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賣帽子的商人在販賣路程中累了在樹下休息,樹上的猴子看見商人車子內的帽子,跳下來拿去戴在頭頂上玩耍,商人醒來見狀,心想該如何從猴子的身上拿回帽子才好呢?商人很聰明的想到一個法子「猴子最愛有模學樣」,於是商人將一頂帽子戴在頭上後又用力甩在地上,樹上的猴子紛紛學商人做出同樣的動作,商人運用智慧拿回了屬於他的許多帽子。
當我們想要糾正他人錯誤時,不妨運用商人「有模學樣」的智慧,先柔性指點對方錯誤之處,視情況提供對方有建設性的修正方向,最後給予對方充分的時間改變缺失,耐心等候之餘,我們要以身作則,表現出正面模範,讓對方真實看見,樂意向我們學習與歡喜請教,如此一來,當我們出自好意在糾正他人錯誤時,才不至於被對方反不滿挑剔行坐不端正,為雙方留下不良印象,破壞彼此的感情。
後來,商人的孫子繼承了賣帽子的家業,有一次在樹下休息,猴子又將他的帽子拿去樹上戴著玩耍,孫子想到了爺爺過去的辦法,但是猴子卻無動於衷,孫子問樹上的猴子為什麼沒把帽子丟下來?猴子說「你有爺爺,難道我們沒有嗎!」
故事結局的啟示:規勸他人的方法要跟隨時代不同而變通,針對不同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如果每個人都用相同的方式規勸,久了也會彈性疲乏,白廢時間精神氣力又效果不彰,還可能被破解漏洞反被對方修理回去。
人際之間儘可能以和為貴,與人為善,歹勸不如好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我們願意佈施好因去善待他人的過錯,他人定也會願意結出好果子來回饋我們對他的善意糾正;所有我們給予他人的一切因,最後都會流向我們自己的果。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