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好風如水
市長:景寔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詩詞【好風如水】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小說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太平廣記卷二】神仙02 周穆王、燕昭王
 瀏覽836|回應2推薦1

景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何偉

周穆王

周穆王名滿,房後所生,昭王子也。昭王南巡不還,穆王乃立,時年五十矣。立五十四年,一百四歲。王少好神仙之道,常欲使車轍馬迹,遍于天下,以仿黃帝焉。乃乘八駿之馬,奔戎,使造父爲禦。得白狐玄貉,以祭于河宗。導車涉弱水,魚鱉黿鼉以爲梁。逐登于舂(舂原作春。據明抄本改。)山,又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王母謠曰:「白云在天,道裏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王答曰:「餘歸東土,和洽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又至于雷首太行,遂入于宗周。時尹喜既通流沙草栖于終南之陰,王追其舊迹,招隱士尹輒、杜沖,居于草栖之所,因號樓觀。從詣焉。(焉字原缺。據明抄本、陳校本補。)祭父自鄭圃來謁,諫王以徐偃之亂。王乃返國,宗社復安。王造昆侖時,飲蜂山石髓,食玉樹之實,又登群玉山,西王母所居,皆得飛靈沖天之道。而示迹托形者,蓋所以示民有終耳。况其飲琬琰之膏,進甜雪之味,素蓮黑棗,碧藕白橘,皆神仙之物,得不延期長生乎。又云,西王母降穆王之宮。相與升云而去。(出《仙傳拾遺》)

【譯文】

周穆王名字叫姬滿,是房太后生的,父親是周昭王。昭王南巡時死在途中,就立了穆王爲周朝的國君。當時穆王已經五十歲了,在位五十四年,活了一百零四歲。穆王年輕時就喜歡修煉成仙的道術,想學黃帝那樣乘車馬游遍天下的名山大川。于是他坐著八匹駿馬拉的車奔赴西北戎族聚居的地方,爲他駕車的是周時最有名的馭手造父。在路上,穆王得到一隻白狐狸一隻黑貉子,用它們祭祀了河神。他的車駛到據說連羽毛都浮不起來的弱水時,河裏的魚、龜、鰐魚等自動爲他搭起了橋讓他的車通過。接著穆王登上了泰山,在天界的瑤池上會見了西王母,並和她一起暢飲。在酒席上,西王母唱道:「天上飄著悠悠白云,道路啊漫長得無窮無盡。無數的高山大河把我們阻隔,從此一別將難通音信。然而你將長生不老,相信以後還能重逢。」穆王說,「我回到神州故土以後,將使華夏各國都能和睦相處,使萬民都過上平等富足的生活,到那時我會再來看望你。」過了三年,穆王又出行于原野,到了山西的雷首山和太行山,然後又回到周朝的都城鎬京(今西安市西南)。當時令尹喜已經跋涉過流沙和草地到了終南山之北,周穆王也追隨著他走過的路,請來了隱士尹輒、杜沖,他倆都住在草地樹上搭的屋子裏,周穆王也來和他們同住,他們的住處被稱爲「樓觀」。後來祭父從鄭圃趕來拜見穆王,報告說徐偃造反作亂,穆王才又回到國裏平復了作亂,使社稷平安。穆王登昆侖山時,喝的是蜂山石縫中的甘泉,吃的是玉樹上的果實,又登上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全部得到了騰云飛升的道術。他之所以還以凡人的形象在世間出現,是想現身說道,告訴人們修煉的結果。何况穆王喝的是玉石製成的膏漿,吃的昆侖山上的甜雪,還有素蓮、黑棗、碧藕、白桔等仙果,怎能不延年益壽長生不老呢?傳說西王母曾降臨到周穆王的宮中,兩個人一塊駕云飛升,進入了天宮。

 

