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華黃埔論壇
市長:Abr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中華黃埔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認識克羅埃西亞[
 瀏覽90|回應0推薦0

台灣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認識克羅埃西亞[
2018/07/18 12:36:36

克羅埃西亞[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Republika Hrvatska
國歌:我們美麗的祖國
選單
0:00
EU-Croatia.svg
首都
及最大城市
札格瑞布
官方語言克羅埃西亞語
族群
2011年[1]:116
政府單一議會立憲共和國
• 總統
科琳達·格拉巴爾-基塔諾維奇
• 總理
安德烈·普蘭科維奇
• 議長
澤利科·雷伊奈爾
婭斯娜·奧梅耶茨
立法機構克羅埃西亞議會
成立
8世紀
925年
1102年
1527年1月1日
1918年12月4日
• 以共和國政體加盟
南斯拉夫聯邦
1943年11月29日
1991年6月25日
• 獨立決議生效
1991年10月8日
2013年7月1日
面積
• 總計
56,594平方公里(第126名
• 水域率(%)
1.09
人口
• 2017年普查
 4,154,200[2]
• 密度
75.8/km2
GDP 購買力平價2018年估計
• 總計
$1048.56億[3]
• 人均
$25,295[3]
GDP (國際匯率)2018年估計
• 總計
$578.60億[3]
• 人均
$13,958[3]
吉尼係數positive decrease 29.7[4](2018年)
人類發展指數 0.827[5](2015年)
極高 · 第47名
貨幣克羅埃西亞庫納HRK
時區CET UTC+1)
CESTUTC+2)
行駛方位右行
電話區號+385
ISO 3166代碼HR
網際網路頂級域.hr
歐盟亦使用 .eu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克羅埃西亞語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Republika Hrvatska·資訊,一般通稱「克羅埃西亞」)是一個位於中歐地中海巴爾幹半島交會處的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首都最大城市札格瑞布。克國將行政區劃分為20個縣與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札格瑞布,其領土面積為56,538平方公里。克羅埃西亞氣候多樣,同時具備大陸性地中海型氣候,並於亞得里亞海沿岸擁有超過1000座島嶼。2017年克羅埃西亞人口約為415萬人,多數為克羅埃西亞人,自從克羅埃西亞由南斯拉夫獨立後至今該國如同大部分巴爾幹半島國家一樣人口持續減少。

克羅埃西亞民族自西元7世紀遷移到現在的克國領土生活,他們於9世紀時建立了兩個公國,後於925年由托米斯拉夫將其立為王國,並成了第一位國王。克羅埃西亞王國維持著近兩個世紀的國家主權,並在佩塔爾·克雷希米爾四世狄米塔·茲沃尼米爾時期發展到鼎盛。1102年,克羅埃西亞以共主邦聯的身份併入了匈牙利中。146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了波士尼亞,對克羅埃西亞構成相當的威脅,隨後前者又繼續擴張,克羅埃西亞於是與鄂圖曼帝國展開近百年的抵抗戰爭。面對帝國的威脅,1527年,克國議會推選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國王——斐迪南一世為克羅埃西亞國王,隨後約四百年裡,克羅埃西亞的統治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之間多次易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獨立出了包括克羅埃西亞領土在內的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這個短命的政權後來成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王國被支解,納粹德國於當地扶持了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滅亡,克人成立共和國加盟「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宣布自南斯拉夫聯邦獨立,其宣言於同年10月8日開始生效。隨後爆發與反對國家分裂的聯邦軍之間的戰爭,經過長達四年的戰事,克國取得了勝利,成為主權國家。

克羅埃西亞至今已是個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國民擁有全民健康保險和免費的中小學教育,國家也積極透過企業和公家機關推展文化、媒體與出版產業。克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其次為工業農業,國家也掌控了部份的經濟結構,並給予大量的財政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該國列為新興發展中的經濟體,而世界銀行也將其評作高收入國家。克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歐盟,也因此自2000年起,克國政府開始大量投資基礎設施,特別是泛歐走廊一帶的交通線。克國同時也為聯合國歐洲委員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地中海聯盟的成員國,2013年7月1日還加入了歐盟,成為其第28個成員國。克羅埃西亞也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事務,同北約駐軍於阿富汗,亦於2008至2009年擔任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國名語源[編輯]

最早提及「克羅埃西亞」的紀錄是發現於本科瓦茨一帶的「布拉尼米爾碑文」,上頭以中世紀拉丁語記載著統治「Croātia」的君主——布拉尼米爾公爵,雖然現代金石學並沒有成功推出這個碑文的準確時間,但已知布拉尼米爾在879至892年期間統治克羅埃西亞[6]:195-198。「Croātia」一詞則是發自於西斯拉夫語的「*Xrovat-」,該詞經由原始斯拉夫語的「*Xъrvatъ」(*Xarwāt-)或「*xъrvatъ」(*Xŭrvatŭ)音譯轉化而來[7]:135

此語的由來已不可考,但被認為是由哥德語印度-雅利安語支流傳到斯拉夫部族後轉化的產物[8],而最早保留下來對克羅埃西亞民族的稱呼為「巴斯卡碑文」上所提及的「特爾皮米爾,克羅埃西亞人之王」( zvъnъmirъ kralъ xrъvatъskъ)一語[9]:227-254。第一份以拉丁文記述「克羅埃西亞」一詞的文獻則出自於西元852年特爾皮米爾大公的一份許可狀上,原件遺失已久,雖保有一份1568年製的副本,但也影響了它的可信度[6]:27

歷史[編輯]

古代到中世紀時期[編輯]

普拉競技場羅馬帝國於克羅埃西亞的著名建設之一。

現今的克羅埃西亞地域早在史前時期就有人居住,克國北部大量發現了時間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中葉的尼安德塔人化石,以克拉皮納一地出土的最具代表性[10]:197-202,在全國範圍內也找到數座新石器紅銅時代文化遺址[11]:93-122,以北部河谷一帶最為密集,大部分重要遺址,如斯塔塞佛福塞多爾巴登文化等都發現於該區[12]:25-40[13]:43-48鐵器時代則是以伊利里亞人哈爾施塔特文化以及凱爾特人拉登文化遺址為代表[14]:79-100

西元前8世紀,古希臘人開始向黑海、地中海、亞得里亞海沿岸各地殖民,他們第一批於建立起來的殖民地即伊利里亞人與利伯尼亞人居住的科爾丘拉島赫瓦爾島[15]:114維斯島等地[15]:115。西元9年,羅馬帝國征服了克羅埃西亞全境,設為「伊利里庫姆省」,西元10年,伊利里亞行省被分割為達爾馬提亞潘諾尼亞兩部份。羅馬統治時間長達500年,期間建設了大量羅馬式道路來供大軍移防,一路橫貫了巴爾幹半島、連結黑海愛琴海,帶給克國諸多羅馬文化,羅馬皇帝戴克里先還在西元305年退位時還在史普利特建立了豪華的宮殿[16]:335

西元395年,羅馬分裂為東西兩帝國,克羅埃西亞一地被劃入西羅馬帝國範圍內。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日爾曼民族東哥德人入侵原帝國領土,建立了東哥德王國,但後被東羅馬帝國所滅亡。之後有一支民族遷徙到了現在的克羅埃西亞,成了後來的克羅埃西亞人[註 1],並接受了拉丁人的文明與基督教信仰[17]:2[註 2]。不過關於這支民族的起源一直未有定論,最常提出的論點就是「斯拉夫說」與「伊朗說」,前者表示他們是在民族大遷徙期間自白克羅埃西亞地區(位於現在波蘭與捷克的一部份)遷來的斯拉夫民族——白克羅埃西亞人,而後者則主張克人來自伊朗,克羅埃西亞人的名稱「Hrvat」一詞非源於斯拉夫語,最早出現於西元520年前的波斯帝國文獻,據伊朗派的推測,很可能為阿拉伯的「Hrvat」部族征服了斯拉夫人,並強加於他們此一稱呼,同時自己也被斯拉夫化[19]:43

克國歷史上首位國王——托米斯拉夫一世像,在位期間統一現代克羅埃西亞疆域,將公國建設成強大王國。

768至814年,法蘭克王國征服了巴爾幹半島,克羅埃西亞也因而被納為其藩屬國,後成立了兩個公國——潘諾尼亞達爾馬提亞。然而隨著法蘭克王國國勢衰微、克羅埃西亞的勢力日益增強,後者越趨於獨立,最終法蘭克的統治權也隨著米斯拉夫大公於845年的退位而幾乎喪失殆盡[6]:169-170。845至864年期間,特爾皮米爾大公建立了幅員廣大的克羅埃西亞國家,從公國轉為一個實質的封建制國家,儘管承認法蘭克王國的地位,但大公擁有克國完整的統治權,他在852年發表的憲章也是克國首次使用「克羅埃西亞」這個名稱的官方文件[17]:2。法蘭克沒落後,拜占庭帝國再度征服克羅埃西亞,克國人民對於依從拜占庭的特爾皮米爾大公之子茲德斯拉夫十分不滿,隨後爆發政治動亂,茲德斯拉夫被趕下台,拜占庭的影響力也因此消失。879年,布拉尼米爾公爵上台,由於擁有羅馬教皇若望八世的支持,克羅埃西亞也因此成為真正獨立、受外國承認的主權國家,布拉尼米爾也成了第一位克羅埃西亞出身的統治者,世稱「克羅埃西亞的領袖」(Dux Croatorum)[6]:195-198

