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華覺得寫散文、小說,必須有足夠的體悟,而寫詩需要的則是一種「靈視」,因此詩人可以很早慧,像法國詩人韓波在二十歲之前就寫出了傳世之作。陳克華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曾有一位早夭的詩人」,而且寫詩的自我實現是很愉快的,他鼓勵每個人都可以去嘗試寫詩;但他也認為成為詩人與否,似乎是命定的,所以練習寫詩之餘,不一定要追求成為一個詩人。
「多看身邊的人寫的詩,而不止閱讀名家詩人的作品。」陳克華提及自己進步最多的階段,寫詩最受用的方式,便是觀察同輩或稍年長的人怎麼學寫詩,然後一邊思考他們如何能將名詩人的詩學得這麼像,一邊尋找自己的風格。他認為參與詩社,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相互取暖、一同進步,也會很有幫助。至於如何才能跟大師寫得一樣好?陳克華建議大家不必煩惱,因為真正的詩人會寫出自己的風格,而且
「在詩的國界裡,自己就是國王!」
「靈感」,陳克華主張靈感是不期而遇,是不請自來的,但可以做一些準備工作等待它發生。他說中文是一種充滿音樂性的語言,在被詩神附身之前,會有一種旋律,他即興背誦起席慕蓉的名詩〈一棵開花的樹〉,果然語詞的抑揚頓挫之間,音樂性的表達就在裡頭。陳克華要大家讀詩時大聲朗誦,這麼一來繆思就會找上你,而不是你去找祂。與其憂心等待靈感,他建議不如更自在地、冷眼熱心地觀察生活周遭的一切,「把心準備好,以便讓靈感隨時降臨,太用力只會把靈感掐死!」陳克華如是說。
劉克襄則建議同學善用筆記本來記錄稍縱即逝的靈感,三十多年來不斷往野外跑的他,一直採用這樣的方式來為自己的創作鋪設軌道。
「寫詩應該開門見山,還是蜿蜒曲折的把意象隱藏起來?」劉克襄回應,詩還是要有一種隱晦之美,至於隱晦到何種程度?「作者自己的觀念」才是最高價值,端看寫作者如何選擇。陳克華則表示,淺白或是艱澀,沒有所謂好壞,只是不同的說話方式,都能寫出好詩與壞詩。
----節錄〈打開文學的窗口 把手伸進大師的祕密口袋〉
千峰映月竟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