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授予一位中国将领“自由勋章”,以表彰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辉煌功绩。这名将军就是在东亚战区中,歼灭27万日军,人称“天炉战神”的薛岳。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1896年生于广东省乐昌县九峰乡的一个农民家庭。薛仰岳为家中长子,仰岳之名,是其出生之时正值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台湾被迫割让日本,民族危机空前,遂取名“仰岳”,就是敬仰岳飞之意。11岁,薛岳考入广东黄浦陆军小学,开始接受军事教育。在那里,他初步了解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认识到只有进行国民革命,才能推翻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华民族才有复兴的希望。于是,他认为只是崇敬岳飞尚未足以称其心意,乃去“仰”字,单名岳,他决心效法岳飞,救国家于危亡。14岁毕业之后,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开始了其军事生涯。辛亥革命后,他于1914年入武昌陆军第2预备学校,1916年毕业再考入保定军校第6期。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薛岳任大总统警卫团第1营营长。1922年4月,率部随主力南下与陈炯明叛军作战,屡立战功。同年6月,陈炯明炮轰越秀楼,围攻总统府,薛岳率官兵曾冒着枪林弹雨掩护宋庆龄安全撤离。1925年3月,薛岳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由于战绩突出,受到蒋介石通报表彰。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薛岳率部随第1师出击江西。南昌战役中,在第1师作战不利情况下,薛岳仍能指挥若定,屡挫强敌,使战局稳定下来。攻克南昌后,薛岳荣升第1师师长,率部为先遣队进攻浙江。2月18日,占领杭州。9月,南昌共军南下潮汕,薛岳奉命指挥所部奔赴粤东,协同陈济棠和徐景唐部在汤坑击溃共军主力。10月1日,薛岳率一个连攻占汕头。10月中旬南昌暴动彻底被平定。12月12日,薛岳调所部两个团配合李福林第5军平定了广州暴动。
1933年5月,薛岳担任第5军军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6月,薛岳指挥第6路军先后攻占赣南韶源、上冈、寿华山、兴国、古龙冈,给红军造成了很大损失。10月,又进占石城,直逼瑞金。共军连战失利,不利形势下,红军被迫逃亡。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后,薛岳奉命指挥第6路军和第8纵队追击。1934年11月的湘江战役,交战五天五夜,薛岳率部沿湘桂公路实施侧击和尾击,重创红军后尾的第5军团,俘虏红34师师长陈树湘等,红军原有的8.6万人打到只剩下3万人。当时红军一路逃,国军一路追,而主攻者即是薛岳,日后薛岳就成为红军最畏惧的将领之一。12月,红军被迫进入贵州。遵义会议后,红军进行了四渡赤水战役,利用国民政府和地方军阀的矛盾,渡过金沙江,摆脱了薛岳的追击。这次战役被宣传为“毛主席的神来之笔”。但从战役的进程和结果来看,红军实际上是被薛岳及川滇军阀打败了。1935年8、9月间,红四方面军南下,击溃川军主力,先后攻占了宝兴、天全、芦山、荥经、汉源等县,11月直逼邛崃,威胁成都。12月,薛岳投入战斗,先后攻克荥经、天全、始阳,解了雅安之围,重创红4方面军,迫使其重新退入藏区,重陷绝境至此,薛岳率军对红军追剿宣告结束。在1933年10月至1936年2月期间前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薛岳率部行程两万余里,击溃了红军的绝大部份主力。