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看日本侵華戰爭
今年民國九十四年西元二○○五年,距離民國三十四年西元一九四五年,正好是六十年,依我們中國人的紀年是一個甲子,也是一個世代,一個世代過去了,當前在台灣有人主張戰爭的創傷應該癒合了,中日兩國也應該恩怨了了。所以不再有人紀念七七事變了,九三也不再是國定的勝利紀念日了,真是讓所有的黃埔老兵痛心疾首的事,因此黃埔四海同心會特地要紀念抗日戰爭的勝利,發行特刊用以提醒台灣人民對抗日戰爭的歷史不能遺忘,對日抗戰的勝利更不能淡忘。我們要回顧過去的歷史,也必須展望將來,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尋找出方向與道路。
以往國民黨政府習慣上將對日抗戰稱八年抗戰,係指起自民國二十六年的七七蘆溝橋事變,以迄民國三十四年九九南京受降這一段期間。當然無可否認的這一段時間,是中華民國在國民政府領導,對日本軍閥進行全面抗戰的時期。不過就整個中華民族而言並不正確,因為對東三省的中國人而言,日本人的侵略起自民國二十年的九一八事變,所以就東北人來說抗戰是十四年。而對台灣人民而言,所謂的八年抗戰更是不正確的,這可能是「八年抗戰」在台灣無法引起共鳴的原因吧,五十多年來國民黨居然未能察覺,也難怪要被稱為「外來政權」了,事實上台灣遭受日本侵略起自一八七四年的牡丹社事件,從一八七四年到一九四五年台灣同胞進行了七十一年的抗日戰爭,豈是八年抗戰所能涵蓋的。因此在紀念對日抗戰勝利六十年的時候,我們應該就台灣主體意識回顧過去日本對台灣的侵略與台灣人民的抗日歷史。
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一八六八年)以後國力漸強,開始向外發展,有了向南侵琉球及台灣的野心,當時琉球還是中國的屬國,而台灣雖然早在一六八三年就納入了大清帝國版圖,但清廷在一百九十年間並未對台灣刻意經營,其至未在台灣駐軍,台灣只是設「府」屬褔建省。一八七一年、一八七二年先後有兩批琉球漁民因颱風漂流到台灣屏東登陸,却遭當地牡丹社的原住民殺害,清廷未作適當處理。日本以琉球宗主國自居,向清廷交涉亦不得要領。日本政府乃於一八七四年二月十九日任命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台灣番地事務部都督」,率兵三千六百攻台,三月二十二日在恆春登陸,與牡丹社原住民戰於石門,牡丹社頭目阿祿父子等十六人戰死,原住民退入山區。西鄉從道則在車城附近,築寨建屋欲謀久佔,清廷派褔建船政大臣沈葆禎率兵六千來台,與日軍對峙。西鄉從道不政妄動,乃回報日本改循外交途徑解決,遣使至北京與總理衙門多次交涉,終獲致三項協議,承認日本此次事件為「義舉」;撫卹琉球受難漁民家屬十萬兩,賠償日本軍費四十萬兩,日軍於十一月撤離。經此一役日本取得琉球之宗主權,不久之後即據琉球,改為沖繩縣。清廷對台灣的政策由消極改為積極,開始銳意經營台灣。因此牡丹社之役可說是日本侵華戰爭之濫觴。
日本在向南取得琉球之後,轉而向朝鮮及中國東北發展。當時朝鮮為大清帝國藩屬,清廷在朝鮮派駐軍隊。一八八二年朝鮮大院君兵變,日本派兵保護使館,事後拒不撤兵,並迫使朝鮮訂約,否定中國之宗主權。一八七六年日本與朝鮮訂約,從此中日在朝鮮均有軍隊。一八八四年乘中法戰爭之際,日使煽動朝鮮親日派發政變,政變旋為袁世凱平定。一八八五年中日訂立天津條約,約定兩國均自朝鮮撤軍,將來如須兵,應互為知照。一八九四年朝鮮東學黨作亂,清廷派兵平亂,並知照日本,日本亦以護僑為名出兵。日本為了阻止清廷派兵增援、在豐島擊沉清廷之運兵船、其後在日軍在牙山及平壤對清軍展開攻擊,中日甲午戰爭開打,黃海一戰清廷甫建立不久的北洋艦隊幾全軍覆没,陸軍方面亦節節敗退,旅順、大連整個遼東半島失陷。一八九五年清廷與日本議和訂定喪權辱國且與台灣關係重大的「馬關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與日本,賠款二萬萬兩,開放蘇州、杭州、沙市、重慶為通商口岸。其後俄國聯合法、德兩國出面干涉、清廷加付贖金三千萬兩,收回遼東半島。在台灣則開始了長逹五十年的抗日戰爭。
