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華黃埔論壇
市長:Abr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中華黃埔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蔣公 力行哲學的時代意義 副會長 羅文山
2008/07/14 10:01 瀏覽854|回應0推薦0

Ab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世人紀念  蔣公多以歌頌他老人家的豐功偉績,甚少提及或襌述其在哲學上的修為,及對國家民族的深遠影響。殊不知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之所永遠受人遵崇與懷念,是因為他們立下了永垂不朽的哲理名言,以為後世文明進化的指導與遵循。

中國近代歷史中「革命」成了政權遞換的時髦名詞,打擊政敵推翻前朝,不以革命無以號召。但是大家都不研究「革命」的真諦,殊不知革命是以深厚哲理為基礎的。

 

    蔣公以「力行哲學」革命成功

民族傳統文化對革命家的思想,具有重大價值的影響。  蔣公在「革命哲學的重要」遺訓中,明白指出革命哲學的淵源就是..一、立國的精神所在就是國魂,國魂亦就是民族精神;二、要恢復民族精神,就是要恢復中國的民族道德,尤其是要實行  國父知難行易的革命哲學;三、「知行合一」與「知難行易」就作用方面說,就是注重在行的哲學;四、「知行合一」與「知難行易」都淵源於「大學之道」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五、「三民主義」就是明德「親民」的道理,信仰三民主義,實行三民主義就是「止於至善」;大革命的目的就是治國平天下。

革命的「革」字在中國最早出現於易經裡的「革卦」。它所代表是一種順天應人之道,而非胡亂的造反,亦不是依個人的好惡行事。試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湯武革命即是順天應人的革命。孟子不是說過..「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因為湯武革命的對象,桀紂所為的都是殘民以暴逆天而行的政治,所以湯武出而推翻之,推翻暴政乃是順天應人的事,這才是真正的革命,在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以寡擊眾,但是從民心方面來看則是以眾擊寡,這才是真正的革命。

此事從我們的國民革命以往的成功即亦可見。從辛亥革命,從武昌起義後不到二年之內就很快的全面光復了。在武昌起義的當時,滿清仍佔有絕大部份的土地,如依客觀的形勢看,那武昌革命絕不可能成功的,可是為什麼一起義後不經過辛苦的戰爭,即全面光復了。而在北伐時,民國十五年至十七年短短二年之間就能統一全國。接著看抗日戰爭,日軍在軍隊及戰力上數十倍於國軍,入侵我國,攻勢淩利,所向披糜,結合當時的漢奸及偽滿政府,誇下三月亡華的狂言,但是因其暴行虐民殘殺無辜,不順天理,全國人民群起參加抗戰。終於獲得最後勝利。以上的例子可見我國革命軍乃是順天應民的革命,國軍被視為救國救民的正義之師,民族之救星。

所以從根本性質來看,革命就是力行。革命的行動,是依觀念指引,有目的、有歷程、有啓動,從非常破壞到非常建設的行動,因此我們要從力行哲學中去,認識三民主義的真實根本,才能真正瞭解革命哲學的內涵。

 

      「力行」啟源於陽明學

  「力行哲學」並不是高深莫測 ,其教人則是簡近人,雖愚夫愚婦,目不識丁的人,也可了解,也可奉告。而循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論,亦即心物一體論而來,陽明所講「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而「良知」表面上似不免著重在心體之一層,但良知加上個「致」字,便不是唯心,因致「良知」與「知行合一」之結合處,全著重在「行」字,所謂萬物在吾心,乃指此心去考察萬物,去明察萬物之情理,使此心與萬一體,事事可察,物物可明。所以良知不是追逐萬物,而是統攝萬物,換言之良知是天地萬之中心與主宰,而與萬物為一體;如萬物雖形狀各複雜多端,但神精上仍一體完整。故曰..「人者,天地萬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言心則天地皆舉之矣。」古先賢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做到無我地步,亦正是心物一體之最高境界處,但良知的四性,人人皆可有之。

第一是良知之固有性..知是心之本體,心自會知,見父母自然知孝,見兄弟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

