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最後導讀的接力棒,終於傳到我手中了,但卻非常惶恐,因為前面三位好友,將這本書的精義導讀相當精采,害得我壓力好大^^,這本親子間以書信方式來相互對話與了解彼此心境與立場,是感性與理性兼具的著作。我是負責第28到36封信內容的導讀,一次提出,難以消化,我就分三次來導讀了,請大家包涵。
本次是觀看第28封至第30封的書信內容,以下提出個人閱讀這些書信後的感想與思考點,來與大家分享。
第二十八封信【給河馬刷牙】●MMàA:兩代之間的相互詰問!
「將來想做什麼?」經常是父母對於子女常問的問題,只是東方父母一般都會站在【指導】角色:從國中基測開始、高中學測考大學、直到上大學後選讀的科系,有太多父母的影子,於是小孩在成長過程漸漸失去自我探索,反正都被父母要求與決定,功課跟得上者,就乖乖唸書,而功課不好者,就叛逆去玩樂享受。
我們這代是灰姑娘型的,難怪A會說:他是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將來成就比不上爸爸與媽媽,因為父母親皆擁有『博士』學位。這跟我兒子曾告訴我的一樣,但我跟MM有不同的說法。我說:「找到你【熱愛】的工作,發展你【天賦擅長】就會擁有熱情,不要與別人相比,也不要跟父母親比,擁有快樂的工作才最重要!」MM說得更明確:首先,工作給你意義,其次,它給你時間;能找到【心靈安適】之所在。
您呢?如何面對小孩在青春期長大過程中,首先是不是先能承認他已是【人】了,而非僅只是小孩?其次,能與小孩溝通分享他對未來或工作的期望?
第二十九封信【第二顆眼淚】●MMàA:使kitsch成為kitsch的,是那第二顆淚【昆德拉】。
如何讓小孩去【思考】生活中所面臨的事件或現象,培養【真誠】而【不虛偽】的態度。個人認為這不容易,因為父母的身教會影響到小孩的態度!甚至於能否像MM一樣長於【反思】。
第三十封信【kitsch】●AàMM:加【糖】到極至,我們快【膩】死了!
先定義何謂kitsch:此語出自昆德拉的小說關鍵字之ㄧ,昆德拉所謂的kitsch就是缺乏反身性(reflexivity),無法創造出得以端詳自身(以及自己身處的社會、生活與情感)的歷史距離。【取自http://blog.udn.com/sapientia/643518 】這部落格有其文化與歷史背景的探討。不僅只是浮面翻譯成【媚俗】意義!
A說:藝術和kitsch之間的界線確實是模糊的。所以他列出心目中的排名前十大的清單。有時,說真的,連我自己都無法分辨哪些活動或藝術是屬於kitsch,也許樣板或專制國家的表演很容易看出,但西方社會的藝術表演,可能會讓東方民眾在不解之時,而盲目喜歡!
一位二十二歲的A能提出他自認的kitsch的類型,反觀在台灣有多少相同年齡的青年可以分辨?
能【獨立思考】並不容易呀!如何【培養】小孩獨立思考?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