事實上日本在甲午戰爭獲得勝利,即有意再將其兵力轉向台灣、澎湖。簽訂馬關條約之前日本已開始佈署向台灣、澎湖用兵了。一八九五年二月將其海軍中將樺山資紀普升為海軍上將,派任為台灣總督。三月二十三日日軍登陸澎湖。四月十七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當時清廷在台駐軍有三萬三千餘人,包括對法作戰而聞名由劉永褔所率的黑旗軍,在割讓消息傳到台灣後,台灣的官員士紳軍民同胞根本不予認同接受,實際上則是丘逢甲領導下統統成了「台獨份子」,在五月二十五日成立了「台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以藍底黃虎旗為國旗。展開抗日戰爭。日本乃自遼東半島調動近衛師團長能久親王北白川宮,率領兩個師團共七萬七千餘人,大小戰艦二百三十三艘,戰馬九千四百餘匹,於五月二十一日自旅順、大連出發攻台,大軍於五月二十九日從澳底、鹽寮, 一帶登陸向基隆進攻,六月四日唐景崧棄職潛逃回大陸,台灣陷入無政府狀態,各地義軍自行抵抗日軍,六月六日日軍攻陷基隆,六月七日台北商人辜顯榮等人打開城門迎接日軍進城,是當年日軍唯一未遇抵抗的城市。隨後樺山資紀也自日本抵逹台灣,六月十七日在台北就任台灣總督宣佈統治台灣。實際上日軍尚未取得台灣的控制權,因為「台灣民主國」的總統雖然落跑,但是所留下來的新楚軍、黑旗軍及各地民眾組織的義軍却繼續在抵抗日軍,六月下旬日軍開始由台北向南進攻,沿鐵路南下在新竹、彰化都曾遭到較大規模的抵抗,九月日軍抵逹曾文溪北岸,遭到黑旗軍的頑強抵抗,能久親王戰死,不過當時日軍封鎖了能久親王死亡的消息,因此直到今天在台灣仍然流傳著不同的死亡原因與時。十月十一日日本派遣駐澎湖的乃木希典率一混合旅團兵力,自枋寮登陸後向北進攻,對劉永褔在台南的黑旗軍形成兩面夾攻。十月二十八日劉永褔棄守內渡,日軍佔領台南城,台結束了「台灣民主國」五個月的短暫國祚, 一八九五年十一月台灣總督府宣稱平定全島,台灣淪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
台灣民主國的抗日戰爭雖然結束,但是各地仍不斷的有武力抗日事件,在北、中、南分別由簡大獅、柯鐵虎、林少貓領導,參加民眾多者數千人,少者數百人,大多採取游擊戰方式,使得日軍猝不及防,而遭受到嚴重的打擊。日本總督樺山資紀對民間的抗日行動,採取殘酷的報復性鎮壓,並濫殺無辜,以致更多的台灣民眾入抗日的行列。一八九八年兒玉源太郎接任總督後,改採鎮撫兼施的策,一方面擴充警力,並加強基層的人民管理組織,並由保甲住民中十七歲到四十歲的青壯年男子組成壯丁團,在日本警察的指揮監督下鎮壓抗日份子。一方面制定招降辦法,誘降安撫抗日份子。到一九○二年各地的抗日勢力悉數瓦解,民間私有武器全被没收。自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二年七年間因參加抗日而戰死或被捕遭殺害的台灣人多逹一萬餘人。
自一九○二年以後台灣就没出現過大規模的抗日事件,只有零星的革命性的起義抗日行動,由於日本人對台灣的社會控制己十分嚴密,所以各事件大在密謀起階段就被日本警察偵知了,其主事者大多在起事前即被逮捕,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一九一三年的苗栗事件及一九一五年的台南的西來庵事件,苗栗事件判死刑的有羅褔星等二十人,西來庵事件被處死的余清芳等一百餘人。
一九三○年十月,台中霧社地區的原住民因為不滿日本人的橫暴壓迫,在酋長莫那魯道率領下,突擊參加運動會的日本人,殺害一三四人,奪取武器彈葯後,進入山區進行抗日活動。事發後總督府調集軍警兩千餘人入山圍攻,其至出動飛機施放毒氣,霧社原住民經五十餘日的抗戰後,終因兵力及武器裝備的相差懸殊而告失敗。原住民在事件前有一千四百人,經過抗日行動後,僅存五百餘人。在事件後日本人開始實施山地管制,對原住民的控管更加嚴勵。
在霧社事件之後,台灣的武裝抗日運動可以說完全停止消失,抗日份子不是回大陸謀求發展,就是改走社會運動或文化革命路線,台中的林獻堂及宜蘭的蔣渭水是代表性人物。而回大陸從軍繼續從事抗日運動的典型則是黃埔二期畢業的李友邦將軍。李友邦是台灣台北人,一九二五年九月黃埔期畢業後,曾參加東征、北伐戰役。
