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02/22 19:02:59 | |
馬總統的「全募兵制」在剛推出時,頗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讓人以為總統的政見是要革新我國的兵役制度,也讓人覺得國軍會因兵源的改變,而獲「可用之兵」提升國軍的戰力。然而令人遺憾的,在馬總統職後,透過國防部對「全募兵制」的推動說明,讓人瞭解到所謂的「全募兵制」並非出自馬總統的創見,而只是因襲了前任總統的「志願役士兵」招募制度,只是計劃增加國軍中志願役士兵的比例而已,並循過幾年志願役士兵逐年增加的比例(每年10%)期待在民國102年或103年可使國軍志願役士兵的比例可達到100%,所以將招「募志願役士兵」的制度美其名為「全募兵制」,馬總統並沒有改革兵役制度的宏觀的勇氣與決心。
所以基本上馬總統的「全募兵制」,只不過是「陳規馬隨」的「招募志願役士兵制」而已,因此馬總統在選前所提的政見實際上應該是「加強招募志願役士兵」罷了,使用「全募兵制」一詞可以說是「選舉語言」的花招,旣是選舉語言其可信度自然就會有問題,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國防部就已三度更改完成的時間了,從民國102年改到103年再改到104年了,而104年到底能不能完成國防也不敢確定,事實上以目前國內的經濟情況,國防部以兩萬八仟元的薪資還招募足够的志願役志兵的話,等明後年經濟復甦的話,即使月薪提高到三萬六仟元,還是招不到人的。年青人是否會有投身於「志願役」並非單純的取決於「金錢」薪資而已,如果以為政府在薪資上增加一些,就可以吸引年青人投身軍旅,未免失之天真了。
馬總統在就任後,當上了中華民國的三軍統帥,但是好像還對中華民國的國軍並未作深入的瞭解,至少對國軍的基層還沒有作深入的瞭解,否則馬總統應該知道國軍是無「可用之兵」的,當前義務役的役期只有一年,根本無法訓練成為一個合格的「戰鬥員」的。而志願役士兵的役期雖然較長,長到三年到四年,但是就「職業」而言又過短,無法成為「職業軍人」,更談不上「專業軍人」了,所以不論是義務役士兵或是志願役士兵,都不可成為真正可用的士兵,能執行作戰任務的合格的士兵。沒有合格士兵的國軍,當然就是沒有戰力的軍隊,看來上台一年多的三軍統帥,還沒搞清楚他所統帥的國軍,竟然是沒有戰力的軍隊。
募兵制與徵兵制是國家建立軍隊、獲得軍人的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基本上募兵制是國家以合理的薪資招募公民從事軍職,和國家以薪資招募公務員從事公職是一樣的,投身軍旅的公民都是自願的。而徵兵制則是國家運用國家公權力訂定法律,強迫其公民在一定的條件下進入軍隊當軍人,兩者的出發點與意義是完全不同的,一個國家要採用那一種制度,政府必須作出明確的選擇,採募兵制就必須放棄徵兵制,用徵兵制就必須放棄募兵制,不能兩者混用。不然在軍隊中就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兵,不同的兵當然就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待遇,同工而不同酬,如何能提升工作的效率,軍隊如何能有戰力。非常不幸的目前台灣的軍隊在制度混用的情況下,軍隊中還真是有兩種兵(志願兵和義務兵),兩種不同的待遇, 志願兵每月兩萬八千多元、義務兵每月七千元不到,相差達四倍之多。在講究階級管理的軍隊中,一個士兵的薪餉居然可以超過排長的薪餉達兩倍之多,這種軍隊連平日的管理都可能無法推動了,還能寄望它有戰力嗎?
這種情況在今後會隨著馬總統的全募兵制的推動,逐漸的更加惡化。明知其惡而不思變革,在位的總統、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都該負責的,不可抱著好官我自為的心態,得過且過的混下去了。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