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05/22 07:56:03 | |
新聞透視-不華不台 混淆僑胞國家認同蔡英文總統與僑胞(資料照) 僑委會將沿用已久的「華僑」改為「僑民」,新名詞看似非常中性,但這種不華不台的稱呼,卻可能讓海外僑胞對中華民國的認同有所混淆,弱化向心力,令人不解,既是中華民族,何以「華僑」如此難以說出口? 明、清開始,沿海省份開始有人往外遷徙,當時多稱為「唐人」,國父孫中山創建中華民國後,以「華」字代表「中華民國」,海外僑民自然是「華僑」,「華」這個字對中國人而言,代表血源、文化與歷史淵源,是中國人最大的共通性名詞。過去國父稱「華僑為革命之母」,為了這句話,至今許多傳統僑社仍一心支持中華民國。 如今僑委會改為「華僑」為「僑民」,看似是中性,但刻意模糊我僑民正式名稱,難脫政治操作之嫌。試問,當我政府談及「僑民」時,到底是指哪一國的僑民?政府都不願意為「僑胞」正名,如何拉攏僑胞的向心力? 蔡英文總統才剛在就職2周年時,強調政府的兩岸立場仍舊是「維持現狀」,但是僑委會卻決定將「華僑」改為「僑民」,已引發海外僑社強烈批評,認為政府此舉是想把海外僑胞與中華民國的聯結切斷,並擔憂僑委會未來有可能朝向「台僑」推動,更進一步撕裂海外僑社。僑委會此舉,豈不是陷政府於不義? (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