不但如此,在追击红军的过程中,薛岳还搞垮了贵州军阀王家烈,动摇了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在该省的统治,稳住了云南省主席龙云,为统一西南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薛岳奉调到南京,被任命为第19集团军总司令,编入左翼军,投入淞沪战场,在这场战争中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美梦,也迫使日军对中国的战略由北向南侵略转为东向西侵略,掉进了国军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战略之中。从这时起,薛岳将军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奋战八年,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军事生涯也走向了巅峰。1937年12月至1937年5月,薛岳先后建立了黄山山脉和天目山的游击根据地,指挥第3战区各部挺进苏浙皖敌后,对京杭、沪杭等各交通线及长江航道展开游击战争,牵制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稳定了江南战局,有力地配合了徐州会战。5月11日,徐州吃紧,蒋介石调薛岳出任第1战区第1兵团总司令,火速赴豫东指挥作战。5月14日至6月1日,薛岳参与指挥了兰封会战,重创了日军土肥原师团。
1938年9月21日,日军第106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中将,意图进攻万家岭一举打通南浔路。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时任第1兵团总司令的薛岳及时组织第66军、第74军、第4军各2个师,对敌实行合围并且断其补给。薛岳在万家岭设下口袋防御,待该师团一头闯入后,加以包围歼灭。9月底起,对日军发起多次进攻,第66军克石头岭,第74军攻占长岭、张古山,双方争夺惨烈,阵地一天数次易手。日军派飞机空运弹药粮秣救援,又派27师团增援。10月,第1兵团将敌压缩在三四平方公里的三个村子里,从四面层层包围,发起猛攻。然后薛岳命各师挑选奋勇队,采分进合击战术,由两翼围歼万家岭日军不顾敌机轰炸,奋勇杀敌。双方为每一个山头,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扁担山一役,阵地易手了五次之多。74军突击队更是血战五个小时,余张古山主阵地展开激烈的攻防战;当日夜间战斗进入最高潮,日军106师团更是自师团长以下全体动员,拼命突围!日军至第二日早晨,战斗方告一段落。 此役歼敌万余人,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一次重要胜利,亦为抗日战争中首次全歼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战果犹过于台儿庄。万家岭一役获胜也为武汉撤守争取了重要的时间。1939年3月15日至5月8日,薛又参与指挥了南昌会战。其后,薛岳及其麾下各部在长沙与日军长期周旋。
日军占领武汉以后,急欲打开通向中国大西南的门户----长沙,进而直逼重庆。在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底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日军三次进攻长沙,三次均遭失败。1939年9月,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四个师团、二个支队及海军、航空兵各一部,共十余万人,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进攻长沙企图打通中国西南门户。冈村宁次想将东路日军在在江西北部的修水一带,发动侧攻,然后转向西南方,切入湖南东北部;中路军则是由湖北南部发动攻势,与江西的日军会师,在湖南东北部占领战略位置。身为国军第9战区代司令长官的薛岳,看准了冈村宁次过于躁进的心理,指挥十五个军、一个挺进军,共二十余万人,计划利用山岳江河有利地形,诱敌深入,分散日军,将日军引向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断绝日军补给,然后将其包围。当日军进入地形极其复杂的幕阜山地区时,国军采取突击,并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冈村宁次的战术完全失败,之后又遇上薛岳主力军的包围,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出战场。
