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華黃埔論壇
市長:Abr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中華黃埔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共禍國暨國府遷至台灣的戰略 岳天
2008/07/10 14:15 瀏覽931|回應0推薦0

Ab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蔣中正先生挽狂瀾即倒扶大廈將傾       

             

今年1031日欣逄先總統  蔣公中正先生120歲誕辰,而歲月荏苒, 蔣公亦已逝世31年;雖然「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而緬懷這一位繼承國父  中山先生遺志,領導國民革命,堅苦卓絕奮鬥50餘年為國家民族付出無比的奉獻和事功的偉人,實在令人肅然起敬!然而近10多年來,卻遭一撮心懷異志,忘圖去中國而獨立的狂徒罔顧史實橫加誣衊;將對日抗戰勝利光復台灣和政府遷台說是外來政權佔領台灣;不顧建設台灣福國利民的政績而說是專制統治;更將228事件歸責於  蔣公,運用民粹鼓動狹隘的族群仇恨,唆使暴民毀壞各公共場所的 蔣公銅像形同鞭尸的污辱!近日更將數十年來世界熟知的「中正國際機場」的「中正」二字(英文CKS)改掉!這些基於意識型態而數典忘祖的欺世愚行,不僅身歷國情演變的袍澤為之憤慨,更貽笑國際!我們回顧民國38年戡亂失利,大陸淪陷!在危機萬狀、風雨飄搖中,政府安然遷至光復不久的台灣蕞爾島區,重建國威,延續國祚,迄今57年,雖仍受中共覬覦解放的威脅,而屹立不搖.且創經濟發展奇蹟,民生樂利;堪稱太平盛世!吾人聯想,如果民國38年國府未遷至台灣,那我們的國祚能否延續?台灣的主權歸屬?人民的生活福祉增進?答案則勢必都是否定的!更何來今日民主自由的環境提供這一撮狂徒的政治舞台。我們心平氣和客觀而邏輯的評論,國府的順利成功遷台,實在是蔣中正先生挽狂瀾即倒扶大廈將傾的曠世偉略!古籍《經解》有言「事有實據,而理無定形。」本文謹以史實和戰略學術觀點,析論中共叛亂禍國和國府遷台的戰略運策,冀以有助對史實的共識而駁斥「素()隱行怪」的謬論!

      中共武裝叛亂

     眾所週知中國共產黨是於民國10年由俄共主導的共產國際所策劃與支持以「共產國際中國支部」的名分建立而為俄共赤化中國以防阻日本的馬前卒。成立後即藉外敵(日、俄)侵略和軍閥內亂的國難混亂中發展壯大;民國20年日本發動918事變,中共即喊出「抗日保衛蘇維埃祖國」的口號!迨民國24年冬竄至陜北,遵照共產國際代表大會決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繼續發展的策略。民國25年冬策動「西安事

                        1

變」,國府停止剿共;民國26年日軍發動蘆溝橋事變,國府領導全面抗戰,中共乃遂其所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謀略,所屬兵力編為國軍第8路軍(後擴編為第18集團軍)及新4(有別於民國17年朱()(澤東)在江西井崗山所組成的紅4)參加抗戰。但中共實質是採「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的謀略,迄民國348月日本投降,8年的抗戰,中共由2萬餘眾擴展到90萬大軍,並控據冀、晉、魯、及蘇北、皖北地區。

    民國3486日,美軍對日本本土的廣島投下第1顆厡子彈,(事先知會蘇聯)日本急令其駐蘇聯大使佐藤央請蘇聯調停依波茨坦宣言投降。但蘇聯88日對佐藤的答復是對日宣戰。而次日(89)美軍對日本長崎投下第2顆厡子彈的同一天,俄帝對我國8年抗日戰爭使其在二次大戰中未陷於日德東西夾擊的危境完全不顧,竟於日本投降的前夕,依雅爾達密約揮大軍進入我國東北及令外蒙軍進入內蒙。這在戰略的觀點而言,就是為中共叛國創造有利的狀況。因此,8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時,國府統帥部電令第18集團軍就厡地駐防待命,其在各戰區之部隊,應接受各該戰區司令長官之管轄,勿擅自行動。但中共不遵命令,毛澤東、朱德逕以延安總部命令各地共軍全面開始叛國行動。其命令大要如下。

一、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 : 1.呂正操部由山西、綏 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  2.張學詩部由河北、熱河現地,向遼寧、吉林進發。 3.萬毅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  4.李運昌部由河北、熱河現地,向遼寧、吉林進發。  5.韓共軍隨同進軍東北。

二、為配合外蒙軍進入內蒙熱、察、綏作戰;  1.賀龍部由綏遠現地,向北行動。  2.聶榮臻部由察哈爾、熱河現地,向北行動。

三、山西全省之共軍由賀龍統一指揮,進據同蒲路沿線及汾河流域。

四、為佔據及破壞全國要道,所有沿北寧、平綏、平漢、同

  蒲、滄石、正太、津浦、隴海、粵漢、京滬……等鐵路及其他一切交通要道兩側之軍隊,統應積極進攻。

五、各地軍隊均得向敵偽提出通諜,限時繳械,如有破壞或

                         2 

    反抗,即以漢奸論罪。

    除此之外,朱德又自稱「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致電日軍岡村寧次大將飭其命令所屬日軍向共軍投降,並指定受降地點及代表。惟日軍並未理會其電令。於是日本投降之日,即是中共大舉鈑亂之始;除俄軍於東北收繳大量日本關

東軍裝備交與共軍外,中共軍則到處強取日軍武器並截擊國軍,破壞交通,阻撓政府行政和軍事接收行動,使華北與華東地區陷於混亂。八年抗戰勝利的成果和國基,於焉開始動搖矣!