910年,托米斯拉夫登基,在他為時20年左右的統治期間,克羅埃西亞不僅擊潰了匈牙利保加利亞人的入侵[20]:281-290、取得達爾馬提亞和潘諾尼亞的統治權,還在925年由羅馬教宗國代表承認加冕,成為克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國王,克羅埃西亞也就此從公國轉為王國。克羅埃西亞王國在11世紀下半葉的佩塔爾·克雷希米爾四世(1058至1074年在位)與狄米特流斯·茲沃尼米爾(1075至1089年在位)期間發展至巔峰[21]:11-20。茲沃尼米爾後被人所暗殺,由斯捷潘二世繼任王位,而當後者於1091年逝世後,特爾皮米爾王朝就此終結。由茲沃尼米爾遺孀(匈牙利國王之女)聯合了匈牙利國王拉斯洛一世覬覦克羅埃西亞的統治權,後更因而出兵克國,為保有領土完整,克羅埃西亞於1102年以個人王朝的地位併入了匈牙利,由其國王卡爾曼一世統治[22]:152-173,但仍保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之後在12到16世紀長達400年的時間裡,克羅埃西亞王國同時受匈王指派的總督與克國自己的議會所管理[23]。在此期間,東方的鄂圖曼帝國正崛起擴張,西方威尼斯人一直想奪取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控制權,克羅埃西亞倍受威脅。時至1428年,威尼斯已獲得達爾馬提亞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唯受鄂圖曼保護的杜布羅夫尼克例外(後來該市發展成了拉古薩共和國,成了當時亞德里亞海唯一能與威尼斯匹敵的城邦)。1463年,鄂圖曼征服了克國鄰近的波士尼亞全境,與克國相接壤,後對其發動侵略戰爭,於1493年的克爾巴瓦原野戰役與1526年的摩哈赤戰役中徹底打敗了克匈聯軍,匈王拉約什二世本人也在1527年死於摩哈赤。由於畏懼鄂圖曼的統治,克羅埃西亞貴族議會於1529年宣布歸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承認斐迪南一世為新的克國統治者,作為交換,斐迪南一世必須對抗鄂圖曼帝國,同時要尊重克國人的政治權益[23][24]:422-423

哈布斯堡王政至奧匈帝國時期[編輯]

約瑟夫·耶拉契奇伯爵,為克羅埃西亞總督,於1848至1849年期間領導克人對抗匈牙利。

由於奧斯曼帝國軍的連捷勝利,奧地利當局於1538年將克羅埃西亞一分為二,分作平民區與駐軍區,後者由帝國政府派遣的軍事長官控制,居民都被武裝了起來、協助奧軍。1593年,奧斯曼在錫薩克戰役中敗於克羅埃西亞,這是前者近百年來的擴張戰爭中遭受到最慘重的失敗之一,兩國在邊境地帶的力量也轉為均勢[24]:422-423。連年與奧地利的戰爭使鄂圖曼帝國的國勢趨弱,在1667至1698年的「大土耳其戰爭」期間,奧軍收復了斯拉沃尼亞和大部分原克羅埃西亞領土,但僅剩波士尼亞仍在鄂圖曼控制之下[24]:22-423,這個結果進而造成現在波克兩國的邊界劃分。南方的達爾馬提亞也同樣在第5第7次鄂圖曼帝國—威尼斯戰爭中決定了其歸屬[25]:409與鄂圖曼的戰爭對克羅埃西亞的人口結構造成強烈的衝擊,許多克人移民到奧地利,現今奧國布根蘭州的克人即是當時移民者的後裔[26]。為了取代這些逃亡的克人,哈布斯堡王室呼籲波士尼亞和塞爾維亞的東正教徒移入克國的駐軍區,特別是在1690和1737至1739年之間,塞爾維亞人遷入克國達到最高峰[27]:62。在鄂圖曼撤軍後,這些居民並未離去,就成了日後克國境內的塞族聚集地——克拉伊納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隨後拿破崙崛起、向外擴張,奧地利也參與了反法戰爭,在1805年的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中被法國打敗,被迫割讓部份伊斯特里亞、達爾馬提亞予法,拿破崙再將這些併入其從屬國義大利王國,引入法國法律進行改革,取消了貴族特權、納稅平等、促進教育,這段期間裡,克羅埃西亞經濟高度繁榮[19]:60。1809年,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爆發,奧軍再度戰敗,拿破崙取得整個伊斯特拉、薩瓦河右岸到烏納河之間的克羅埃西亞地區,設置了伊利里亞省控制其領土[24]:422-423,用於封鎖中歐透過亞得里亞海和英國之間的聯繫。1813年,法軍已江河日下,奧軍重新佔領了伊利里亞省[19]:60,在維也納會議後再併回奧地利,後者便建立了達爾馬提亞王國,並將沿海地區重新劃給克羅埃西亞王國統治,而兩者皆臣服於哈布斯堡的統治之下[28]:180

1830與1840年代盛行的浪漫民族主義克羅埃西亞民族主義重新復甦,催生出高唱統一哈布斯堡帝國內南部斯拉夫民族的「伊利里亞運動」,並透過克羅埃西亞著作和文化的傳播,使克羅埃西亞語成為一種標準語言,用以對抗匈牙利語[29]:6-17。1848年,帝國內匈牙利地區爆發革命,克羅埃西亞人選擇與奧地利站在同一陣線,並於1849年一同打敗了匈軍,隨後,克羅埃西亞進入了一段日耳曼化時期[30]:13-27。1860年代,奧地利由於政治上的疲弱,被迫通過「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來與匈牙利王國成立「共主邦聯」的二元帝國——「奧匈帝國」,其中克羅埃西亞地區被劃給了匈牙利管理,地位根據1868年發布的《克羅埃西亞匈牙利妥協協議》制定,克羅埃西亞王國和斯拉沃尼亞再度統一[31],達爾馬提亞王國則實際上由奧地利控制,里耶卡則保持著獨立個體的狀態[22]。在奧匈帝國根據《柏林條約》吞併波赫兩省後,克國駐軍區也跟著被廢除,並於1881年根據《克羅埃西亞—匈牙利協議》回歸克羅埃西亞控制[24]:422-423[32]:931-971[33]:159-172。奧匈帝國內部以法蘭茲·斐迪南大公為首推行將國家改為實質聯邦制的構想,克羅埃西亞也將成為其中一個聯邦單位,但這些努力隨著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終止[34]:231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南斯拉夫王國[編輯]

1925年,克羅埃西亞農民黨主席拉迪奇領導克人爭取自治權、上街遊行的場景。

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匈帝國動員的700萬軍隊中有50萬克羅埃西亞人,後者曾在西線義大利巴爾幹東線作戰[35]:452, 460[36],付出了137,000名士兵、109,000名平民死亡的損失,包括戰事的傷亡、各種流行病與飢荒[37]。1918年10月29日,克羅埃西亞議會宣布自奧匈帝國獨立,並聯合成立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23],同年12月4日,該國與塞爾維亞王國建立了聯盟,後改建為一個統一的王國——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38]:1286

不過,在新獨立國家中的塞爾維亞人推行大塞爾維亞主義的霸權政策,從政府機關到宗教部門,克羅埃西亞人都受到歧視與排擠。1921年時,國家通過《維多夫丹憲法》,規定國家實施中央集權體制、不承認南斯拉夫存在不同的民族,取消了克羅埃西亞人的自治權,這受到長久以來提倡國家施行聯邦制的克國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的反對,其中反對最大力的是斯捷潘·拉迪奇領導的克羅埃西亞農民黨[39]:452-470。令克人和王國政府關係更為緊張的是1928年6月20日,發生了塞爾維亞議員在國民議會上對拉迪奇開槍射殺的事件,引爆札格瑞布的學生、工人、市民大規模示威遊行,在與警察衝突的過程中又有三名學生被打死,場面更為混亂,最終導致王國的攝政王亞歷山大一世於1929年1月6日發動政變,廢除憲法、解散國民議會、取消所有政黨,建立了個人獨裁統治[40]:203-218,欲運用鎮壓方式撲滅本事件。

王國政府的獨裁統治令克羅埃西亞人強烈不滿,權利黨主席安特·帕韋利奇也因此認定透過談判無法達成目標,需以武裝鬥爭的方式來建立一個獨立的克羅埃西亞國家,便輾轉於他國取得物質支援,建立了非法極端民族主義組織——克羅埃西亞護國軍(後改名為「烏斯塔沙」),在當局鐵腕鎮壓後,烏斯塔沙旋即逃往外國,潛伏等待時機。亞歷山大的獨裁於其在1931年頒布新憲法時終止,該法再度宣布南斯拉夫只存在一種民族的說法,並以此讓國家組織由單一民族掌握合法化,同時也將國名自「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改為「南斯拉夫王國」[41]:9。繼承拉迪奇黨主席職位的弗拉特科·馬切克也繼續領導農民黨,提倡南斯拉夫聯邦化,經過長期的協商,南斯拉夫首相拉吉沙·茲韋特科維奇與馬切克達成協議,於1939年8月27日簽署《茲韋特科維奇–馬切克協議》,允許建立擁有高度自治權益的克羅埃西亞省。南斯拉夫中央政府保留控制國防、國內治安、外交、貿易和運輸的權力,其餘事務都交給了克羅埃西亞的議會處置[42]:121-123