1939年12月12日至1940年1月20日,薛岳组织实施第9战区冬季攻势。4月9日,薛又组织20个师发起夏季攻势,至6月27日攻克奉新、靖安、西山万寿宫及高邮市等重要据点,击毙敌混成第16旅团长藤堂高英少将,有力地配合了第5、第6战区同期进行的枣宜会战。在战区主力冬季攻势遭受惨重损失之后,还能取得如此战绩,实属不易。1940年10月至1941年3月,薛岳指导第9战区各部进行反扫荡作战,先后取得陈山船埠、九岭、奉新等战役的胜利,收复通城、武宁等县城。3月15日至29日,薛岳参与指挥上高会战。
此时阿南惟几中将刚任日军第11军司令官,他上任后就想一雪前耻,调及全军六成以上的兵力,准备利用日军强大的火力优势,集中兵力于长沙正面,强攻长沙。1941年9月18日,日军开始疯狂攻击大云山的国军,火力空前猛烈,主力直扑长沙外围。此时薛岳仍然采取诱敌深入的方法,不与日军强力交战,只是尽量将日军引向湖南的崇山峻岭。而后将部队一个接着一个的在长沙外围与日军周旋,有力的分散了日军进攻长沙市区的兵力,增加了坚守长沙的时间。此时日军正楚于被牵着鼻子走的状态。第4师团,虽曾一度攻入长沙市区,日军的第3师团,也曾攻到南方的株洲,但在薛岳的布局之下,日军由于主力一直受到牵制缺乏足够的攻城兵力,无法攻占长沙。不久后,由于日军第11军六成以上的兵力被薛岳部队拖在长沙外围,就使第11军原来的防地兵力空虚,也致使国军第六战区司令官陈诚及时抓住了战机,他发现驻守宜昌的日军第13师团兵力,只剩下三分之二,因此决定调集第6战区国军主力,全力强攻宜昌。9月26日,国军向宜昌发动猛攻,第13师团长内山英太郎中将见宜昌被国军四面强攻,而主力部队又被薛岳牵制住,因此急向阿南以及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求救。而宜昌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既可以威胁重庆,又切断了两湖粮仓与大后方的联系;另一方面攻占宜昌是日本天皇裕仁亲自下的作战命令,假如宜昌被国军夺回,则对日军的对华作战信心将是极大的打击,一心求表现的阿南惟顾不得长沙城,下令在湖南的日军立刻全力攻向宜昌。薛岳及时抓住战机,将长沙外围的六个军同时发动逆袭,同时命令于北岸的第4军、第20军、第58军南渡汨罗江,南北夹击。日军第11军损失惨重,狼狈逃窜。
第二次长沙会战之后适值日本东条英机组阁,为行南进政策,遂策动太平洋战争。日军大本营担心第9战区国军南下支援驻港的英军,因此,命令阿南惟几率领包括4个师团及航空兵一部共12万人,向长沙方向发动进攻,另以一部向上高、修水进攻,以牵制国军,企图在汨罗江两岸,歼灭国军第9战区主力。为了这次战役,薛岳已经检讨了两次日军进攻长沙的得失,自创了闻名中外的“天炉战法”。依薛岳的叙述:天炉战法是先调遣士兵往四方撤,让敌人长驱直入。待敌人进来后,再伏击、诱击、侧击、尾击,分段一举包围歼灭。一方面消耗敌人体力,一方面打击敌人。此时阿南惟几完全中了薛岳的策略,日军强袭长沙并于于市区与国军爆发激烈的巷战,阿南惟几眼见先锋部队已经进入长沙城内,认为凭自己的主力军,拿下长沙已是十拿九稳,所以就抢先回报日军总部,宣布第11军已经攻克长沙,这个消息对于两次长沙之役均失败的日本而言,当然是立刻发布新闻,并举国庆祝攻下长沙,洗前大耻。 日军在长沙陷在巷战与肉搏战之中,被国军切断了补给,只有靠空投补给品支持,攻势一旦陷入缠斗的阶段,就对日军相当的不利,另一方面薛岳于岳麓山中部署的炮兵阵地,更是发挥了极大的杀伤效果,所以日军的天时地利尽失,只能苦苦支撑,最后阿南下令日空军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在加上第9混成旅团的舍命奔袭,才能使第6师团退出长沙。 而后败退的日军在遭到中国军队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全靠着日本空军不断的紧急支援,足足走了八天才得脱困,这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中,遭到最大的败仗。假如不是中国军队为了要策应缅甸作战,调走了更多的精锐部队,只要日军晚两天撤退,那么绝对会发生全师团被全歼的惨败下场。此次战役国军大获全胜,讽刺的是日本新闻发布日军已经攻陷长沙的快报,成了全球的最大笑话,薛岳将军更是因此得到日军的“长沙之虎”的封号。三次长沙大捷后,日军第11军对国军第9战区完全失去了战斗信心,两年多的时间里不敢再对长沙发动任何的攻击。当时虽然国军的实力远逊于日军,但是在薛岳的坚持之下,激发了全军的抗敌意志进而创造了三次的长沙大捷,为对日抗战胜利起到了无可估计的作用。