 

        國府戡亂失敗

    上述對日抗戰勝利,中共不遵政府法令,在俄軍援助下迅速從日軍手中接收大量武器而佔據了東北,並裹脅厡抗日地方團隊,兵眾與戰力大增,於是公然以武力抗拒政府行政與軍事接收。政府對此叛國行徑無可容忍,不得不採取戡亂行動!歷經4年的戰亂歲月,遭致幾乎覆亡的慘痛失敗!迄今仍有論者以蔣中正總統政策不當相評責。但以現代國家戰略學術的研究邏輯理則客觀評析,可說:「國府對中共戡亂,戰雖敗,不戰早亡!

茲以現代國家戰略範疇評析其因素如下。

(1)政治方面

   內政:政府忙於接收敵偽地區,恢復及重建地方政權,接收人員普遍態度傲慢,基層則貪黷自利,高層則各自為政;中共軍佔領區形成獨立抗命,政府委曲求全召毛澤東至重慶協商,毛挾美自重由美駐華大使陪同專機至渝,虛應委蛇,返回延安,即大舉叛亂;全國政局陷動盪不安!

   外政:甫獲勝利的二次大戰盟友、美、蘇兩國帝國主義的心態復盟,蘇聯依據「雅爾達密約」一面脅迫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一面積極援助中共遂行其赤化全中國的野心。美國亦不願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而且受中共第五縱隊的滲透蠱惑誤導,認為中共係土地改革者,要求國府與中共組聯合政府;並以斷絻美援強勢介入進行干預內政而實質有利中共發展的停戰談判調處!

                        3

(2)經濟方面:國家經過八年對日抗戰的嚴重損耗和破壞,經濟枯竭;百廢待興的同時,230餘萬日僑與戰俘的生活、遣運,尤其包括淪陷區偽軍和敵後抗日游擊團隊在內的龐大軍費,使政府財政負擔困宭萬分。而美國厡承諾之6億美元貸款,因國府未接納其組聯合政府的建議而違諾,進而軍援亦中斷。同時更遭中共的破壞交通和煽動工人罷工,影響生產和物流,更是雪上加霜!衍成物價騰昇,通貨膨脹,財經全面崩潰!

(3)心理方面:民國成立後,軍閥割據混戰,國民革命軍東征、北伐、中厡大戰、剿共、以迄對日年抗戰,國無寧日,艱苦抗戰勝利,民心普遍求安,在中共滲透宣傳煽動下,學生與群眾罷課罷工遊行反戰;廣大農民嚮往中共土改分田窮人翻身的夢寐;政府急於裁軍復員,而北伐成功民國18年初編遣會議的結局重現,被編遣的偽軍轉投中共。派赴光復地區接防的部隊,軍紀敗壞,民眾厭惡;久戰南方的部隊,調赴北方參戰,禦寒裝備不足,不能適應寒冷氣候,作戰效率降低;而魯南、東北初戰連續失利,士氣大挫!在這樣民心士氣不振的情勢下,國會中北方的民代,為保鄉而主戰,南方的政閥和親共者主和,意見分歧!

(4)軍事方面:抗戰勝利,國軍的數量和編裝較共軍圽佔絕對優勢,但中共的叛亂行動卻佔主動先制之利,首先佔據東北而控扼津浦鐵路北段和北寧鐵路進出關外的孔道。國軍由華南、西南地區調赴東北之部隊,經由長途海運及部分空運,時空之利儘失。(本文作者岳 天民國35年冬奉命由河南商邱率裝砲第7連赴膠東綏區編入第4快速縱隊序列,即是經由隴海路鐵運至徐州,轉津浦路至南京,再轉京滬路至上海,換乘自由輪海黃號海運至青島登岸。)其後雖北寧路為國軍所控領,平津與瀋陽間關內外可互通,但津浦路北段仍受中共軍襲擾破壞,尤其當吳化文師叛變投共濟南失陷後,國軍投入東北地區的大軍,陸上補給線被截斷,全賴海運,後期錦瀋會戰,則僅維持少量的空運,以致東北國軍被圍殲的慘敗!而國軍全面失敗的因素,除上述地略所形成的不利戰略態勢影響外,尚有以下

                        4

兩項主要因素。

 其一:軍事體系內上自國防部,下至部隊基層被共諜全面滲透,提供不實的敵情,誘導指參錯誤的判斷,而所擬作戰計劃共軍先知,於有利地形部署袋形陣地 (詡稱「口袋戰術」),等待國軍入甕,遂行其「圍點打援」或「阻援打點」的戰術。因此,國軍戡亂作戰的戰術作為,可說是打的三圍之戰:即被包圍,派部隊解圍,解圍受阻,被圍部隊突圍,結果只是少數出圍,大部被殲。各綏靖戰區就這樣逐次被擊滅!

