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的第四天
土壤的確是萬物之母,但是貧瘠的土壤無法培養出好的作物,在都會區,寸土寸金,昂貴而又沉重。想來想去還是自己動手做吧!!!
先從腐葉土開始,通常使用寶麗龍盒或塑膠桶 ( 有蓋的 ) ,厚厚的一層枯葉 ( 約十公分 ) 再加一層土 ( 約三公分 ) ,重複幾層,最後添加一些水,如果有少許豆渣就更好,然後加蓋擱置,一至三個月後會變成腐葉土。
腐葉土較一般泥土來得鬆軟,可用於種子育苗用,或混合其他泥土,增加土壤肥份及鬆軟度。
其次,從廚餘桶收集的液肥幾個星期後會不再流出,此時表示廚餘桶的物質已發酵得差不多,應該從廚餘桶中取出。
取出後必須再處理過,有人用與製作腐葉土相同的方式,即使用大型塑膠花盆,一層廚餘渣一層土;上覆泥土以免臭氣溢出;我個人為免麻煩,通常是直接挖個夠深的洞掩埋,幾個月後自然與土同化,顏色是黑褐色,且僅餘泥土的香味而無廚餘的臭味,此謂廚餘變黑土,當然肥沃異常。

製作土壤的時候,蚯蚓往往扮演著重要角色。一隻蚯蚓每日食量是其體積的一半,百分之五十,消化後的排泄物卻是比例最均勻的天然肥料,因此使用蚯蚓協助,不僅縮短廚餘渣在土壤中化而塵土的時間,同時轉化成更有價值的肥份,如非玩票性質,建議上網搜尋,有許多專業蚯蚓飼養場,可用郵購方式購買。
日本有專門賣一般消費者飼養蚯蚓的箱子,無須泥土,只給每日廚餘中的果皮蔬菜等,非常乾淨,甚至可以養在桌子下方,三五天收集一次排泄物當作肥料覆於盆中。台灣一般人視蚯蚓為釣魚食餌,更多人害怕這種其實無害的小動物,所以從未聽說有人在家中飼養蚯蚓。不過領略過蚯蚓好處的人應該可以嘗試看看,是非常簡單而又環保的活動。
由於地處頂樓,不若廣大的土地可以用輪種的方式克服土壤流失的肥份,所以只能靠著補充及活化種植過的土壤來達到每年栽植同類植物的目的。就像家中每年一定種植澎湖絲瓜,其味遠勝市售者,但是每年都在固定的地方種,當然土壤更新補充外加施肥,因此年年品質如一。
剛剛開始所謂構築頂樓花園的美夢,接下來擴大種植蔬菜,其實家中九十五歲的祖母以及公公婆婆瞠目結舌,什麼都擔心,擔心刮風下雨堵住排水孔,擔心日以繼夜體力透支,擔心鄰居批評,對於初時所產物品還嗤之以鼻。
然而現在,祖母嘆口氣,說「如果再年輕十歲,每天不知要上樓幾次呢!」;颱風天,公公會來幫我清除排水孔 ( 先生出外謀生去也 ) ,這是我和公公的友誼;和婆婆的友誼則建立在讓婆婆死心塌地愛上一兩種獨門食譜 ( 當然是自產的 ) ;至於敦親睦鄰之道就是分享,不羈形式的分享,整棟公寓七層樓,從來沒有鄰居抱怨過,鄰家小男孩還會奉父命來幫忙澆水呢!


請投我一票,為我加油 http://act.udn.com/ACT/coolseven/vote.jsp我的部落格:http://blog.udn.com/WA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