第二次世界大戰[編輯]

1941年4月,納粹德國扶植了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權,圖為烏斯塔沙高級官員宣誓就任的場景。

1941年4月,南斯拉夫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義大利、保加利亞和匈牙利等軸心國聯軍進攻南斯拉夫,隨後遭到支解,舊有克羅埃西亞省、波士尼亞地區和斯雷姆等地被組成了服從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義大利則吞併了部份的達爾馬提亞地區,匈牙利也取得了巴蘭尼亞的北克羅埃西亞地區與梅吉穆列縣等土地[42]:153-156。帕韋利奇與烏斯塔沙接掌了獨立國的控制權,實施恐怖統治,對猶太人展開迫害、將塞爾維亞人與羅姆人關押到集中營進行種族清洗式的屠殺(尤其著名者為雅瑟諾瓦斯塔拉·格拉迪斯卡集中營[43]:157-174)。據估計,克國在戰前有著39,000名猶太人定居,戰後僅9,000人倖存,多已被克國當局或德軍殺害,要不就是被驅趕到德國[44]:149-150

軸心軍佔領後不久,南國境內即出現了抵抗運動。1941年6月22日,「第1錫薩克游擊支隊」於克羅埃西亞的錫薩克一地成軍,為德軍在南斯拉夫、乃至歐洲佔領區第一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軍事單位[45]:441-442,這一天後來也成了克羅埃西亞的「反法西斯戰爭紀念日」[19]:81。日後出現了由克羅埃西亞人約瑟普·布羅茲·狄托所領導的共產黨多民族反抗軍——「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46]。這支部隊在戰火中迅速成長,後來在1943年12月的德黑蘭會議中獲得同盟國的承認[47]:323-349。得到盟軍的裝備、後勤、訓練、空中力量的支持與蘇軍的協助,人民解放軍同後者於1944年發動了貝爾格勒攻勢,打敗了軸心軍,控制南斯拉夫全境,並在1945年5月推進到了奧地利和義大利國界,後於「布雷堡遣返事件」中屠殺了數千名烏斯塔沙戰俘和克羅埃西亞難民[48]。1942年11月26日,為決定戰後南國命運,南斯拉夫共產黨與其餘反抗勢力組成「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得到戰後以民族平等為基礎上的聯邦制國家之共識,也因此在第一次會議結束後,各地區之民族創建各自的「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克羅埃西亞為最早建立該會的地區。1943年6月13日,「克羅埃西亞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誕生,宣稱成為克羅埃西亞人民的最高政治機構[49]:151。1945年4月14日,克羅埃西亞民族政府成立,大部分成員為共產黨人。5月8日,人民解放軍開進獨立國首都札格瑞布,宣布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滅亡[19]:82

總計下來,共約有47萬克羅埃西亞人參加了人民解放戰爭,其中有23萬人配有武裝[19]:81。至少有50萬塞爾維亞人在二次大戰中被獨立國的烏斯塔沙所殺[50]:131,而克羅埃西亞人(包括武裝反法西斯或是與軸心國合作者)也有約20萬人死亡[51][52]:106-111

南斯拉夫共和國至獨立[編輯]

克羅埃西亞出身的南斯拉夫領導人——約瑟普·布羅茲·狄托

二次大戰結束後,克羅埃西亞以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身份加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再度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由「克羅埃西亞共產主義者聯盟」主政,實行一黨專制,狄托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然而自從蘇聯與南斯拉夫交惡後,原仿效蘇聯體制的南斯拉夫一改原有的中央集權政府結構,開始積極將權力下放,經濟也走上頗富彈性和積極性的「工人自治」模式,也因為如此,在1953至1963年,克國與南聯邦其他地區一樣,歷經一段平穩發展的時期[19]:84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國社會出現了中央與地方的利益矛盾,而後更是升級為民族問題,克羅埃西亞人和聯邦內人口最多的塞爾維亞人也因為二戰彼此的迫害而存在著仇視,廣布於經濟、宗教、文化等層面[註 3],也因此要求更大的自主權。聯邦採取的應對方式是以「分裂國家」之名拒絕克國人的要求,相關人員也遭到懲處,更加深克人的不滿,部份激進者甚至發起恐怖行動。1971年,克國發生了「克羅埃西亞之春」事件,三萬多名克國大學生罷課,要求聯邦修憲、允許克國擁有自己的軍隊和支配其經濟的權力,而聯邦政府以鎮壓方式處理[54],黨內高層遭到清洗,多名參加者被捕入獄、開除出黨。即使如此,狄托為安撫情勢,還是在1974年發布新憲法,允許各共和國更多的自治權,這一定程度上也達到了「克羅埃西亞之春」運動的目標,也為後來克國脫離聯邦獨立提供了法源依據[55]:36-65

1980年代,南聯邦內長期累積的各種弊端接連爆發,不但先後遭逢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科索沃動亂,80年代末又發生了東歐民主化革命,兩者塞克兩民族各持不同態度應對,克羅埃西亞要求獨立作主、脫離聯邦,並採取了撤回聯邦軍隊的部份克人、停繳政府預算、示威等行動,而塞爾維亞則提倡維持聯邦的統一性,要求聯邦收回下放給各共和國的權力。政府則自威望崇高的狄托於1980年5月4日去世後,對局勢逐漸喪失了控制力。1990年1月,南聯邦執政黨「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召開會議,克羅埃西亞正式要求重組聯邦,將政體改為一個各共和國間更為鬆散的聯邦[56]:21-33,但遭到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馬其頓的反對,克國代表因而宣布無限期退出代表大會。同年,克羅埃西亞舉行了首次的多黨選舉,強硬主張獨立的弗拉尼奧·圖季曼獲勝,更加提高了局勢的緊張[57]克國境內的塞爾維亞人認為自己將淪為同當年二次大戰的烏斯塔沙迫害的對象,因而選擇離開克國議會,宣稱將自組「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脫離克羅埃西亞而獨立[58][59]:272-278。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正式宣布從南聯邦獨立,其法律效力自同年10月8日起生效[60][61]

前南斯拉夫聯邦各共和國領袖於美國簽署《代頓協議》,克羅埃西亞就此從南斯拉夫內戰脫身。

獨立宣言後,南斯拉夫人民軍及塞族的準軍事部隊與克國部隊的武裝衝突逐漸升級,最終在1991年末引爆了克羅埃西亞的獨立戰爭[62],戰爭爆發後,克羅埃西亞當局控制的實際領土僅原有的三分之二[63][64]。1992年1月15日,克國的獨立得到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承認,隨後聯合國也於1992年5月22日接納克國為成員國[65][66]。在聯合國調停介入下,克國境內的戰事逐漸平息,但克羅埃西亞政府與塞族獨立政權的問題一直無法解決。為了鞏固獨立成果與結束戰爭,克軍動員10萬大軍於1995年8月發動「風暴作戰」,迅速瓦解了「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政權,結束其境內的軍事對抗[67]。1995年11月,克國與塞族政權簽訂《阿爾杜特協議》,年底又簽訂《代頓協議》結束與聯邦軍在原南斯拉夫其他地區的戰事,收復大部分的失地[68]。1998年1月15日,聯合國駐克羅埃西亞行政當局將權力正式移交克國政府[49]:424,克羅埃西亞正式完成了全國統一。

獨立戰爭結束後,圖季曼以將克國建設成現代化歐洲國家為目標展開轉型,包括與前南斯拉夫共和國關係逐步正常化、爭取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聯盟、權力融入中歐的經濟和文明體制,卻遭逢一系列的障礙,不僅在私有化過程有大量腐敗案件,又受到外國金融危機和科索沃戰爭的影響,國內經濟大幅衰退,在國際上也呈現半孤立狀態,人民因而對執政長達十年的「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漸感失望。1999年12月10日,圖季曼因病去世,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的時代已跟著結束[49]:426-428

2000年初,克國成立了由斯捷潘·梅西奇總統與伊維查·拉昌總理為首的中間偏左新政權。梅西奇承襲圖季曼的外交政策,並於2000年11月30日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但在國內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嚴查貪污腐敗、消除官僚主義、解決失業問題,提供外國一個安全可靠的投資環境,克羅埃西亞的經濟因而快速成長,於2002年增長率達5.2%,為歐洲國家中速度最快的一個[49]:429

地理[編輯]

地形[編輯]

克羅埃西亞地形圖

克羅埃西亞地處中歐東南歐之交,輪廓近似殘月形,國土面積為56,594平方公里,包括56,414平方公里陸地面積和128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領土總面積排名世界第127位[69],陸地邊界全長2,028公里,海岸線則為1777.3公里(陸地)和4,058公里(島嶼)[19]:2。克國於東北方與匈牙利(邊界長329公里)、東方與塞爾維亞(邊界長241公里)、東南方與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邊界長932公里)、蒙特內哥羅(邊界長25公里)、西北方與斯洛維尼亞(邊界長501公里)等國接壤[19]:1-2,西南方瀕臨亞得里亞海,領土介於北緯42度47度東經13度20度線之間。克國地處最南方的領地——杜布羅夫尼克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的出海口涅姆所分隔,成了一塊飛地[17]:27,克國曾計畫在杜布羅夫尼克與佩萊沙治半島之間建立「佩萊沙治大橋[17]:27,但該最終因政治因素於2012年被迫停工[70]

