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探微
引用文章《大學》
《四書》中的《大學》原為《禮記》中的〈大學〉篇。《四書》起於南宋理學大儒朱熹。他將《禮記》中的〈大學〉篇、〈中庸〉篇、《論語》、《孟子》合輯為《四書》作為儒學入門教材。《大學》和《中庸》的作者相傳為曾子及子思,但清代訓詁卻提出許多執疑辯證,至今尚未有公認的定論。
《大學》綱目嚴謹,內涵深廣,短短一千七百五十五字,上承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成就內聖之精義,下括經世濟民,實踐外王之理則,實為儒家最有系統的心法和思想概論。由內而外﹐次第漸進﹐推己及人﹐兼善天下﹐將儒家出世的胸懷闡述地淋漓盡致。由漢、唐至明、清一直被奉為儒家中心一貫的傳承。也是
一窺儒家堂奧最佳捷徑。
雖然在宋朝以前《禮記》中的〈大學〉篇並未單獨成書。漢朝大儒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對〈大學〉中的網目和經世之學多所發揚。唐代大儒韓愈在復道崇儒時,更不遺餘力推崇〈大學〉和〈中庸〉篇。
《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大學的三綱。止、定、靜、安、慮、得為次第、先後近道的心法。
《大學》進而闡宣由內而外,推己及人,從近致遠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明言八目的先後依存關係:「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歷代儒者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增潤豐碩,甚少爭議。但對於根本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卻有緒多分歧見解。自朱熹將「格物」解為窮盡物理之後,近代學者更直接將科學視為「格物」的同義詞。這都是有失圓融完整的解讀。
古聖先賢智慧深廣悠遠,是「致知」的表徵。智慧和知識不可混為一談,科學更不能涵蓋「格物」的全意。「物格而後知至」所指的是韜養內涵智慧的根本,而非以窮盡身外知識、物理所能及的學問研習。如果將「格物」解讀成追求科學和身外事物之理,和儒家反求諸己的精神以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心傳有所抵觸。「人心惟危」貪慾橫流,為何反要給與「人」更多知識和能力自危危他?
少數儒者及有道釋背景的學者將「格」解為辟或排除之義。「格物致知」即是排除事物對心識的影響而開啟真智慧。從道釋的觀點而言就是能洞晰體悟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關係,才是真智慧,才是真正地通達事物之理。要體悟這層關係,儒家的方法是「止、定、靜、安、慮、得」的內省,道家的方法是無為清靜的內觀,佛家的方法是戒定寂靜的禪定。
只有這種解釋也才能吻和《大學》中修身正心的描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意識受到情緒波動的牽引,心不得正。而當「心不在焉」也就是心無所主時,連感受、需求都不能搖撼,心才得正。這種心理狀態正是入定極深、沒有人為念想的狀態。這也才和《易經》所言:「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而能稱聖的說法一致。
這篇的目的並非要批判其他說法的差誤,而是要強調少數學者從心靈修養層面所提出的闡釋。也希望讀者能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儒家深邃的思想和哲學。
也請參閱明什麼心?見什麼性?
** 本文同步發表於止善的部落格 http://blog.udn.com/tssoon/3567898
本文於 2010/03/31 09:38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