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07/17 10:05:16 | |
兩岸史話-尋找祖國三千里![]() ![]() ![]() 向許多懷有抗日愛國思想的台灣青年宣傳大陸的所見所聞,動員他們前來大陸參加抗戰。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原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就讀的台灣青年邱剛明,隨即放棄學業,經華南,轉赴陝甘寧邊區,參加大別山區的抗日游擊戰。 1939年12月,基隆台陽礦業股份公司最下層的小職員朱天順(1919年-?),不滿日本殖民統治而來到武漢地區。1940年10月,他和中共豫鄂邊區應城縣委取得聯繫,在日占區做祕密工作。1941年11月到蘇北新四軍根據地,經過敵占區,從湖北省石灰窯(今黃石市)渡江,於1942年1月14日,進入豫鄂邊區抗日根據地。 宣傳教育收集敵情 他跟隨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第5師部隊一段時間後,又通過中共鄂東地委轉到鄂中地委。2月,走幾百里路後,到達豫鄂邊區黨委機關所在地,改名鄭淡青,負責編寫敵占區和敵偽軍情況的資料。9月,他被分配到新四軍第5師政治部對敵部,擔任敵工幹事,一直到日本投降為止,做了2年多對日軍宣傳,審查、教育被俘日軍,收集敵情,以及照管日本反戰同盟第5支部等工作。 1941年,嘉義大林人盧道龍(1917-?)東京慶應大學醫學部畢業。早在大三那年,盧溝橋事變發生,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他就參加了一個由共產國際建立的祕密的馬列主義哲學小組,學習革命道理,並展開反戰的宣傳工作。畢業後,他一面在醫院進修,一面繼續參與反戰活動,因而被日警列入黑名單,住處經常被搜查。他於是決心離開日本,開始尋找到祖國大陸直接參加抗戰的機會。 1943年,日籍導師在挽留不住的情況下,讓他冒名頂替,以「增援日本醫療技術人員」名義,經朝鮮奔向祖國大陸。他於是帶著妻子及其動員的幾個台籍知識份子,一起來到山西太原。他先在太原鐵路醫院當醫生,祕密支援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一些奇缺藥品和醫療器械,並掩護地下黨幹部。1944年8月,他因父親病逝而回台奔喪,又向許多懷有抗日愛國思想的台灣青年宣傳大陸的所見所聞,動員他們前來大陸參加抗戰。 後來,他遭到日本特高的懷疑,在敵占區的太原鐵路醫院實在待不下去了,於是通過共產黨地下交通員安排,冒險越過日軍封鎖線,來到北平。1945年春天,他與妻子互相換姓,改名林思平(思念和平),由地下黨交通員帶領,從北平到達抗日根據地--晉察冀解放區的張家口市,同時由組織安排,在白求恩手創的「國際和平醫院」當醫生,擔負救死扶傷的繁重工作。同年夏天,一些被俘日軍編入八路軍後,他又發揮日語專長,向這些戰俘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妻子林芳枝也被分配到日本婦女家庭組,做起宣傳工作。 1942年春,就讀建國大學第3期的台北板橋人呂芳魁(1922-1946)與幾個進步同學離校出走,投奔關內抗日革命根據地。不料,事機敗露,逃到山海關,就被學校抓了回去。1943年冬,他和許多建大同學被日軍強徵入伍,並被分發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受訓。結業後,任炮兵少尉,駐軍日本和歌山縣。 1945年5月,他與駐軍日本四國島的建大同學游禎德祕約,逃離日本軍隊,經大阪、九州,由下關輪渡上海,輾轉來到仍在日本白色恐怖統治下的北京,然後歷經艱難,通過思想進步的台灣同鄉──北大醫學院和理學院教授林耀堂和蘇子衡先生熱心引薦,與北京中共地下黨取得聯繫。 6月,他改為母親的李姓,易名子秀(妻名秀子),取得「良民證」,然後突破日軍重重封鎖,到達晉察冀革命根據地,參加八路軍。抗戰勝利後,他積極準備到平津和南方,爭取盡早返回故鄉,為振興台灣而鬥爭。 1945年1月4日,就讀北大政治系的台中縣梧棲港人陳定瀾(1924-?)展開尋找抗戰組織之路。1934年秋天隨父親及家人到北平,1943年夏就讀北京市立第三中學高中部期間參加進步學生組織「海燕社」的她歷經艱難後,抵達中共晉察冀分局城市工作委員會所在地阜平縣,易名文英,投入抗戰。 參加祖國人民抗日 1943年,在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便熱切盼望日本戰敗、台灣重返祖國的台南縣人林棟,拒絕老師及朋友們要他在日本就業定居的種種挽留,在名古屋大學畢業典禮的當天下午毅然啟程,奔往苦難的祖國。他首先落腳山西太原,一面教書維生,一面尋找聯繫奔赴抗日根據地的途徑。1年後,他終於衝破日軍封鎖,到達太行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一名八路軍戰士,參加祖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1943年4月底,為了尋找參加抗戰的路,板橋士紳家庭出身的林如堉(1924-1950),從東京前往上海,就讀以培養在中國工作的幹部為任務的東亞同文書院第44期經濟科。10月25日,殖民地台灣當局開始臨時徵召學生兵,同時取消文科大學生的緩徵資格。 (待續) (作者為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 (旺報)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