克國領土可以大致分作平地區、山區和沿海區三個地理區域,平原約佔全國面積49%,屬潘諾尼亞平原西南部,由斯拉沃尼亞巴蘭尼亞以及中克羅埃西亞平原組成[19]:8。山區則約佔全國面積20%,主要為從西北向東南延伸的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位於亞得里亞海岸線上,最高峰為狄納拉峰,標高1831公尺,與波赫相接壤[69],該地區有大量的喀斯特地形(此種地形約佔全國面積的一半[71]),形成許多溶溝、漏斗、豎井、落水洞、溶洞、岩溶窪地、坡立谷和侵蝕平原,單以豎井的數量和密度而言,克羅埃西亞在歐洲國家中名列前茅[19]:9。沿海區則是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至亞得里亞海的西南部地區,由北部的伊斯特拉半島、中部的大量島嶼和南部的杜布羅夫尼克組成,此區海岸曲折、港灣眾多,佔全國面積31%,克國共擁有超過1185座島嶼(其中僅47座有人長期居住[19]:2),故有「千島之國」的雅稱[17]:29[19]:10,最大島嶼為茨雷斯克爾克島,兩者面積同為405.78平方公里[69][19]:10

克國的河流分屬亞得里亞海與黑海兩大水系,前者的主要河流有茲爾馬尼亞河克爾卡河采蒂納河,後者則有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德拉瓦河薩瓦河為代表。在克國的河流中,采蒂納河與克爾卡河以落差大、水流湍急的瀑布聞名,也因而設置了數座大型水力發電站[19]:12。克國沒有大湖,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的僅有5座,而最有名的湖是普利特維采湖,又名「十六湖」,因以16個相互連結的天然湖泊組成而聞名。由於湖水有大量含碳酸鈣石灰岩沉積物,普利特維采湖的水質呈薄荷綠、灰色或藍色,形成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19]:13[72]。克國的天然資源主要有斯拉沃尼亞布羅德梅吉穆列縣一帶的石油天然氣扎戈列、斯拉沃尼亞和德拉瓦河流域的褐煤、伊斯特拉半島、帕島拉布島達爾馬提亞鋁礬土拉沙煤礦等,其他還有少量泥灰石鐵礦石膏天然瀝青雲母粘土石墨等,水力資源亦十分豐富[69][19]:15

生態[編輯]

克拉斯基利特自然公園,是歐洲最大的濕地之一。

因氣候地形條件的差異,克羅埃西亞有多種類型的生態區,是歐洲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可分作四種生態區:亞得里亞海沿岸與內腹地的「地中海區」、涵蓋大部分利卡和戈爾斯基科塔爾的「阿爾卑斯區」、德拉瓦河和多瑙河流域的「潘諾尼亞區」以及其餘的「大陸區」。克國的喀斯特地形也形成特殊的生態棲息地,如茲爾馬尼亞河克爾卡河峽谷石灰華,以及超過7000個洞穴,有些還棲息著唯一已知的穴居兩棲類脊椎動物洞螈。克羅埃西亞境內也有面積2,688,000公頃(6,640,000英畝)的疏林,約佔國土的47.5%[73]:31,其他棲息地類型還有濕地、草原、沼澤、沼澤、叢林、沿海和海洋棲息地。

植物地理學上,植物區系分區的單位由上而下依次為界、區、省,克國植物被劃分於泛北極植物界(Boreal Kingdom)下面的二個植物區內,分別屬於環北極植物區(Circumboreal Region)下的伊利里亞植物省(Illyrian province)與中歐植物省(Central European province),及地中海植物區(Mediterranean Region)下的亞得里亞植物省(Adriatic province)。目前已知37,000種生物棲息於此,而實際總數估計應有50,000到100,000種[73],單單在2000至2010年十年間就約有400種新發現的無脊椎動物[73]。克國還有超過1,000種的特有種生物,特別是在韋萊比特、拜沃克沃山、亞得里亞海島嶼和喀斯特河內。當前克國自然生態面臨的最大威脅是生物棲息地的惡化、消失和外來種的入侵,如杉葉蕨藻,這種水藻還被定期監控和防治,以保護當地的底棲生態。目前克國有1,131種生物立法保護[73],並有9種原生生物處於瀕危極危的狀態[73]

克羅埃西亞目前設有449個自然保護區,佔國土面積8.54%,包括8個國家公園、2個嚴格自然保留區和11個自然公園[73]:37,其最有名和最悠久的國家公園是普利特維采湖群國家公園,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韋萊比特自然公園則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的一部分,嚴格自然保留區、特別保留區、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和保護,而保護區則由各縣政府負責。2005年,克國採行了「國家生態綠網」政策(National Ecological Network),作為加入歐盟自然保護計畫「自然2000」準備的第一步[73]:23

氣候[編輯]

克羅埃西亞主要城市的氣候特徵
城市平均溫度(單日高溫)平均總雨量
一月七月一月七月
°C°F°C°F毫米英吋下雨天數毫米英吋下雨天數
杜布羅夫尼克12.254.028.382.995.23.7511.224.10.954.4
奧西耶克2.636.728.082.445.51.7912.260.82.3910.2
里耶卡8.747.727.781.9134.95.3111.082.03.239.1
史普利特10.250.429.885.677.93.0711.127.61.095.6
札格瑞布3.137.626.780.148.61.9110.881.03.1910.9
來源:世界氣象組織[74]

克羅埃西亞國土大部為溫暖而多雨的大陸型氣候,每月平均氣溫介於攝氏零下3度(1月)至攝氏18度(7月)之間,最冷的地帶為利卡戈爾斯基科塔爾的海拔1200公尺高的山上,而狹長的近亞得里亞海沿岸區域則受到海洋的調和,為溫暖的地中海型氣候,也因此,克國越靠近內陸地區,季節溫差越是明顯。據資料,克國於1919年2月3日在查科韋茨曾達到攝氏零下35.5度的最低紀錄,而於1950年7月5日的卡爾洛瓦茨有過攝氏42.4度的最高溫紀錄[1]:42

基於上述,可以將克國分為三個氣候區:[75]北部,潘諾尼亞平原時有著大陸性氣候特徵的強降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中部地區,以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為中心,有著高山氣候的特徵,夏天短又涼爽、冬天漫長且嚴寒。南方地區,亞得里亞海沿岸屬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涼爽、多雨[76]

根據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差異,克羅埃西亞的年平均降雨量約在600毫米和3500毫米和當時的氣候類型之間,低降雨量多紀錄於外島(維斯島拉斯托沃島比舍沃島斯韋塔茨島)和斯洛維尼亞東部,高者則多發生於生長季,最大降雨量則在迪納拉山和戈爾斯基科塔爾一帶[1]:42。克國內陸常有溫和的東北或東南向盛行風,沿海則由各地區域狀況有所差異,冬季風速較高,通常是布拉風西洛可風。克國外島的日照時間極長,赫瓦爾島科爾丘拉島每年光照時間超過2700個小時,而亞得里亞海南北岸平均和斯洛維尼亞每年也有約2000小時的光照時間[1]:43

政治[編輯]

政府[編輯]

總督宮,克羅埃西亞政府所在地。

克羅埃西亞為單一民主議會共和制國家。自南斯拉夫聯邦的共產黨政權開始崩潰起,克羅埃西亞於1990年修改了憲法,並於同年進行了首次的多黨議會選舉[77]。1991年10月8日,克羅埃西亞宣布獨立,南斯拉夫正式解體。1992年,聯合國承認了新生的克羅埃西亞共和國[61][66]。獨立之初,克國採用1990年版的憲法一段時間,施行半總統制;2000年,克國修憲改為議會制[78],奉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原則[79]

總統為克國國家元首,直接透過選舉產生,任期為五年,不得超過兩次連任。總統為武裝部隊最高總司令,以及在議會同意下任命總理的權力,對外交政策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79]。現任總統為2015年2月15日選舉當選的科琳達·格拉巴爾-基塔諾維奇[80]。 總理則負責領導政府,下有4位副總理和17位各部會首長[81]。政府負責提出立法建議、提出編列與結算國家預算之建議、執行外交、國內政策和議會通過的法律。政府決策部門設置於總督宮[79]。現任總理為蒂霍米爾·奧雷什科維奇,自2016年1月22日起就職。議會一院制的立法機關,1993年時還根據1990年制憲法曾設置過「縣議院」,後於2001年廢除。議會議員為100到160人之間,皆由民眾選舉而來,任期為四年。議會開院時間為一年兩次,分別為1月15日至7月15日以及9月15日至12月15日[82]。目前克國議會最大黨為「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與「克羅埃西亞社會民主黨[83]

法律方面,克國深受奧匈帝國制度影響,為歐陸法系[84]:110,有著由最高法院州法院和縣法院組成的三審制系統。另設有處理憲法事務的「憲法法院」、處理貿易糾紛的「貿易法院」、審理違章行為的「違規法院」和裁決行政申訴的「行政法院」[85][19]:134-136,負責執法的警察則由克國內務部統一管轄。近幾年來,透過如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一類的國際組織幫助,克國警察兵力逐漸自其在1996年4月18日創建時的角色進行轉型[86]。2010年6月30日,克羅埃西亞的法律與歐盟主體法規——《共同體既存典章制度》正式接合,完成歐洲一體化法律面的程序[87]

