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土上》/鄭愁予/現代詩社(1955年)圖/應鳳凰
【作家第一本書】3 鄭愁予/《 夢土上》
關於鄭愁予(一九三三~)詩風格,成名同樣早的弦,形容得最為動人而到位。他說:鄭愁予的名字是寫在雲上,他那飄逸而又矜持的韻緻,夢幻而又明麗的詩想,溫柔的旋律,纏綿的節奏,與貴族的、東方的、淡淡的哀愁的調子,這一切造成一種魅力,一種雲一般的魅力。
中文世界文藝愛好者,誰不認識鄭愁予?當代文壇致力新詩創作,像鄭愁予這般高知名度的例子,可說少之又少。此魅力從何而來?其中奧秘,按詩人楊牧的解析,是他「能以清楚的白話」,為廣大讀者「傳達一種時間的空間的悲劇情調」。最不簡單的是,一些受歡迎的名篇,像〈野店〉、〈小小的島〉、〈如霧起時〉、〈錯誤〉、〈賦別〉,及著名的〈夢土上〉,其實在一九五五年第一部詩集裡都已經寫出來了。這一年,他不過二十二歲。
此書後記,我們隱隱聽得到年輕詩人興奮的心跳:「在如此美的日月山海之間我生活著而且寫著詩,我需要的是進步……那麼,寫至此,這篇後記就算是請柬吧,敬邀朋友們在暇時不吝指教地蒞臨我的『夢土上』,越早越好。」看到這裡,讀者怎能不欣然受邀呢?以下便是音律、情境皆美,同書名的詩篇:
森林已在我腳下了,我底小屋仍在上頭,
那籬笆已見到,轉彎卻又隱去了。
該有一個人倚門等我,
等我帶來的新書,和修理好了的琴,
而我只帶來一壺酒,
因等我的人早已離去。
雲在我底路上,在我底衣上,
我在一個隱隱的思念上。
高處沒有鳥喉,沒有花靨,
我在一片冷冷的夢土上……
人們都說怕寂寞;
豈不知這兒的寂寞怕我。
此處須加一行小註。新版各選集,此詩結尾已略作修改,這裡引未改初貌,一來存真,二來前述「邀請」也出自首版。重現「初稿」豈不更能感受詩人夢土上的原初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