一九三八年在浙江金華吸收台灣青年成立「台灣義勇隊」與「台灣才年團」,從事抗日行動,一九四三年開羅會議決議戰後台灣歸還中國後,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將「台灣義勇隊」及「台灣少年團」合併擴編為「台灣義勇總隊」,任命李友邦為中將總隊長,總隊兵員超過千人,全是台灣的青年。抗戰勝利後李友邦中將於十二月八日率領義勇總隊部份人員返台,因接收問題與當局意見不合,以致一九四六年二月政府發布命令解散「台灣義勇總隊」。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友邦死於白色恐怖。
在中日全面戰爭期間,其實台灣人民的命運是遠較中國人民更悲慘的,因為自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為因應戰爭的需要,大肆搜括台灣的物資,全面實施糧食配給制度,因為無法作全面的平均分配,推動「皇民化運動」將人民作階級區分,除了日本人,日本移民、皇民化的台灣人而外的一般的台灣人根本是都因糧食不足而處於飢餓狀態的,能吃一餐飽飯就是幸褔的事了,所以「吃飽没」成了台灣人見面主要的問候語。
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後,出現兵源不足的問題,於是在一九四二年四月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開始召募志願兵,一年內竟然順利的募六千多人,其中有一千八百人是由原住民所組成的「高砂義勇軍」。一九四二年六月中途島一役日本大敗後,開始實施「海軍志願軍兵制」召募海軍志願兵,到一九四四年九月台灣人應召當兵的人數逹到一萬一千多人。一九四四年九月開始實施徵兵制,凡是十七歲到四十歲的青壯年一律強迫入營當兵,不適任當兵的就當「軍伕」在軍中作雜役。同齡女子也不放過被徵軍中作「看護婦」,甚至作「慰安婦」。至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台被募、徵的軍人、軍伕逹二十七萬七千二百人,除留駐台灣的九萬兩千餘人,派走中國戰區兩萬三千餘人,日本本土一萬餘人而外,其餘的統統被到南洋,依日本人的記錄在太平洋戰爭中死亡的有五萬三千三百九十三人。戰後回自中國大陸及南洋回到台灣的總計不到兩萬人,其餘的都不知去向了。
在八年抗戰中被日本空軍轟炸可說是很慘痛的經驗,造成中國大後重大的損失,是非常重大的災難。其實台灣人民自一九四三年後也受到同樣的災難的。只是投炸彈的飛機是美國飛機而已,所以台灣人民承受戰爭的災難痛苦,可說是不亞於大陸人民的。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六日及九日美國分別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造成極大的傷亡震憾全日本。八月十五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結束其所謂的「大東亞戰爭」。九月二日日本外相重光葵與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艦密蘇里號上向中、美、英、俄四國代表簽署降書。九月九日日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南京向我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簽署降書。而台灣則遲至十月二十五日始由原日本台灣督安藤利吉向我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在台北公會堂(即今之中山堂)正式呈遞降書,台灣回歸祖國。