行政區[編輯]

克羅埃西亞的傳統地理大區劃分:

克羅埃西亞縣份劃分最初始於中世紀[88]:131-138,劃分方式的變動也反映鄂圖曼對同一領土一連串失去、重獲控制,而改變了達爾馬提亞、杜布羅夫尼克、伊斯特拉半島等地的政治狀態。1920年代間,由於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後改名南斯拉夫王國)引入及省份(banovinas)的行政區劃制度,廢除了傳統的縣份劃分[24]:429

到了共產黨統治時代,克羅埃西亞作為南斯拉夫的加盟國,廢除了早期的行政劃分,並引入區政府制度,細分成大約為100個區政府。1992年,縣級區劃才又被重新引入,此時的克國環境已與1920年代初期大為不同,1918年時克國的外萊塔尼亞部份被劃為8個縣:別洛瓦爾、戈斯皮奇、奧古林、波熱加、武科瓦爾、瓦拉日丁、奧西耶克和札格瑞布,而1992年時則立法改設為14個縣[89]:11[90]。自從縣制度於1992年重新引入後,克羅埃西亞就劃分為20個縣和首都札格瑞布,後者同時具備市和縣的地位。克國的行政劃分後來還經過數次異動,目前是2006年制定下來的127個和429個版本[91]

2007年初,克羅埃西亞為加入歐盟而採用其「地域統計單位命名法」,對國家行政區的劃分制定通用於該組織的規範,共分作三級:第一級以整個克羅埃西亞為一個單位、第二級則分作「西北克羅埃西亞」、「中、東部克羅埃西亞」和「亞得里亞克羅埃西亞」;「西北克羅埃西亞」為札格瑞布、札格雷布縣、克拉皮納-扎戈列縣、瓦拉日丁縣、科普里夫尼察-克里熱夫齊縣、梅吉穆列縣。「中、東部克羅埃西亞」為別洛瓦爾-比洛戈拉縣、維羅維蒂察-波德拉維納縣、波熱加-斯拉沃尼亞縣、布羅德-波薩維納縣、奧西耶克-巴拉尼亞縣、武科瓦爾-斯里耶姆縣、卡爾洛瓦茨縣和錫薩克-莫斯拉維納縣。「亞得里亞克羅埃西亞」為濱海和山區縣、利卡-塞尼縣、扎達爾縣、希貝尼克-克寧縣、史普利特-達爾馬提亞縣、伊斯特拉縣、杜布羅夫尼克-內雷特瓦縣。2012年後9月,克國修改地域統計單位命名法,將「西北克羅埃西亞」與「中、東部克羅埃西亞」合併。第三級則為上述各縣的個別劃分,共21個縣。另外還有規範「地方行政單位」,分作兩級:第一級為「地域統計單位命名法」第二級的縣和札格瑞布,第三級則細分到克羅埃西亞的地方區政府和各都市[92]

首府面積(平方公里)人口數
別洛瓦爾-比洛戈拉縣別洛瓦爾2,652119,743
布羅德-波薩維納縣斯拉沃尼亞布羅德2,043158,559
杜布羅夫尼克-內雷特瓦縣杜布羅夫尼克1,783122,783
伊斯特拉縣帕津2,820208,440
卡爾洛瓦茨縣卡爾洛瓦茨3,622128,749
科普里夫尼察-克里熱夫齊縣科普里夫尼察1,746115,582
克拉皮納-扎戈列縣克拉皮納1,224133,064
利卡-塞尼縣戈斯皮奇5,35051,022
梅吉穆列縣查科韋茨730114,414
奧西耶克-巴拉尼亞縣奧西耶克4,152304,899
波熱加-斯拉沃尼亞縣波熱加1,84578,031
濱海和山區縣里耶卡3,582296,123
希貝尼克-克寧縣希貝尼克2,939109,320
錫薩克-莫斯拉維納縣錫薩克4,463172,977
史普利特-達爾馬提亞縣史普利特4,534455,242
瓦拉日丁縣瓦拉日丁1,261176,046
維羅維蒂察-波德拉維納縣維羅維蒂察2,06884,586
武科瓦爾-斯里耶姆縣武科瓦爾2,448180,117
扎達爾縣扎達爾3,642170,398
札格瑞布縣札格瑞布3,078317,642
札格瑞布札格瑞布641792,875

2009年,克國國防部進行升旗儀式,慶祝該國加入北約

克羅埃西亞共與174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93]。截至2009年為止,克國在海外共設有51個大使館、24個領事館和8個常駐外交使團,國內也駐有52個外國駐使館、69個領事館和多個海外國際組織辦事處,包括「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國際移民組織」、「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世界銀行集團」、「世界衛生組織」、「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難民署」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等[94]。克國外交政策目標為加強與鄰國的關係、發展國際合作、促進克國經濟發展與樹立起現代化的民主歐洲國家之形象[95][19]:314

自2003年起,加入歐盟一直是克國外交首要的戰略目標[96][97]。2011年12月,克羅埃西亞完成了與歐盟的談判,於同年12月9日簽署了入盟協議[98][99]。標誌著克國自2001年簽署《穩定與聯合協議》、2003年正式申請加入歐盟的努力得到了結果[100]。克國入盟的主要障礙為與鄰國斯洛維尼亞的邊界問題和就「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的戰犯引渡合作爭議[101][102],前者於2009年11月4日透過斯國人公投和其議會決定,簽署協議而獲得解決[103]。後者的情況則是海牙國際法庭起訴多名在南斯拉夫內戰中犯下戰爭罪行、種族清洗的克國將軍,但這些人卻在國內被視為民族英雄,因此引起很大的爭議。經過雙方長期的談判後,海牙法庭最終僅提出五位戰犯,其中三人已自首、一人去世。2005年12月,最後一位戰犯安特·戈托維納也於西班牙被捕,進而獲得極大的進展[19]:325-326。2013年7月1日,克羅埃西亞正式加入歐盟,成為其第28個成員國[100]

克羅埃西亞另一個外交戰略目標為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96][97];2000年,北約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將克國涵蓋了進去,2008年時更邀請該國加入北約,2009年4月1日,克羅埃西亞正式加入北約[104][105]。克國未來還打算加入申根區[106],但歐洲移民危機成了其最大的障礙[107]

軍事[編輯]

於2015年8月1日「勝利日」閱兵的克羅埃西亞陸軍M-84戰車隊。

克羅埃西亞的軍隊為「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武裝部隊」,由「陸軍」、「海軍」以及「空軍與防空軍」三軍組成。根據憲法,軍隊的職責為保衛國家主權、領土、獨立與憲法制度[19]:243,最高統帥為總統,並根據議會的決定宣布戰爭或締結和約[19]:241國防部與「國家安全委員會」為克國最高國防決策機構,總統也兼任委員會主席,可任命或解除軍事指揮員的職務。國防部下轄總參謀部,負責對軍隊進行指揮、訓練與管理,為國家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戰時總統可直接對總參謀部下達命令[108]

自1991至1995年的南斯拉夫內戰結束後,克羅埃西亞軍無論是規模還是國防預算都逐年下降,從1994年佔全國內生產總值11.1%的最高點降至2015年的1.38%(此一比例為世界排名第51位[69])。克軍很長時間裡都由大量的義務役士兵組成,而後為了加入北約,克國議會於2002年3月19日通過《國防法》、《武裝力量服役法》,確立軍隊的新一代指揮關係[19]:253,並開始進行了多次裁軍、重組與專業化的軍事改革。2001年時,年滿18歲的克國青年皆需服為時九個月的兵役,後來在2008年時下修到僅需服役六個月。2008年1月,克羅埃西亞正式取消了徵兵制度[109]。2009年4月,克羅埃西亞加入北約。截至2016年,克羅埃西亞軍共有21,500名正規軍人和102,700名後備軍人[110]

克國重視與世界其他組織發展多邊軍事關係,截至2011年4月,克羅埃西亞軍有120人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執行駐外任務,其中95名為駐戈蘭高地聯合國觀察員部隊[111];同年,還有另外350人駐於阿富汗、20人駐於科索沃[112][113]

克羅埃西亞擁有頗為顯著的軍事工業,曾於2010年出口了價值相當於12,000萬美金的武器設備[114]。在克軍使用的國產武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克羅埃西亞製造廠」所研製的HS2000手槍以及由「杜洛·達克維奇特殊車輛製造廠」設計的M-84D主力戰車,克軍的制服與頭盔也不僅供本國部隊使用,亦成功外銷到他國[114]

經濟[編輯]

發展情況[編輯]

2005至2015年的克羅埃西亞國內生產總值成長比率。

克羅埃西亞為高收入市場經濟體[11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克羅埃西亞於2013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國際匯率573.71億美元、人均13,401美元,而同年的購買力平價則為923.09億美元,人均購買力平價為21,791美元[3];根據歐洲統計局發布的資料,克羅埃西亞於2012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達歐洲聯盟平均的61%[116]

克羅埃西亞於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實質成長率為6.0%.[117];2013年3月時,平均每月薪資為5,516庫納(988美元)[118]。2015年6月,克國失業率達16.1%[119]