第二是良知之普遍性..人類與動物都有良知,就植物亦有良知,因為良知乃是天理之所在,此一天理不僅在人心之內。

第三是良知之永續性..良知在人隨你如何不能泯滅,雖盜賊亦知不當為盜,喚他作盜他還忸怩。

第四是良知的明辨性..良知是個人的準則,你意念著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

致良知則是知止而後能定,定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循此以行,則良知可致,人亦必能樂其所樂,所謂君子無入而不自得。

 

    「知行合一」的革命教育

蔣公來台後,認為大陸失敗原因之一,在於革命幹部忽略了力行哲學的精神,遂於草山舉辦實踐講習班,要求大家研習陽明哲學,當時家父羅友倫將軍曾在研討會中,質疑陽明哲學與孫文哲學有所扺触,  蔣公特藉此教育大家解說道..                   國父的「知難行易」學說,「能知必能行」中所含有的「知行合一」與陽明「致良知」是一致者,不惟不相反,亦是相輔相成,亦惟有「知難行易」之良知,才能實行「知難行易」。曾曰..「千語萬言,落葉歸根,總是一個『行』字,大家認清了這些哲理,就不必在日光之下,添燃一燈再去另外求的『知』」。然而吾人如果進一步研究,  國父主張學知識要科學分工而且要分知分行。但分工必須合作;另一方面,  國父的「能知必能行」,亦是含有知行合一意義,曾說..「中國之變法,必先求知而後行,而心永不能得,則行亦無期也」。此與陽明所謂..「今人欲將知行分作兩件去作,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故逐終身不知,亦遂終身不行。」歸結論之,依學問之知識爾。國父與陽明均主張知行分工,亦即是社會知行合一論。依心性之良知而,個人之知行必須合一,然後言必信,行必果,  國父與陽明之看法仍為一致。

蔣公將  國父學說與王學統一貫通起來,作為吾黨同志革命教育之基礎,用維

我國心學道統于不堕,從而更光大映輝之,斯不獨我華夏邦家之幸,亦為我國思想史上之一大建樹。

 

      力行哲學的時代意義

  前敍力行哲學以致良知為重要功夫,是由大學明明德之止到定、靜、安、慮、得發揮而來,致良知的五個步驟却具有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精神列入..

  第一步是找本尋頭,一日陽明在塘邊坐,指在傍之井曰..「 與其數頃無源之塘水,不若數尺有源之井水,生意無窮。」所有事物研究均應從找本尋源開始。

  第二步是主一天性,陸澄問..「讀書一心在讀書上,接客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陽明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故惟有事此一天理,乃能在存天理以致良知。

  第三是事上磨鍊..陸澄接家書,知兒病危,心甚憂慮。陽明却勸之曰..「此時正宜用功,若放過此時,閑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時磨鍊。」因此講致良知,跟著找本尋源,主一天性之後,便講事上磨鍊來。

  第四步是集義自修,陽明曰..「告子硬要把捉此心使他不動,孟子是集義到自然不動。」集義是無論何時何地,為其所當為,行其所當行,對於外界榮辱毁譽,不稍理會,欲致良知,集義自修為不可少者。

  第五是純一精潔..陽明曰..「聖人之所以為聖,其心純乎充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純金之所為精,但以成色而無銅鉛之雜也。意以人之才力,容或有大小之不同,人不可不純乎天理,將其良知做到純一不雜而其到足色處,可以無愧也。」故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學者學聖人,不過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

  當此混世濁流,人欲橫行,天理不在的時代,窮其亂源,乃在人們喪失良知,更無人去致良知。執政者不但不求集義自修更以欺世騙人,貪贓枉法,逆天行事以逞其私欲,政治人物一切以選票、鈔票為目標,對事物之研究及處理不找本尋頭亦未事上磨鍊,而一般民眾為了意識型態及個人好惡,泯滅天性,是非不分,真是一個有歷史以來最黑暗的時代,所幸仍有一些  蔣公的忠實信徒,海內外的黃埔同學,正企圖以力行哲學的精神,喚起全民力挽狂瀾,以完成他老人家遺志及時代的使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321&aid=294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