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02/01 10:14:28 | |
兩岸新思路 台灣觀點-兩岸關係 唯慈悲和合2016年02月01日 04:10
張亞中
選後兩岸關係會如何轉變?學者各有建言。圖為總統當選人蔡英文(中)日前出席大選後的首次立院黨團大會。(圖/本報資料照片)
編按:在九合一選舉前,大陸對台工作重點在反獨、促統,但很少出現武統的言論;這次總統大選前後,大陸頻繁出現武統言論,主因是民進黨將執政引發大陸鷹派聲勢抬頭。儘管台灣社會很少人認為大陸會對台動武,但是大陸鷹派卻已經有一套完整的武統論述。為了讓讀者了解大陸鷹派的想法,我們選刊了一篇大陸學者的投書,同時刊登一篇台灣學者的對應觀點,以利研析。 種什麼因必得什麼樣的果。兩岸如果起了「武念」與「離心」,其結果必然難以為善。 蔡英文勝選以後,民進黨取得一黨獨大的地位。由於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的核心理念是「一邊一國」、「兩岸主權相互獨立」,因此難以接受以「反對兩岸主權分離」為核心內涵的「九二共識」,北京因而再出現「必要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聲浪。 「以武力解決爭端」是北京迄今不願放棄的對台工具,這其實也是所有「成王敗寇」的「內戰」思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喬新生教授的大作〈武力是不可放棄的最終選擇〉反映出這種觀點,他認為只要台灣宣布獨立或造成分裂事實,必然會遭致大陸以「非和平」方式解決。該文還認為,北京會區隔對待「分裂分子」與一般人民,武力行為只是為了打擊「分裂分子」,不會影響到台灣民眾原有的生活,因此大陸不會為了擔心背上沉重的歷史包袱,而放棄「非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智慧慈悲 消解內戰 什麼樣的心念,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如同鏡子一樣,一方的心念與行為也必然會驅使對方有著相似的反應。在大陸以武力為必要手段的思維下,台灣自然會不斷地向美國購買先進武器用以防衛,或尋求美、日的國際力量支持。大陸又相對會擔心國際勢力介入,分裂主義滋長,因而絕不放棄武力對台。大陸不放棄武力對台,又促使台灣希望透過更多武器或與大陸保持適當距離來維持自己的主體性,而台灣的反應又使大陸更不願放棄武力。 武力的確是解決衝突的最後手段,但是隨著文明發展,人類慢慢學會,不以武力解決衝突已是最高的目標。兩岸同文同種,原本只有政治立場的歧異,而非人民間的血海深仇,更應該放下傳統的思維,排除「武」,而以「慈悲」為唯一思維;拒絕「離」,而以「和與合」為唯一選項。 「小事大以智,大事小以仁」是一句老掉牙的話,但卻是至理名言。大小相對峙時,大者沒有生存壓力,考慮的是「發展」與「威望」是否受到影響。小者面對大者時,首先的考慮是如何「生存」與「發展」。因此,小者要了解到,沒有「智」,生存會受到影響,只有先「智」,大者才會有「仁」的可能。但是大者也必須要了解到,小者對大者讓步往往是一種屈辱,而大者對小者的讓步則一定是美德。「設身處地」為小者著想,是大者的慈悲;「將心比心」為大者著想,是小者的智慧。 在法理上,兩岸關係仍然處於內戰的狀態,即使有密切的經貿、人員往來,但是兩岸政治、軍事仍然處於對峙。如何結束內戰的傳統思維就是「一方的臣服或歸順」,兩岸的內戰已經持續近70年了,過了兩個世代,兩岸應以仁心的慈悲、體諒的智慧來處理兩岸的核心爭議。 放下屠刀 一念之間 台北方面應有智慧去了解,北京的核心堅持就是整個中國的主權不可以分裂,這是北京不可能讓步的。如果讓了步,共產黨會立刻失去其執政的正當性,13億人民也不會輕易的接受。北京也必須理解,整個中國內部目前存在的是兩個互不隸屬的憲政政府,即使北京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從1949年來到台北後,迄今已經66年,有2300萬人接受這個政府的治理,也有百千萬的海外華僑認同這個政府。兩岸政府為何不能在整個中國的主權下共同存在?兩岸政府為何不思考從分治走向共治? 慈悲應是兩岸唯一的思維,和合應是唯一的選擇。台北方面的「智」在於承諾保證不分裂整個中國的主權,北京的「仁」則在於接受兩岸分治的事實。雙方並承諾不再以武力相向,並依此原則簽署和平協定,再用「融一」或「共同體」的「合」的機制,在相關事務上從「分治」邁向「共治」。 大陸武力後的「併而不吞」、「收而不拿」、「區別待遇」的政策,是難以讓台灣人民有好的感受;民進黨長期「去中國化」的政策,即使成為台灣共識,也得到美、日的默許,終究還是無法成為「兩岸共識」。大陸的「武念」與台灣的「離心」一日不除,兩岸難有和合之局。 「放下屠刀」,佛心即可再起,圓滿之路更近。期待北京放下對台可能動武的屠刀,台北放下切割整個中國主權的屠刀。結束內戰其實不難,和平協定也很容易,全在兩岸一念之間。(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中國時報)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