克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在2015年時約占國內生產總值69.1%,工業則佔26.7%,農業僅佔4.3%,勞動力分布則分別佔有70.4%、27.6%和1.9%[69]。克羅埃西亞工業以造船、食品加工、製藥、資訊科技、生化與木材加工為主[69]。2010年出口總額為649億庫納(86.5億美元),進口總額為122.3億美元,最大貿易夥伴的前五名為義大利(13.4%)、斯洛維尼亞(12.5%)、德國(11.4%)、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9.9%)和奧地利(6.6%)[69]

在1991年獨立戰爭爆發後,新的克羅埃西亞政府便開始展開激進的私有化,全力倒向市場經濟。戰爭結束後,克國的基礎經濟設施受到很大的破壞,尤其是收入豐富的旅遊業。克國政府至今依舊控制國家經濟相當大的一部分,國內生產總值約有40%為其所佔[120]。克羅埃西亞的經濟環境亦存在許多問題,不僅司法體系受到壓抑、公共行政效率低和貪腐問題等等。2011年,「國際透明組織」發布報告,克國的清廉印象指數為4.0,排名世界第66位[121],克國另一個經濟隱憂是國債問題,時至2015年,克國的國債已增至485億美金,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85.1%[122]

旅遊業[編輯]

奧帕蒂亞是克羅埃西亞最早發展旅遊業的城市。

旅遊業在克羅埃西亞的經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約佔國民生產總值中的20%,在2014年全年相關收入為74億歐元[123],影響了全國的零售業、加工業訂單和夏季季節性就業。由於旅遊業有效減少了國家的貿易失衡,而被認為是項出口產業[124]。自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結束後,該國的旅遊業快速發展,遊客數上升為四倍,2014年時約有1,162萬國外旅客造訪[1]:443。前往克羅埃西亞的遊客最多的國家前五名分別為德國、斯洛維尼亞、奧地利、捷克和義大利[1]:446

旅遊的相關產業都集中於亞得里亞海沿岸,於1890年建成的奧帕蒂亞的「豪華酒店」是與杜布羅夫尼克的「帝王酒店」是克國境內最早建成的第一批旅店[19]:200,之後沿著亞得里亞海岸和小島群各個渡假地大量地出現,出現了從大眾旅遊、餐飲到小眾市場的各種觀光服務,由於碼頭眾多和超過16000個泊位,航海旅遊尤其發達,沿海深具吸引力的中世紀城市與豐富的文化活動也使得文化旅遊在暑假期間頗為興盛。內陸地區也提供了如山地度假區、農業旅遊和溫泉等旅遊服務,如扎格瑞布就是內陸地區代表性的觀光都市,足以與沿海地區相媲美[125]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年造訪克羅埃西亞的遊客中約有15%(超過100萬人)為裸體主義者,該國裸體主義相關的產業在世界上頗具知名度,也是歐洲第一個開發裸體度假村產業的國家[126]

基礎設施[編輯]

克羅埃西亞航空」的「空中客車」客機。

克羅埃西亞近期將基礎設施的發展重點放在高速公路網上,於1990年代後期至2000年代大規模建設。時至2011年9月,克羅埃西亞完成了超過1,100公里(680英里)的高速公路,連結了扎格瑞布到全國大部份地區以及歐洲高速公路和4條「泛歐走廊[127]:49-65[128][129]。克國流量最大的高速公路是國道A1號,這條路連結了扎克瑞布到史普利特和橫貫斯拉沃尼亞與克羅埃西亞西北部的國道A3號[130]。克國境內的國道交通網路連結了全部的主要人口居住地,其高速公路高品質和高安全性,並通過了「歐洲隧道評估計劃」(European Tunnel Assessment Program)和「歐洲測試」(EuroTest)的要求[131]

克羅埃西亞有著廣泛的鐵路網,截至2014年,其鐵路總長為2,604公里(1,618英里),其中970公里(600英里)電氣化、254公里(158英里)為雙軌鐵路[1]:370,最重要的鐵路是分別通過「泛歐走廊」的「第五B號」(里耶卡至布達佩斯)和「第十號」(盧比安納至貝爾格勒)這兩條,而且它們都有經過首都扎格瑞布[127]:49-65。克國的所有鐵路皆由國營企業——「克羅埃西亞鐵路」營運[132]

克國共有札格瑞布扎達爾史普利特杜布羅夫尼克里耶卡奧西耶克普拉等七處國際機場[133]

里耶卡港,克羅埃西亞最大的海港。

克羅埃西亞最繁忙的貨運港口里耶卡港,客運港口則為史普利特港和扎達爾港[134][135],另外還有定期渡輪航線與義大利沿海城市相連結,眾多的小型港口也以此連結著克國的島嶼與沿海城市[136]。克國最大的內河港口為多瑙河畔的武科瓦爾,為該國通往「泛歐走廊」第7區的出口[127]:49-65[137]

克國國內有長達610公里(380英里)的輸油管道,連結著里耶卡港的油庫一直到里耶卡和錫薩克的煉油廠和數個轉運碼頭,該系統每年運輸量約有2000萬噸[138]。天然氣運輸系統則有2,113公里(1,313英里)長,分為主管線和區管線,並有超過300個相關設施連接著鑽井台、奧可里當地的天然氣儲存庫、27個終端用戶和37座分發系統[139]

2013年時,克國的初級能源生產結構中天然氣佔了38.2%、原油佔了12.4%、木材燃料14.3%、水力30.5%[1]:325。2014年時,克國的總電力產量達到13,082千兆瓦,另外還有約28.5%來自進口[1]:322。克國進口的電能主要來自於斯洛維尼亞的克爾什科核電廠,克國國有企業「克羅埃西亞電力公司」擁有該核電廠50%的經營權,該廠約供應了克國15%的電力[140]

社會[編輯]

族群與信仰[編輯]

1857至2011年的克羅埃西亞人口成長統計圖。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克羅埃西亞共有4,225,316人口[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5人,2012年時國人預期壽命為78歲[141],2014年的總和生育率則為每位母親扶養1.46名子女,為世界上最低的一個國家[1]:122。根據目前的出生率與移民比率,克羅埃西亞中央統計局估計克國人口將在2051年時降至310萬人[142]。克國自1857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218.2萬人穩定上升到1991年的最高峰——478.4萬人[19]:18。克國在1970年代完成了人口轉換,至今國家人口已呈現負成長[143]:29-56,因此近幾年來克國政府倍感壓力,逐年增加40%的外籍勞工配額[144],同時也試著推出移民政策,試圖吸引移出者回國[145]:57-75

克國人口減少的原因主要有四:首先是歷經獨立戰爭和世界大戰的戰後嬰兒潮,造成出生率上升,隨後即急遽下降;二是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三為大量青年移民國外[19]:19;四則是獨立戰爭造成大量的平民流離失所、遠走他鄉。1991年時,在克國境內的塞爾維亞人居住地區裡,超過40萬的克羅埃西亞與非塞爾維亞人為逃脫塞人的暴力威脅而被迫遷移[146]。1995年,獨立戰爭最後幾天時,超過12萬的克籍塞爾維亞人(另一說為20萬[147])在克軍發動「暴風行動」抵達前逃離了國家[148]。戰爭結束後十年期間,總計超過30萬的克籍塞爾維亞難民也僅有約117,000人返回克國[86]。據估計,總共約有200萬克羅埃西亞人生活在其他國家[19]:21

克國民族構成略為複雜,根據2011年克國中央統計局的資料,全國人口有90.4%為克羅埃西亞人[1]:116,是前南斯拉夫各共和國中民族最為單一的,但少數民族多樣,包括塞爾維亞人(4.4%)和共佔剩餘5.2%的波士尼亞人匈牙利人義大利人斯洛維尼亞人德國人捷克人、羅馬尼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等不同民族[1]:116。目前仍定居於克羅埃西亞的大部分塞爾維亞人都從未居住在獨立戰爭中塞族軍隊的佔領區,而戰爭結束後回歸的塞族人也只有部份重新安置於故居,其他部份地區則被配發給從波赫的塞族共和國逃出來得克羅埃西亞難民[149][150]

克羅埃西亞人主要信仰羅馬天主教,比率約86.3%,其他宗派還有4.4%的東正教、0.6%其他派別的基督宗教、1.5%伊斯蘭教和0.4%其他宗教信仰者,以及有6.7%的人為無神論不可知論[151]

克羅埃西亞人口最多的城市(2011年)

札格瑞布
札格瑞布
史普利特
史普利特
里耶卡
里耶卡
奧西耶克
奧西耶克

排名城市市居住人口市轄總人口

扎達爾
扎達爾
普拉
普拉
希貝尼克
希貝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1札格瑞布札格瑞布縣686,568792,875
2史普利特史普利特-達爾馬提亞縣165,893178,192
3里耶卡濱海和山區縣127,498128,735
4奧西耶克奧西耶克-巴拉尼亞縣83,496107,784
5扎達爾扎達爾縣70,67475,082
6普拉伊斯特拉縣57,19157,765
7斯拉沃尼亞布羅德布羅德-波薩維納縣53,47359,507
8卡爾洛瓦茨卡爾洛瓦茨縣46,82755,981
9瓦拉日丁瓦拉日丁縣38,74647,055
10希貝尼克希貝尼克-克寧縣34,24246,372
11錫薩克錫薩克-莫斯拉維納縣33,04947,699
12溫科夫齊武科瓦爾-斯里耶姆縣31,96135,375
13大戈里察札格瑞布縣31,34163,511
14杜布羅夫尼克杜布羅夫斯克-內雷特瓦縣28,11342,461
15別洛瓦爾別洛瓦爾-比洛戈拉縣27,09940,443
16武科瓦爾武科瓦爾-斯里耶姆縣26,71628,016
17科普里夫尼察科普里夫尼察-克里熱夫齊縣23,89630,872
18索林史普利特-達爾馬提亞縣20,08023,985
19扎普雷希奇札格瑞布縣19,57425,226
20波熱加波熱加-斯拉沃尼亞縣19,56526,403
資料來源:[152]

