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在寫作上的技巧,有一樣是從古詩詞脫胎青出於藍又勝於藍的,那就是駭人的意象(語)用法。
如果你讀過「楊朱喻弟」一文,你就會記得裡面的「衣素衣而出」,第一個「衣」是動詞用,代表「穿衣」的動作;第二個「衣」才是衣服的「衣」。也就是說,衣不但可以當名詞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指涉穿衣服這件事。名詞作動詞用,這只是古詩為了簡潔的一個詞法應用,不過到了現代詩,寫手不但把名詞當動詞用,也把所有的詞語或字句或描述的關聯性,都帶入了詩中。
這麼說好像有點籠統?我的意思是說,像衣服的「衣」,如果在現代詩中,不一定只是名詞的衣或動詞的穿衣,甚至根據作者的需要,可以連結所有和衣有關的想像。例如外表,裝扮,展示,包被,體面,隔閡,保暖,布料,置裝…真傷腦筋呀?到底要作什麼用?當然取決於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領悟能力。像這樣的隱喻方式,姑且稱之為聯想隱喻。
除了不同深度的聯想隱喻之外,最常見的是類比隱喻。例如形、音的類比和字義、感覺的類比。只要用的詞在組成的文義中具有足以引起聯想或某種指涉的詞語都有隱喻的功能。
什麼是形音的類比?比如把女人的乳房比成山、把洋菇說成傘,把蟬當成禪或喧鬧或寧靜。什麼是字義和感覺的類比?例如把美女稱做花,蘋果說成禁果,水代替溫柔,蛇當成慾望,橋做為聯結,傘當做防護,刀形同傷害…等等。
這真是件有趣的事!為什麼文字的底下會藏著這麼多樣多變的隱喻?而它所代表的到底是那種隱喻?例如上面說的「蟬」既可以以音喻禪,又可以同時指涉寧靜和喧鬧兩件完全相反的事?那又要如何去分辨呢?為了讓讀者更了解,試舉三個句子如下:
從密林深處飛出的蟬呀,停在佛祖微笑的大手上。→禪
大隱於市,我猶在車水馬龍中聽見千里之外的蟬聲。→寧靜
那隻蟬,用高音撕裂了我內心平滑的錦緞,刺傷了我耳內善良的蝸牛。→喧吵
請看,同樣是蟬,在不同的文字情境中卻有著不同的隱喻,這就是隱喻的迷人之處,如果只能在水面上航行,那能探究海平面底下,詩海中豐富的內在樣相和蘊藏?
隱喻的可解不可解?能解多少?當然端看創作者的匠心。像那種大家皆知的明喻,例如玫瑰代表愛情,冬陽代表溫暖,花兒代表青春美麗,秋風說愁…等等,已經成為不上鎖的通道。當然創作者可以在文字設下許許多多的障眼法,像昆蟲的保護色,又如同一道道需要鑰匙才能開啟的門。你的手上有幾把鑰匙就開得幾道門,當然也可能有那種不欲人知只為抒發的創作,只有作者自己知道文字隱喻些什麼,對讀者而言就像一具沒有號碼的保險箱,也失去討論的意義了。
行文至此,好吧!
那麼我們且來討論一下我設的這個「莫明其妙」的標題:
我太陽你的月亮,你烏雲我的秋霜?…什麼跟什麼?
太陽要表達的是什麼意義?月亮呢?那麼,烏雲跟秋霜有什麼牽連呀?
想不出來吧?哈哈哈,我是胡謅的咩,線索這麼少,沒有上下文誰知道我在說什麼?
如果你很敏銳?頂多只是可以當成,因為太陽的照射,月亮得以發光;因為烏雲籠罩,因此天寒地凍草葉結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