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他的表演就是所謂的Sinophone Literature,我喜歡。他大部分講臺語詩,也朗誦了幾首古典詩,也有一首是國語混搭臺語的詩。這些詩有他自己寫的,也有出自臺語詩集的。吳東晟的舊體詩造詣頗高,得過臺北文學獎及教育部文藝獎。他也會寫華語現代詩、臺語詩,今天讓我見識到原來他也能以臺語演講近兩小時左右。他是彰化師大出身,成功大學培育的才子。
我的母語是臺語,但我的生活語言及工作語言主要是國語。農村鄉下的成長環境是臺語的環境,但求學及擔任教職以後,最常使用的語文是國語及中文。當代臺灣的文學生產與機制,現代白話中文是強勢載體,舊體詩文、臺語、客家語、原住民語較為弱勢,更別說東南亞的語種了。但上述弱勢載體也有他們的一片天地,這是臺灣文學多音交響的現象。
讓人困擾的是,臺文大約有三大系統,全漢字、漢羅混、全羅馬字。臺南市文化局為青少年選編的臺語詩集則為漢羅混。本土語言在中小學有傳授,但似乎是聊備一格。語言牽涉感情、族群認同、文化認同、工作運用、跨語交流,非常複雜。以臺語為母語的我,最近關注Sinophone Literature,所以我去聽了吳東晟的以臺語唸歌詩的演講。他所選的一些詩,意涵豐富。他送我的現代詩集也要好好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