語言[編輯]

克國的官方語言為克羅埃西亞語,在加入歐盟後也跟著成為該組織的第24種官方語言[153][154]。克國法律也有規定少數民族可在特定條件下使用捷克語匈牙利語義大利語魯塞尼亞語塞爾維亞語斯洛伐克語這些少數民族的語言[155]

1961至1991年期間,克羅埃西亞的官方語言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在共產黨政府統治期間,克國人總將自己的語言定名為「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語」,而不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或「克羅埃西亞語」[156]。克羅埃西亞語和塞爾維亞語的差異長時間一直是爭議焦點,當時南斯拉夫官方並不承認這兩種是不同的語言,而是視為東西兩方、使用拉丁字母塞爾維亞語西里爾字母的同一種語言[157]。具有標誌性的一次事件是1967年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的文化部達成協議出版了一部權威性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辭典時引爆克國知識界的極大不滿,後者聲稱這部著作中將許多常見的克羅埃西亞字彙不是排斥,就是被當作方言處理,連發音都以塞爾維亞讀音為正宗,引起了克羅埃西亞人的文化危機意識,批評此為塞爾維亞沙文主義的表現、企圖抹殺克羅埃西亞的民族性[19]:26-27

根據2011年的統計報告,95.6%的克羅埃西亞人以克羅埃西亞語為母語、1.2%為塞爾維亞語,其餘的各種語言使用者則都不超過克羅埃西亞總人口的0.5%[158]。克羅埃西亞語是南斯拉夫語系的一支,大部分的克語詞彙自印歐語族斯拉夫分支所衍生而成,書寫使用的是拉丁字母,有三種主要方言:「舒特」、「卡伊」和「」。「舒特」使用範圍較廣,與標準克語相似,而「卡伊」和「查」的差別在於詞彙、音位學語法學的不同[157]。根據2009年的調查,有78%的克羅埃西亞人聲稱至少會一種外語[159],而歐洲聯盟委員會2005年報告指出,有49%的克國人選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34%為德語和14%的義大利語[160]

教育體制[編輯]

札格瑞布大學是克羅埃西亞最大的大學。

克羅埃西亞國民識字率達99.2%[161]。根據2010年8月出版的《新聞周刊》就不同國家生活品質所作的一份世界調查,將克國的教育系統排名為世界第22名,與奧地利同位[162]。克國的小學教育自六、七歲開始,分成八個學級,2007年時又通過一項法律,增加免費的、非義務性的教育到18歲為止。中學教育則提供「文理中學」和「高級職業學校」兩種。截至2010年,克國共有2,131所小學和713所學校提供各種中等教育,在初級和中等教育上克國允許使用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包括捷克語匈牙利語、義大利語、塞爾維亞語和德語[1]:522

截至2014年,克國有2060所初等和53所中等教育的藝術學校、75所供肢體傷殘兒童和青年、73所供成人就讀的特殊學校[1]:518-519。2009至2010年間還引入了適用全國中等教育學生的畢業會考制度,考科包括三門必修科目(克羅埃西亞語、數學和外語)和選修科目,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先決條件[163]

克羅埃西亞共有八所大學:札格瑞布大學史普利特大學里耶卡大學奧西耶克大學扎達爾大學杜布羅夫尼克大學普拉大學杜布羅夫尼克國際大學。 扎達爾大學是克羅埃西亞第一所大學,成立於1396年,而後營運至1807年由其他高等教育機關接收,直至2002年才再度以「扎達爾大學」為名重新建立[164]。札格瑞布大學成立於1669年,是東南歐最古老、持續營運至今的大學[165]。截至2014年,克羅埃西亞共有133所高等教育學校,提供超過16萬名學生學習[1]:523

另外,2013年時共有253家企業、政府、教育與非營利組織為克羅埃西亞科研系統服務,投入經費約260億庫納、聘僱9,308名全職科研人員[1]:535。目前克國最大的科學研究機構為扎格瑞布的羅傑·博什科維奇研究院[166]

公共衛生[編輯]

克羅埃西亞有一套完整的全民健康保險系統,可追溯至1891年的匈牙利-克羅埃西亞議會法令,規定所有的工廠工人和工匠們都必須納入的一套強制保險制度[167]:135-159。2011年時,醫療保健的支出僅佔私人醫療保險和公共支出的0.6%[168],而醫療保健的總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9%[169]。根據2013年的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克羅埃西亞人預期壽命為男性75歲和女性81歲,每人平均衛生健康相關支出為1,517美金[170]

截至2014年,克羅埃西亞國內有著數百個醫療機構,包括77座醫院和25219個病床,醫治了超過74萬病例,聘僱了14,057名醫學博士,其中有9,538名專科醫生,總計共有68,757名醫療工作者。另外,2011年後,中央的緊急醫療服務單位被撤除,由各縣相應機關提供其服務,2014年時共有92處縣級緊急醫療服務單位[1]:565。截至2013年,克國人的主要死因為心血管疾病,約佔男性死因中的41.8%與女性的54.3%,第二大死因為惡性腫瘤,佔男性32.1%和女性23.6%[1]:124。截至2014年,克國共有22名愛滋病患者,其中4人已死亡[1]:569

文化[編輯]

總論[編輯]

領帶是源自17世紀克羅埃西亞的一種服飾。

克羅埃西亞的地理位置造就其涵蓋了四種文化的交融,包括東西兩方的拜占庭帝國西羅馬帝國,以及中歐地中海文化[171]。十九世紀盛行的「伊利里亞運動」是克國文化發展史的重要時期,不僅解放了克羅埃西亞人的語言,還擴散到文化藝術等多種領域,多位重要的文化人士也跟著崛起[29]:6-17。 克國由文化部負責維護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並監督其發展,而更進一步支援文化事務則交由各地方政府推行[172]。克羅埃西亞共有7個景點被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173],並有高達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西班牙相同,超過其他所有歐洲國家[174]。克羅埃西亞還有一個風行全世界的文化特產——領帶,起初是克羅埃西亞人的男人在出征前由妻子或女朋友繫在脖子上的方巾,以示對他們的支持和鼓勵,而到了17世紀上半葉的「三十年戰爭」,克羅埃西亞作為法國盟友派出軍隊,脖子上有著獨特裝束的士兵們引起巴黎婦女們的注意,從而推廣到全世界,變成現在的領帶,也因此在德語法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等歐洲語言中,「克羅埃西亞」一詞也有代指領帶之意[175][176]:103-120[19]:32

截至2014年,克羅埃西亞全國有93座專業劇院、24座專業兒童劇院和55座業餘劇院,每年有147萬人次前往觀看,年播放159部電影,票房共超過408萬人次。全國共有52個專業樂團、合唱團和唱詩班,每年吸引524,000人前往觀看[1]:544-545。截至2012年,全國有181座博物館,約228萬人造訪[1]:548。另外,截至2013年,克國共有1,781座圖書館,收藏2614萬冊書[1]:550,在2014年時還有19座檔案館[1]:551。2010年,克羅埃西亞全國共有超過7,300種書籍和冊子被印刷出版,連同包括2,678種雜誌和267種報紙[1]:543。2014年時,全國有138個電台和26家電視台[1]:543

克羅埃西亞是一個性別平等、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177],在同性戀議題上,克國自2014年7月起承認同性伴侶的民事結合,給予平等的繼承權、稅收減免和有限的領養權[178],然而根據2013年的修憲公投結果,法理上的婚姻只能在「一男一女」的條件下成立[179]

文學藝術[編輯]

克羅埃西亞的戴克里先宮自1979年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

克羅埃西亞的建築藝術受到周遭國家的影響至深,北部與中部地區的建物反映了奧地利與匈牙利、沿海的達爾馬提亞以及伊斯特里亞則為威尼斯的風格[180]:51-52。克國的建物特點為形式規劃整齊,各城鎮以文化英雄命名的大型廣場、公園、行人專用道皆為如此,如瓦拉日丁和卡爾洛瓦茨兩者即用採大規模的巴洛克風格來規劃整座城市[181][182],反映出新藝術運動充分影響了當代建築的風格[183]:241-264。沿岸都市方面,克羅埃西亞一直受到義大利的影響,維持著羅馬式建築風格,直到後來威尼斯崛起和文藝復興的風潮才改變,當時的建築師中以喬治.達.塞貝尼科尼科洛·迪·喬瓦尼·菲奧倫蒂諾兩人最具代表性,現今被列出「世界遺產」的希貝尼克聖雅各伯主教座堂即出自前者的設計。目前克羅埃西亞保存下來的最古老建築物是9世紀的教堂,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是聖多納圖斯教堂[184][185]