抗日戰爭勝利了,中華民國對日本的國際戰爭結束了,而國內的「國共內戰」却開打了,政府為了抗日而納編共產黨的八路軍、新四軍為了接收的問題,不再服從中央的指揮,在各地與中央展開了零星的戰鬥。大規模的戰爭則在東北發生了,因為一九四五年二月美、英、蘇三國在的雅爾逹舉集會,秘密協議以中國的旅順、大連,與東北及中東鐵路的權益以及外蒙獨立等作為蘇聯對日宣戰的交換條件,蘇聯於是八月九日對日宣戰,並將其部隊迅速開入東北,日本投降後實際佔領了東三省及熱河、察哈爾等地,俄軍在佔領區內大肆掠奪物資,援助中共之「民主聯軍」進入長春,中央政府隨即空運當時之精銳部隊,在長春及四平街與中共部隊展開激戰,一九四六年三月中央軍勝利,由於美國出面干涉而宣告停戰,進行政治協商。中共在蘇聯助之下接日本關東軍武器,收編原滿州國軍隊,轉居優勢。
從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到一九四七年二月美國特使馬歇爾,調停國共之間的戰爭,實際上則是牽制了國民黨的軍隊,使得共產黨的部坐大。在馬歇爾調停失敗離華後,一九四七年三月國民黨軍隊對延安展開大規模的攻擊,可惜在攻下延安時,毛澤東早一步率領其部屬逃之夭夭了,延安成了空城,國民黨殲滅共產黨的計畫失敗。
一九四七年七月四日國民政府下令動員戡亂,十月十日毛澤東發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宣」。雙方全面開戰,總數二百多萬的人民解放軍,劃分為四個野戰軍分別在陝西、河北、河南,中原地區,山東、安徽、華中平原,東北地區,以人民戰爭的方式對國民黨的軍隊展開攻擊。一九四八年三月在長春及四平對中央軍展開包圍戰,殲滅了百萬人以的中央軍部隊。九月濟南失陷,十二月徐州會戰,國民黨的優勢兵力,同樣的被人海戰術所包圍,國民黨部隊被殲滅超過百萬人。一九四九年一月天津、北平相繼失守,共產黨事實上已控制了長江以北地區。四月二十日共軍渡過長江、四月二十四日攻陷南京,五月二十五日攻陷上海,國民政府轉進台灣,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隔海對峙直到今天。
從以上歷史的回顧,我們瞭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對中華民族所造成的災難與痛苦,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是空前的,估計在戰爭中死亡的官兵逹三百二十餘萬人,人民直接或間接死亡者在二千萬以上,流離失所逹一億人以上,財產的損失無法估計,若論賠償可能要日本賠上數倍的全國所有尚不止的,但是勝利以後一切都被「以德報怨」一句話帶過,是令許多人困惑不解的問題。不過在瞭解對日抗戰勝利後隨即展開的國共內戰的歷史後,就不難瞭解為什麼會對日本採取「以德報怨」的政策了。再往前推想一想在七七事變以前,在中國的領土上怎麼會有日本的軍隊,怎麼會有「滿州國」的出覝,不都是中國內戰的關係嗎?總結的說日本的侵華戰爭就是「兄弟鬩牆,惡鄰入侵」。
今天我們中國人說勝利六十年了,日本人說終戰六十年了。歲月滄桑、物換星移,日本早已從戰敗的廢墟中站立起來,也已由經濟大國邁向軍事大國了,從修改教科書掩飾侵華罪行、戰犯入祀靖國神社、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以維持和平為名派兵出國、對釣魚台、獨島、沖之鳥嶼提出領土主張,在在都顯示軍國主義在漸漸的復活。而中國仍是分裂中的國家,彼岸大陸正在和平崛起,此岸則在茫然中尋找出路。令人憂慮的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也正在島內尋找替身企圖復活,有八十多歲的老日本人主張釣魚台本來就是日本國的領土,有接受了軍國主義思想的中年人去日本參拜靖國神社。島內的問題愈來愈複雜,美國人在一九四五年調停中國內戰,六十年後二○○五年則力促海峽兩岸走上談判桌,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雖道就不能擺脫美國人的干涉,來自已決定中國的命運嗎?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趕快合起來解決中國的問題吧。我們必須體認天道會循環,人類歷史的發展也會有重覆出現的機會的,中國人必須好自為之,否則在二十一世紀有可能再爆發一次中日大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