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華黃埔論壇
市長:Abr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中華黃埔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蔣公與台灣 彭蔭剛
2008/07/08 09:04 瀏覽826|回應0推薦0

Ab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民族救星蔣公的一生,與近代中國的命運密不可分,與廿世紀人類反侵略的奮鬥密不可分,功業彪炳,昭垂萬世。特別對於臺灣的光復及建設,更是勳猷卓著,書不盡言。值茲蔣公一百廿歲誕辰紀念,蔭剛謹以見聞,用誌領袖德澤。

 

開羅會議 臺澎國土重光

  民國卅二年十一月,中、美、英三國領袖在埃及開羅會晤。會中英國不欲東北、臺、澎歸還中國,主張由日本放棄,再做其他打算。因為蔣公堅持立場,才得維持決議。

美國總統羅斯福說:「我在開羅首次獲有機會,會晤蔣委員長,與此偉大堅毅不屈之領袖共聚一堂。  蔣委員長為具有偉大眼光及剛毅精神之人,且對今日及未來之各項問題,均有犀利瞭解。」至於倨傲的英國首相邱吉爾亦終於欽佩:「中國人民在蔣委員長領導之下,獨立與可怖的日本侵略者作戰達四年之久,致使侵略者徬徨於戰場之上。我們今日對中國人民的實力,已可加以估計。」

蔣公領導抗戰贏得輝煌勝利,使我國成為世界強國,臺灣才得重回懷抱。如無蔣公堅持,則今天臺灣命運與地位如何?殊未可知。

 

力挽狂瀾 臺灣成為復興基地

  近代中國本為苦難國家,這是國父與蔣公矢志革命的原因之一。抗戰前,文明僅及於城市與沿海,農村的落後與千年前無異。日本的侵略,更使得民生凋弊,民窮財盡,政府剿共失利,中共日甚一日,遂成逆轉之勢。

  民國卅八年元月蔣公引退之前,任命陳辭公為臺灣省主席,決計以臺灣為復興基地。同年八月美國國務院發表白皮書,將大陸失敗責任完全推給我國政府的無能。十月中共在北京建政,盟邦紛紛背我而去,狂瀾將於既倒。

  臺灣的生產破壞,物資奇缺,流言遍布,部隊與難民仍在蜂湧而入,時代及人倫的悲劇,不斷在每個人身旁上演。美國政府認為大陸既失,臺灣亦無法固守,援華只會越陷越深,臺北美國領事館以即將空襲,密勸僑民撤離。前外交部長朱撫松夫人徐鍾珮回憶:「外國報章雜誌,提起中華民國政府,就加上一個『dying』(垂死的)形容詞。 孤立得呼救無門,近乎絕望。 似乎全世界在等待著醫生簽發我們的死亡證明書。」

  「風雨飄搖」是時代的真實寫照。此刻蔣公毅然宣示:「今天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如果本黨澈底失敗,臺灣淪陷,那我就犧牲在臺灣!臺灣是我手上拿回的,我用我的生命去保障,這樣一方面保全我人格的完整,同時也就不辜負總理『我死國生』的遺訓。  另一條路是確保臺灣,反攻大陸,這就有待我們全黨同志本風雨同舟之誼,精誠團結,堅強奮鬥。」回顧危急存亡之秋,如果不是蔣公以人格、生命、智慧及決心力挽狂瀾,臺灣絕無倖免於赤化的可能。

 

忍辱負重 開辦訓練培育人才

  自大陸撤退的部隊軍心渙散,如何在最短期間站穩腳根,反敗為勝,實為最大考驗。蔣公決定重整革命陣營,開辦革命實踐研究院及圓山軍官訓練團。以圓山軍官訓練團為例,倡導「恢復革命精神、喚起民族靈魂、加強戰鬥技能」為宗旨,聘請日本教官從事軍事教育,自民國卅九年起,兩年內調訓軍官近五千人,蔣公經常駐會召見學員,拔擢中興幹部。以後遷往石牌續辦實踐學社,迄於民國五十四年,又再培訓六千餘名現代軍事人材,造就無數國軍棟樑之材。

  短短十餘年間,國軍生聚教訓,奮發雪恥,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終於成為鋼鐵勁旅。尤其八二三砲戰期間,敵人終不得越雷池一步,我國名符其實為自由燈塔,舉世刮目相看。如果不是受到國際環境的侷限,五十年代反攻大陸,絕對有著光明的前途與希望。

  

