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佳嫻
如今我們不乏開列各類書單的專家,缺乏的卻是願意捧看經典的讀者……經典閱讀需要長期投入,包括學者、讀者和出版社……
上世紀二十年代,胡適為清華學校學生開出一份「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受到《清華周刊》記者質疑,認為範圍太窄,排除了文學與思想以外的書籍,且過分繁多、專深,令人望之卻步。該刊又另約請梁啟超也來開書目,較之胡適的一百八十三種,他很「節制」,真的是「最低限度」,只有二十五種。
所謂最低限度書目,其實就是經典,就是無論如何不可不讀、不可不具備的文化知識。九十年之後的今日,胡適與梁啟超二人的書目單子,多數人恐怕都吃不消。胡適書單中有幾部古典白話小說,曾大倡「小說界革命」的梁啟超,書目裡卻沒有任何小說,二人思想之對照與變化,也很耐人尋味。
如今我們不乏開列各類書單的專家,缺乏的卻是願意捧看經典的讀者。經典,其意義不止在於不朽、恆存,而在於其何以能夠抵抗時間灰燼掩埋。它必得耐得住重讀,耐得住探索,耐得住不斷變化的讀者本身的審視。如《紅樓夢》這樣的著作,不同年紀讀到的東西不同,獲得的啟蒙與體悟也殊異,不變的是一次次的重讀中,越發能感受其藝術之複雜與深刻,從生命出發而又返照生命。
較有自覺的讀者,則已經不再把經典當作理所當然的存在。經典之生成牽涉到文化場域乃至於政治場域的運作,可能是看似理所當然(因為其美學與思想價值),實則可以在歷史中找到結構性因素的結果。每個時空都可能擁有一份「最低限度必讀書目」。然而,在資訊過量、更新工程頻繁的當下現實,人們需要一個靈魂定錨點,一種把握核心的管道──閱讀經典即是最好的方式──其生效可能是當下的,藝術的催化力量,忽然就讓你發現正立在不捨晝夜的流水中央,未來與過去像風一樣灌滿袖子。其生效也可能是累積、緩慢的,一點一點地移易你對世界的看法,有一天你就忽然發現你已經站到流水的對岸了,或者是,天地倒轉,流水成為銀河。
大塊出版社擘畫已久的「經典3.0」系列,第一批推出九本書,《什麼是幸福:戰爭與和平》、《夢幻之美:聊齋誌異》、《明鏡與風幡:六祖壇經》、《迷人的詩謎:李商隱詩》、《豪宅孤女:簡愛》、《帝國末日的山水畫:老殘遊記》、《靈魂的史詩:失樂園》、《想像唐朝:唐人小說》、《世界征服者實錄:蒙古祕史》。編集體例上延續過去頗受好評的《網路與書》雜誌書,各年代說法、年表、延伸閱讀、相關旅行地點、插畫齊備,尤其能把這些經典著作及其作者,放進世界史的大脈絡來看待,更能讓讀者感受東西文化動態之間,有各自發展,也有牽動影響。例如《老殘遊記》,開頭列出魯迅、胡適、普實克(Jaroslav Prǔsěk,書中誤植為「普宗克」)、夏志清、李歐梵說法,指出其時代與寫作的關係與特質,替這部小說定位,讓讀者先立定腳跟,知曉文學經緯,再展開閱讀旅行。各書圖片呈現也很有水準,古代美術與當代藝術之間交錯紛呈,例如《唐人傳奇》中就以黑澤明《羅生門》一片中受唐代影響的平安朝女子的眉毛造型,讓讀者追想唐代美人風華。脫離純文字的世界,援引地理、歷史、藝術,讓經典不成為一孤懸之存在,而是一個有前世、有來生,不斷受到補充的文本。
在這樣的體例上,閱讀時能將視野放大,不局限於一書一人一地,對於體察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經典何以生成,頗有幫助。導讀者與插畫者均為一時之選,在我看來,尤其是《戰爭與和平》延請小說家王安憶、《簡愛》延請兼具學者與作家身分的柯裕棻導讀,別出心裁,意外可是精采,而《老殘遊記》延請李歐梵教授、《迷人的詩謎:李商隱詩》延請葉嘉瑩教授導讀,真為不可替代之人選。而像是《蒙古祕史》這樣的作品,素來為一般讀者陌生,也納入此一系列,導讀蕭啟慶教授兼顧趣味性與學術性,審視成吉思汗及其後人對於啟動現代世界究竟發揮何等作用,不作過度評價。
我猜想這套書在編輯時,是頗有彈性的,每本書固然有其體例,卻也接受一些變化。例如《聊齋誌異》,在導讀與正文間,就加入了十數則詼諧搞笑的漫畫,略點出該則故事大要,卻處處有顛覆小趣味,其語言對於我這樣熟悉網路kuso文化的人來說,很是親切。或《戰爭與和平》請可樂王插畫,他從「戰爭及其後」為發想,畫了「戰事閒聊錄」,一時之間,機器人與變種寵物同台,外星人與戰爭幽靈齊飛,可愛,有想法,又能為該書帶來一種突兀的創意,參差對照。
未來,這一系列叢書將如何發展?已出版的九本,以文學為主,而略及宗教與歷史。已經見識過世界征服者與豪宅孤女的讀者們,必然十分期待下一批書目與導讀者。比如,文學方面,「經典3.0」還有興趣試試看已經被導讀、縮寫、改編過千百次的《紅樓夢》嗎?或者是名聲響亮,然而台灣讀者不甚措意的魯迅《野草》?哲學領域的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或《道德經》?社會科學領域的西蒙‧波娃的《第二性》、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
隨著書目的擴大,「經典3.0」不僅僅是在呈現與詮釋經典,也可能在經典生成工程上起作用,並且,也能持續地,以專業素養與普及趣味兼具的方式,拓寬中文讀者的視野。經典閱讀需要長期投入,包括學者、讀者和出版社。「經典3.0」系列由於篇幅與圖書自我定位,並不提供經典全文,而是節錄舉隅,但它是山洞發光的入口,召喚門外漢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