除了建築外,克羅埃西亞的各種藝術也有著中世紀至今的悠久歷史,以雕塑來說,最著名的是扎格瑞布的聖馬爾科大教堂的南門,刻有哥德式的聖徒雕像,聖老楞佐主教座堂也被認為是中世紀雕塑藝術的典範[19]:290。後來克羅埃西亞的大部份地區都被捲入了與鄂圖曼土耳其的百年戰爭,未被捲入的沿海地區成了文藝復興的主要發展地,在鄂圖曼帝國的衰落後,克羅埃西亞地區的洛可可巴洛克藝術才跟著出現。19世紀與20世紀,在如約瑟普·尤拉伊·史特羅斯梅爾這類的藝術喜好者的幫助下,克羅埃西亞的藝術家們有了繁榮的發展[186]:70-73。在歷經二次大戰後,克羅埃西亞也跟著迎合當時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熱潮而有了大量相關題材的作品,其中法尼亞·拉達烏什為這一時期雕塑家的代表人物[19]:291

克爾克島的「巴斯卡碑文」是迄今為止被發現最古老的克羅埃西亞散文,以格拉哥里字母撰寫,時間為西元1100年[187]。克羅埃西亞文學在文藝復興時期蓬勃發展,其著名的文學家包括被尊為「克羅埃西亞文學之父」的詩人馬爾科·馬魯利奇、杜布羅夫尼克文藝復興文化代表的劇作家馬林·德爾日奇、巴洛克詩人伊萬·貢杜里奇伊利里亞運動時期的詩人伊萬·馬祖拉尼奇、小說家、劇作家兼詩人的奧古斯特·舍諾阿、詩人兼作家的安頓·古斯塔夫·馬托什、詩人安頓·布朗克·希米奇表現主義現實主義派作家米洛斯拉夫·克雷薩、詩人汀·烏耶維奇、小說家伊沃·安德里奇常被認為是克羅埃西亞文學界中最出色的人物,他的《德里納河上的橋》令其獲頒196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188][189]

媒體[編輯]

札格瑞布廣播電台,現在隸屬於「克羅埃西亞廣播電視」,是東南歐的第一個公共廣播電台[190]:150-152

克羅埃西亞憲法保障了人民新聞與言論的自由[191];提倡新聞自由的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將2010年的克羅埃西亞「新聞自由指數」排名為世界第62名[192]。「克羅埃西亞通訊社」是全國唯一的國營通訊社,總部設於扎克瑞布,由政府任命的社長和議會選出的10名委員管理[19]:307

然而儘管憲法有明確的保障,根據監視全球的新聞自由程度的獨立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的報告,克羅埃西亞自2000年以來也不過就「部份自由」的級別,在196個國家中也僅排名第85位[193],而在2011年,「自由之家」的報告表示克國為加入歐盟而將改善了法規制度,但同時也指出部份政治家仍會試圖阻礙調查報導和動員影響力去干涉新聞內容,國民要取得公開資訊困難,而大部分的印刷市場都被掌握在德國所有的「歐洲通訊」和奧地利所有的「施蒂里亞傳媒集團」手中[194]國際特赦組織在2009年的報告中也指出,克羅埃西亞對記者的人身攻擊和謀殺案有所增加,這些受害記者大部分是對戰犯或組織犯罪調查者 [195]

截至2014年5月,克羅埃西亞共有11個全國放送的免費電視頻道接收DVB-T電視頻道,分別為「克羅埃西亞廣播電視」的4個、「RTL電視台」的3個、「Nova TV」的2個、克羅埃西亞奧林匹克委員會和「創作家有限公司」(Author d.o.o.)各一個,另外還有地區性的21個DVB-T電視頻道[196],「克羅埃西亞廣播電視」也會播出衛星電視頻道[197]。截至2014年,克羅埃西亞共有138個廣播電台和26個電視台[1]:543有線電視IPTV網路也正逐漸為克國人所接受,2010年時已有45萬人收看,相當於全國人口的一成[198][199]

截至2010年,克國共出版了267種報紙和2,676種雜誌[1]:543,印刷媒體市場主要由「歐洲通訊」和「施蒂里亞傳媒集團」所把持,其旗艦出版品為《早報》、《晚報》和《二十四小時》 ,其他較具影響力的報紙有《新報》、《自由達爾馬提亞》與公營報紙《信使報[200][201]。根據2013年的調查,《二十四小時》是最廣泛閱讀的報紙,其次是《晚報》和《早報》[202]:141

克羅埃西亞的電影工業規模小、仰賴政府的補助,主要由文化部和克羅埃西亞廣播電視聯合製作[203][204]。每年舉辦的普拉電影節是克羅埃西亞重要的年度電影展,在國內外享有著名聲譽[205],克國最為成功的電影製作人是杜尚·武科蒂奇,其作品《代用品》曾獲得1961年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206]

飲食[編輯]

達爾馬提亞的龍蝦料理。

克羅埃西亞的飲食文化有著區域差異,以沿海的達爾馬提亞伊斯特拉半島來說,就是受義大利和其他地中海飲食的影響,著重於料理各式海鮮、蔬菜和義式麵食,並搭配如橄欖油大蒜一類的調味料。內陸部份則是受到匈牙利奧地利土耳其的飲食文化影響,偏好肉類、淡水魚和蔬菜料理[207]

克國有兩個不同的葡萄酒生產區。在該國東北部的大陸地區,尤其是斯拉沃尼亞生產大量優質的葡萄酒,特別是白葡萄酒。沿海北部的伊斯特拉和克爾克的葡萄酒則是和鄰國義大利相似,達爾馬提亞以南則是地中海風格的紅葡萄酒[207]。克羅埃西亞曾為葡萄酒消費大國,後來到了18世紀末,因為建造了一家產量高的啤酒廠,克國人改為消費啤酒[208],根據2008年的統計,克國每人平均喝了83.3公升的啤酒,在世界上排名前15位[209]

運動[編輯]

札格瑞布體育館,是2009年世界男子手球錦標賽舉辦地之一。

克羅埃西亞是一個運動盛行的國家,全國約有40萬名現役運動員[210]:159-171足球是克羅埃西亞最受歡迎的運動,克羅埃西亞在獨立不久後,其國家代表隊於首次參加的世界盃賽事當中進入前四強,打敗荷蘭順利奪得1998年國際足總世界盃季軍,而後在2018年國際足總世界盃進入總決賽,輸給法國奪得亞軍。克羅埃西亞足球總會共有超過118000名登記選手,是該國最大的運動協會[211]克羅埃西亞足球甲級聯賽是克國最受關注的專業體育賽事,僅2010至2011年間的賽季,就吸引了458,746人次入場觀看[212]

克羅埃西亞自1991年獨立後即積極參加各種國際賽事,截至2015年共贏得了34面奧運獎章,其中有10面金牌,奪金項目為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鐵餅飛靶射擊水球19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則是手球、20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則為舉重200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高山滑雪就獲得了4面金牌、2006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則有3面獎牌[213]。另外克國還曾贏取世界錦標賽的13面金牌,分別來自20072009年的世界田徑錦標賽各1面、2003年世界男子手球錦標賽1面、2007年世界游泳錦標賽水球項目1面、2010年世界划船錦標賽1面、20032005年高山滑雪世界盃共6面、20112007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各1面等等,克羅埃西亞亦於2005年贏得了台維斯盃的總冠軍。

克羅埃西亞也曾舉辦過多場大型體育賽事,如2009年世界男子手球錦標賽2007年世界桌球錦標賽2000年世界划船錦標賽1987年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1979年地中海運動會和多場歐洲錦標賽。1991年9月10日,克國政府成立了克羅埃西亞奧林匹克委員會,並於1992年1月17日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所承認,以為參加了法國阿爾貝維爾所舉辦的199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這也是克羅埃西亞第一次以新獨立國家身份參加的奧林匹克運動會[214]

註解[編輯]

  1. 移至^ 根據10世紀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所著的《帝國治論》,克羅埃西亞人在7世紀初移居到現在的克國境內,但此說法存在爭議,一般是推論在6到9世紀之間某個時段發生此一遷徙[6]:249-293
  2. 移至^ 根據君士坦丁七世的資料,克羅埃西亞人於7世紀開始基督化,但此說存在爭議,其他資料指出克羅埃西亞廣泛基督化是在9世紀才發生[18]:440-444
  3. 移至^ 舉例來說,由於基礎較佳,克國經濟發展效率高,南聯邦全國外匯有50%來自克國,但後者僅能支配其中10%,每年還要額外給付國內生產所值2%援助聯邦內較落後的共和國,而克國本身落後區就得不到如此的援助,因此對克國人民來說,中央政府總是在壓迫和犧牲自己的利益[19]:86。另外,1954年時,塞人與克人就使用語言——塞爾維亞語克羅埃西亞語問題商討,認為這兩種僅使用的字母不同,因而達成協議,宣布同屬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但1967年3月15日,130位的克羅埃西亞的文學家發表《關於關於克羅埃西亞文學語言名稱和地位的宣言》,表示塞語和克語並非同種語言,抨擊聯邦政府應保證克國有更多的自主權,可使用自己的語言[53]:317-318,而不被塞人進行文化同化、損害克語的純潔性。宣言引起塞克兩族激烈的爭議,也從而成為了克羅埃西亞知識份子主張民族獨立的開始[19]:87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新增修改刪除|  
文章管理......  設為頭條  標示為:公告  標示為:重要  標示為:精選  清除標示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llywang&aid=113392660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321&aid=723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