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錄自廖偉棠〈不存在的瓦城,隱沒的青春〉最後一段,此文登中華民國105年12月13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很唏噓的,其實像趙德胤父親那樣的海外華人更配得上華人這個稱謂吧,他們是在不可能中保存文化,虛妄也好悲壯也罷,都是逆水行舟的事。趙的電影所保存的那些飛蛾流螢般的青春呢,他們早已不在乎做不做遺民,只在乎在新世界的苟存,也一樣是逆水行舟。當我們在影院中被噴湧的血震驚,五分鐘後走出影院,誰又會在意自己身上的廉價時裝,會有多少千絲萬縷牽扯到蓮青她們的傷疤上。
格主案:趙德胤的《再見瓦城》讓我聯想到孤軍的生存與奮鬥、花果飄零的海外華人文化、余英時的「我在哪裡,中華文化就在哪裡」的敘述。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世界,貧富懸殊的現象非常嚴重,所謂的「文化」不得不向求生存的掙扎低頭。至於《再見瓦城》入圍多項,全軍覆沒,又有甚麼隱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