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詩】存在的最底層是風格
這是楊照在《三少四壯集--存在的最底層是風格》的文章片段:
畫家德枯寧晚年得了老人癡呆症,一個痴呆了的老畫家,一個狂亂了的老畫家,他什麼都不能做什麼都不會了,就只會畫畫,但是畫中卻仍舊保有著他的「風格」。老人癡呆症可以摧毀德枯寧簽名的能力,卻還是摧毀不了他的風格,難怪藝術史家
Oliver Sacks 會說 :「風格是一個人存在最底層的部份 ,即使在失心發瘋中都會存留到最後。」
一個詩人和一個好詩人,一個好詩人和一個偉大詩人之間的差異,在我看來,就在「風格」的強度與深度。詩人寫得出好詩,然而要能夠創造出好的風格,穩定而醒目,他才能升級成為一個好詩人。至於偉大的詩人,那就是讓你在他的詩裡,讀到一種堅決、強韌甚至霸道的風格自信與自主,宣告著不管海枯石爛、世界毀了、時間停滯了,他都不會放棄、炫耀他的風格。
在像德枯寧這樣強悍的風格撲面而來時,我們必然謙卑,謙卑中我們才能學到不是內容不是形式不是任何有形訊息,所帶給我們的感動與戰慄。或者用德枯寧的話形容,那種「沒有恐懼卻充滿了戰慄」的奇異感受。
對於文人或者是藝術家而言,風格,有時在個人俯拾即是的作品材料中表達,有時它是內心深處的精神衝破表面的呈現,「它表現了對生命的堅持,表現不可約束的精力,其中的強度凝結成了創作者那個不屬於世俗的存在架構」,如果套用尼采的超人學說,那麼,當創作者沉浸在他的風格之中時,他是他的世界中的超人,「沒有恐懼卻充滿了戰慄」。這種戰慄,或者說是尊嚴,一種對自我的欣賞與堅持,在讀者面前幾乎呈現著強悍的張力。那是詩人們存在的最底層,詩人們的風格。
然而,他們是如何擁有「風格 」的呢?我認為,那是因為他們在無數的衝撞當中「發現了自己」,在無數的嘗試當中「解放了自己」。哲學家齊克果特別強調,沒有悲劇體驗的人,一步也不能接近真理,換句話說,痛苦越是強烈,體驗就越深,也就越接近存在本身的「 真實」,而在他們嘗試表現這個「 真實」的努力當中,他們那帶著尊嚴也帶著獨特氣質的「風格」便如此呼之欲出。存在的最底層是風格,而風格便是真實存在的自我揭示。這種風格不祈求被理解,只需要被實踐。
千峰映月竟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