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 1990 年、音樂事業一愁莫展的時候,去兼差當導遊。沒有當過導遊,也沒有導遊執照的我,第一次帶隊,就英勇地帶了五十個人去韓國。
這也是我自己生平第一次去韓國,想當然爾,帶團去一個自己也沒去過的地方,行程中一定鬧了很多笑話。例如行經漢江的六三大廈時,團員向我詢問那棟大廈的名字和歷史,我哪裡會曉得?!當時只好不斷假裝不清楚他們所指的是哪一棟建築,隨著車愈開愈遠,沿路我一直裝傻地說:「到底是哪一棟?哪一棟?沒看到啊?」團員們回答我「就只有那一棟啊?!」他們一定覺得我很瞎,還問說我有沒有去過韓國 ( 當然沒有啊 ) 。我避重就輕地給了答案:開玩笑,我的名字是黃國倫,黃國倫黃國倫黃國倫 ... 唸久了就變成韓國人,韓國人怎麼可能沒去過韓國 ....( 凍 )
在這樣的導遊生活中,有件事我讓印象深刻。當時大家有個習慣,吃飯時喜歡加沙茶醬,為了服侍他們,我必須從台灣帶很多沙茶醬和調味料去。有一次我終於忍不住生氣地問,「你們都來到韓國了,為什麼不入境隨俗呢?」這時他們回答我,他們吃不慣嘛,邊講又叫我把沙茶遞給他們,然後到了下一個地方,又繼續拍照、血拚的行程。在這過程中,旅遊的真正樂趣變得少之又少,我們為旅行附加了很多不屬於旅行本身的東西。
我在想,旅行真的是這樣嗎?領略美景真的是這樣嗎?好像大家好像無心去好好感受當地的風俗文化、甚至當地的美食,連吃飯都還要加沙茶醬。這世界有那麼多美景,可是我們沒有真正去領略那個地方的漂亮,只是趕鴨子般地趕在幾天內完成行程,就覺得我們完成了旅遊,好像我們去到一個地方,就是要把那裡消耗殆盡,不僅製造了很多垃圾,也帶回了很多垃圾,真的是很不環保。
能不能換個方式呢?!能不能改變旅行的態度,讓自己成為嚴長壽在《我所看見的未來》書中所提到的,第二、第三階段的深度旅行者?了解體驗當地人的真實生活,拓展自己的人生閱歷,領略欣賞台灣看不到的秀麗奇景,然後讓這些的不同與獨特之處,豐富了我們的人生,給予更深刻的洞見與智慧。這,不才是旅行真正的價值所在嗎?
電視圈的環境太流於辛辣議題與表面,其實不是很適合我。最近上電視節目,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心情有點煩悶,昨天我放自己一天假到郊區走一走。來到我的祕密基地, MP3 裡播放著酷玩樂團的新專輯《 VIVA LA VIDA 》,看看書,發發呆,看看面前的風景,不花錢的小旅行,卻讓我回台北時心情放鬆了許多。
本文於 2008/07/18 18:16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