其二:負責方面的大軍頭軍閥心態復盟,不僅缺乏戰略作為,消極被動,而且保存嫡系實力,坐視中央部隊戰損。尤其緊要關頭,東北剿總抗拒中央命令,華北剿總自決局部和平,華中剿總按兵不動,致東北錦瀋、華北平津、華東徐蚌三地會戰(中共稱為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國軍慘敗,精銳盡失。截至民國381月初,短短3年的時間,國軍除在山西太厡和山東青島尚保有兩處據點外,北起歸綏、沿河套、隴東、秦嶺以東亙大別山、迄長江口以北的半壁河山,悉為中共所攻佔!

 

       國府東遷台灣的戰略與過程

    上述民國38年初,徐蚌會戰結束,全面情勢丕變;包括李宗仁副總統在內的朝野人士歸責於蔣中正總統的領導與決策不當,而且仍執意與中共和談止戰,同時認為蔣中正總統是與中共和談的障礙而逼迫其下野!121日蒄中正總統下野;123日北平傅作義的局部和平生效,共軍進入北平,平津地區的國軍瓦解!此時,政府所尚保有的廣大地區內的國軍部隊,除陜南胡宗南部 20萬,羅廣文部5萬,青海馬家軍5萬及川東宋希濂部15萬,尚屬完整外,其餘的部隊,用野略的術語言,則均已殘破。此外,各地區舊軍闊的部隊,也是虛有聲勢,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

 

國府的戰略  

  民國37年底,徐蚱與平津地區戰況危殆,國府所面臨的情勢:除軍事失控外,在政治方面:黨政失協,政、軍要員

                       5

與社會群眾普遍反戰求和,外交陷困!舊軍閥再現。經濟方面:財經困窘,通貨澎脹,金融紊亂;且外援中斷。心理方面:民心士氣崩解。

   蔣中正總統鑑於情勢劇變,召集黨政高層舉行秘密會議,研討如情勢繼續惡化,政府遷往何處較為安全?當時多數主張循抗戰模式遷往重慶,確保西南基地,以圖再起。惟有地理學家張其昀先生依地略形勢分析,建議東遷臺灣,藉臺灣海峽天塹,阻止中共進犯,得以從容整建,待機再舉。蔣總統乃力排眾議,採納張其昀先生意見,但亦不忽視西南基地。遂確定國家戰略決策。

 戰略方針 : 政軍中心東遷臺灣,力保西南基地;重建革命武力;創機再北伐,再統一。

 戰略指導:此一決策,並未對外宣佈,只是採取下列指導   

      措施。

 人事:於民國3811日,派陳誠先生接任臺灣省主席及調整臺灣省政府人事。

  文物:16日起由招商局海滬輪運輸中央研究院、故  宮博物院、及    政府機關文物東遷,第一船次即達5,600.

    經濟:110日派蔣經國先生赴上海與中央銀行總裁 俞鴻鈞先生研議將上海央行黃金空運臺灣以策安全,漢口央行黃金運廣州維持政府政務所需。其間有兩個插曲,第一是漢口央行以火車輸運黃金一事為華中剿總白崇禧將軍獲知,下令於賀勝橋站攔截下來。第二是李宗仁於121日就任代總統職位,令央行運臺之黃金運回來,央行未予執行,致使臺灣得以穩定金融 ,奠定發展基礎。

     軍事:蔣總統決意利用長江天險與共軍決戰。如中共表示誠意停戰,則與中共進行和談。

     謀略::在共諜充斥下,戰略作為必須作謀略運策。

 

中共的戰略

    國府蔣中正總統下野,中共軍進了北平(中共改稱北京)城,中共中央趾高氣揚,同意國府李代總統派和談代表赴北

                       6

京和談;但所提條件是「投降」。國府擬分江(長江)而治的希望落了空;和談代表也就有如「風蕭蕭兮江(長江)水寒,代表進京不復還」矣!依據中共的史料,當時中共中央的戰略決策如下。

戰略目標: 消滅國軍,解放全國,建立政權。

戰略指導:

  政治:蠱惑號召議和,分區策反招降,瓦解國府政權,爭取蘇、美支持,建立中共政權。

       經濟:破壞國府控制區之交通、生產設施,擾亂社會金融,  自建佔領區之財經體系。

  心理:製造國府區社會反戰動亂,瓦解民心士氣。安定佔領區秩序。

  軍事:廣正面渡長江,大迂迴,大包圍,擊滅大西南地區國

    民黨軍。

        一野(彭德懷):一部對胡宗南軍行有限目標攻擊,牽制、拘束,主力進軍大西北。

         三野 (栗裕):於長江下游渡江,攻佔上海、杭州、福州、漳州、泉州、廈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321&aid=293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