黃金運臺  穩定新台幣發行

  戰後通貨膨脹,經濟崩潰,成為社會失序、戡亂失敗的重大原因,臺灣亦無可避免遭到波及,投機客將資金用各種方法流入臺灣,以套取匯差。政府規定停止收受省外匯款,仍無法扼止日日攀升的物價,鈔票形同廢紙,臺灣銀行外匯存底完全枯竭,所開出信用狀,國外銀行已拒絕接受。

     蔣公密令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將上海庫存黃金撥運來臺,從民國卅七年十二月到卅八年五月,前後三次合計三一六萬市兩黃金,另含銀圓、外匯,以現在幣值估計,約在兩、三百億美元左右。由於有中央銀行庫存黃金作為發行基礎,臺灣銀行在民國卅八年六月重新發行新臺幣兩億元,金融秩序及民生物價立趨平穩,民心亦隨之安定。新臺幣竟成為我國開國以來,發行時間最長,最為穩定的貨幣。如果不是蔣公堅毅果決,則新臺幣的發行,充其量只是重蹈金元券的覆轍,後果不堪想像。

 

文物人才 奠定建設基礎

  蔣公向來重視故宮文物,由故宮理事會秘書杭立武負責遷臺工作,此外教育部長朱家驊建議精選中央圖書館善本書、傅斯年建議中研院史語所藏書,併於外交部檔案,同時遷來臺灣。

  民國卅七年十二月迄於卅八年二月底,文物圖書檔案由南京分為三批跨海,冬日浪急風高,館部同仁在甲板艙間席地而坐,踉蹌抵達基隆。故宮遷臺文物達六十二萬件,都是精品中的精品,絲毫無損,毋寧天佑中華。以後陸續遷往臺中北溝,再遷至外雙溪現址,中外遊人學者絡繹於途,成為世界上第一流博物館,中華文化得以光大日新,實有賴於蔣公睿智,乃得不墜。

蔣公亦決定將先進醫技的國防醫學院列為優先遷臺軍事院校,抵臺之初,選在臺北水源地前日本砲兵聯隊營舍落腳,沒有教室、沒有課桌椅,教學幾乎中輟,幸賴全校師生克服萬難,在大樹下坐著小板凳,手捧圖板上課。以後胼手胝足,才使國軍醫學教育絃歌不輟。

臺灣光復,日本撤走大批醫事人力,本土人才雖然優秀,畢竟數量有限。遷臺的國防醫學院引進專科醫師、住院醫師訓練及麻醉醫師訓練制度,立即為臺灣醫界注入新血。以後不斷融合,臺灣醫療技術才得傲視遠東。民國四十六年蔣公決定成立榮民總醫院,從創建院舍,充實設備,羅致人才,改善診療作業,實施科學管理,策勵研究發展,榮總規模宏展,百萬榮民得以受惠,亦無非蔣公的高瞻遠矚。

 

九年國教 啟迪民智厚植國基

    開辦九年國民教育為蔣公對臺灣同胞最大貢獻之一。民國五十六年六月蔣公召示,將繼耕者有其田推行成功之後,推行九年國教。認為必將成為社會臻於健全、國家復興的關鍵。

     在缺乏經費人力的情況下,蔣公毅然決定以一年為期,排除萬難,勉力以赴。於是地方率先捐地捐款,公教同仁埋頭苦幹,因為大家都看到了國家的希望。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全省四百廿九所國民中學開學,廿一萬兩千名學子均得免試入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臺灣推行九年國教的同時,正是大陸發起文化大革命「罷學鬧革命」之際,十年浩劫,造成一代人犧牲。臺灣卻由於蔣公實施九年國教,使得民智提升,奠定了國家建設的堅實基礎,促成七十年代以後經濟起飛及民主發展,首開近代中國富強康樂之局。

 

蔣公精神 萬古常新

  民國卅八年中央政府播遷來臺,非僅於兩百萬軍民渡海的意義而已,而是在國家繼存絕亡之時,由於蔣公的忍辱負重,領導大陸遷臺菁英,與臺灣同胞共同胼手胝足,經過數十年不分畛域,群策群力,團結一致的奮鬥,才使得中華民國得以屹立不搖。臺灣得由二次大戰的廢墟,建設成為美麗寶島,創造了舉世欽羨的臺灣奇蹟。

  兩岸開放以來,臺灣同胞奮鬥的精神,深刻地影響了大陸同胞的價值,這是蔣公留給我們最為寶貴豐富的資產。近年大陸各階層對蔣公事功,已在重新評價。歷史必將證明,只要中華民族的正氣存在一天,蔣公精神必將昭蘇國魂,砥柱中興。

  回顧歷史,我們不能忘記;展望未來,吾人必須飲水思源!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60321&aid=293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