薛岳在抗战中军事上的成就与湖南和江西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各地除组织游击队、自卫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国军破坏道路、打击敌人外,还成立了不少临时的担架队、救护队、输送队支援国军作战。这种局面的取得是薛岳治理措施得力的结果。在担任湖南省主席期间,薛岳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针。所谓“安”,就是安民使人民安居乐业;“便”,即便民、便国、便战;“足”,即足粮、足兵、足智。并依此制订了“六民之政”,即生民、养民、教民、卫民、管民、用民。这些措施使湖南战时经济得到了相当发展,粮食连续获得丰收,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抗战后期,薛岳又于1942年6月初至7月中旬率58军、4军、79军等部增援赣东,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11月至1944年1月,率99军、10军、58军、72军等部驰援常德会战。1944年5月27日至10月2日,指挥第9战区的长衡会战。衡阳失守前,8月衡阳外围撤退时,他把部队拉到了湘东。这一行动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战局发展可看出。第一,薛岳将第9战区主力撤到湘东后,将99军、暂2军、44军、4军、37军等5个军留在了粤汉线以东,缓解了该区域兵力不足的窘境,为日后保卫粤汉线(南段)和赣南保存了重要力量。第二,江西是抗日反攻的一个重要基地,也是国共争夺的焦点。将第9战区主力西调就等于将江西拱手让人,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赣江追击战和击溃八路军南下支队的战果了。由此看来,第九战区司令部撤向湘东这一决策是有战略远见的。1945年1月至3月,薛岳率第9战区主力参加了湘粤赣会战。6月至8月,组织实施赣江追击战。8月至9月,在南昌接受日军投降,并指挥暂2军、37军等部在赣南和湘南击败了八路军南下支队,破坏了中共建立五岭根据地作为即将爆发的内战中的南翼的战略计划。
1946年6月,内战爆发。薛岳时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指挥所属部队向苏北、山东进攻,7月中旬,薛岳分三个方向向淮南、淮北和苏中进攻。7月16日,5军主力和74师、7军各一个旅(师)进攻淮南。至7月29日,共军损失数千人,被迫放弃了淮南解放区。淮南的失守后,苏中和淮北失去了侧翼,从长江北岸的南通一直到山东形成了一字长蛇阵,造成了共军分兵把口,兵力处处薄弱的局面。这次战役国军第1绥区主力使共军伤亡1.6万人(将近占了苏中共军兵力的一半),消耗了共军的兵力,并将共军华中野战军主力牵制在了苏中,有效地策应了国军在淮南和淮北的作战。在淮南和苏中酣战之时,国军于7月18日向淮北发动了第一期攻势。左路28师和57师所辖一个旅于21日到达曹八集、双沟一带;右路7军击退共军华中九纵的阻击后于23日占领灵壁;中路69师在58师一部的掩护下于25日攻占朝阳集、渔沟、双沟一线。27日,共军山东野战军反击69师,激战两昼夜,击溃其两个旅。此时,薛岳趁共军主力西移之机,命令7军东进,至7月30日,相继占领五河、泗县。共军被迫东移。8月7日,共军主力围攻泗县,由于战况不利于9日撤出战斗。
8月19日,参谋总长陈诚在徐州与薛岳召开军事会议,商定进攻淮阴的战略计划。会后,国军兵分三路:以李延年集团中路,主攻淮阴;北路冯治安集团进攻台儿庄、鲁南,以牵制共军山东野战军南下的后续部队;第一绥区李默庵集团在苏中继续钳制住粟裕。8月底,在完成了进攻两淮的准备后,薛岳指挥李延年兵团分三路进攻运河以东。北路58师在朝阳集、渔沟与山野对峙;中路69师动作积极,27日占濉宁,29日克宿迁,摆出了一副进攻沭阳的架势;南路7军于31日攻下洋河镇后即在泗河上架桥,扬言要在泗阳与共军决战;而担任主攻的74师则隐蔽在7军后面跟进。这个
本文於 2008/08/22 20:24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