人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二○二○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克強在兩會坦言大陸現狀是: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的人均年收入是三萬元人民幣,但是六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一千元」;「一千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房租都困難,現在又碰上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為要。」
二○二○年六月十五日大陸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
「六.一億人,年均人收入一萬一千四百八十五元」,月收入約一千元。
所以李克強要求:
「紓困政策,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用於保障基本民生的。」
「各級政府都要過緊日子,絕不允許搞形式主義,幹那些大手大腳花大錢的事。」
從十年前溫家寶,到三年前習近平十九大報告,再到今天李克強的宣示,不難看出,中共高層、國家領導人,對於真實的中國,一直有清醒的認識。沒有被「厲害了,我的國」等訴求搞昏了頭。
中國人民自豪於四十年來,翻天覆地的改革成就,引以為榮,是人性的必然。自豪於自己國家的成就,不禁讚嘆「厲害了,我的國」都在情理之中。這種發自民間底層的聲音,是可貴的,也是真實的。民間可以亢奮,廟堂卻很清醒。
當前大陸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取得第一也是指日可待,但中國大陸今天仍是個開發中國家,而且很長的一段時間仍是,這是事實。面對發展成就的同時,也必需面對,六億人月收入一千元,薄弱底層的現實。
日本記者隨身採訪大陸農民工,並稱之為被消失(遺忘)的二.一億,生活在沒有希望的底層,不慎處理,如歷史的流寇,衝垮明王朝。這些描述都是事實,但推斷的結論,未必能類比。
如只道日本嚴重的老年化,二、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停頓,東京街頭夜宿的流浪漢、都市底層的邊緣人,就斷定日本必然如何沒有明天。就如只看新冠疫情,美國超過八百萬以上的確診,二十多萬人的死亡,就斷定美國必然衰亡。都是不真實。
43%是月收入一千元,年收入約一萬二千元的大陸,它的人均是三萬元,看到43%,問題無窮,看至其他的57%又是輝煌無限。兩種描述都是真實的中國。關鍵在於執政者,如何面對它、處理它?
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
大陸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欲達成二○二○年精準扶貧的目標,中共中央以「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道出其任務的艱辛,也下定了使命必達的決心。
放眼世界,把扶貧列為政府施政極重要的頭等大事,必須完成的目標者幾希?以實際扶貧績效考核官員;以富裕省市,對口扶助貧窮地區成效,列為升遷標準;以國家之力,配合產業界,個別介入、個別輔助,精準扶持創業、展業以脫貧。大陸正以全國之力,全心全力投入脫貧大工程;不能只視為政治宣傳,而應視為能否真正脫胎換骨,使命必達,務必落實的目標。
開發中國家,大多也曾將脫貧扶貧,列為重大目標。已開發國家也都認識到,貧窮是必須要解決,否則必導致政治、經濟、社會發生大問題。但是除一再加碼發救濟金之外,似無良策。久而久之,無論哪一類型的國家,都知扶貧的重要,也有扶貧的口號、政策,成功且成為他國典範,又幾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