燕昭王

燕昭王者,噲王(明許自昌刻本——以後簡稱許刻本——噲王作王噲)之子也。及即位,好神仙之道。仙人甘需臣事之,爲王述昆臺登真之事,去嗜欲,撤聲色,無思無爲,可以致道。王行之既久,穀將子乘虛而集,告于王曰:「西王母將降,觀爾之所修,示爾以靈玄之要。」後一年,王母果至。與王游燧林之下,說炎皇鑽火之術。然綠桂膏以照夜,忽有飛蛾銜火,集王之宮。得圓丘砂珠,(砂珠原作朱砂。據明抄本、陳校本改。)結而爲佩。王登捱(明抄本捱作掘。本書卷四零二引拾遺記作握。)日之臺,得神鳥所銜洞光之珠,以消煩暑。自是王母三降于燕宮,而昭王徇于攻取,不能遵甘需澄靜之旨,王母亦不復至。甘需白:「王母所設之饌,非人世所有,玉酒金醴,後期萬祀,王既嘗之,自當得道矣。但在虛疑純白。保其遐齡耳。」甘需亦升天而去。三十三年,王無疾而殂,形骨柔軟,香氣盈庭。子惠王立矣。(出《仙傳拾遺》)

【譯文】

燕昭王是噲王的兒子,即位以後,非常愛好修煉成仙的道術。他朝中有個叫甘需的大臣就是個仙人,常給燕昭王講述登昆侖山修道的事,告訴他只要去掉心中的私欲,不接觸女色和游樂,什麽也不想,什麽也不作,清心寡欲,就可以得道。燕昭王照甘需的要求實行了很久。有一次仙人谷將子駕云來到燕昭王宮中對他說,「西王母將要降臨,她要看看你修道的情况,指點你修煉的訣竅。」過了一年,西王母果然降臨,和燕昭王一起在燧林游玩,告訴他炎帝鑽木取火的方法。到了夜間,就點燃起桂樹的膏脂照明,這時突然有很多飛蛾口銜著火聚集到燕昭王宮中,火球變成了圓丘形的砂珠,燕昭王就把它們串成了玉佩。燕昭王登上離太陽最近的一座高臺上,得到了神鳥銜來的一顆寶珠,這寶珠能使人避開太陽的炎熱。後來西王母又三次降臨燕昭王的宮中。而燕昭王忙于攻城略地,處理國事,沒有遵照甘需當初說的話去靜心修煉,王母就再也沒來過。甘需說:「西王母所設的酒宴,不是人世間的東西,那些玉酒金液,都是需要萬年的時間釀制用來供神仙享用的,燕昭王既然吃了,自然就得道了,只要虛心高潔的靜修,自然會保持長生的。」後來甘需也升天而去,三十三年後,燕昭王無病而死。他死後身體骨胳十分柔軟,身上散發出的香氣溢滿于宮中。燕昭王死後,他的兒子惠王作了國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872&aid=5325549
 回應文章
魏伯陽(卷二補)
推薦1


景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何偉

魏伯陽

    魏伯陽者,吳人也,本高門之子,而性好道術。後與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丹成,知弟子心懷未盡,乃試之曰:「丹雖成,然先宜與犬試之,若犬飛,然後人可服耳;若犬死,即不可服。」乃與犬食,犬即死,伯陽謂諸弟子曰:「作丹唯恐不成,既今成而犬食之死,恐是未合神明之意,服之恐復如犬,爲之奈何?」弟子曰:「先生當服之否?」伯陽曰:「吾背違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耻復還,死之與生,吾當服之。」乃服丹,入口即死。弟子顧視相謂曰:「作丹以求長生,服之即死,當奈此何?」獨一弟子曰:「吾師非常人也,服此而死,得無意也。」因乃取丹服之,亦死。余二弟子相謂曰:「所以得丹者,欲求長生者,今服之即死,焉用此爲?不服此藥,自可更得數十歲在世間也。」遂不服,乃共出山,欲爲伯陽及死弟子求棺木。二子去後,伯陽即起,將所服丹內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弟子姓虞,遂皆仙去。道逢入山伐木人,乃作手書與鄉里人,寄謝二弟子,乃始懊恨。伯陽作《參同契五行相類》,凡三卷,其說是《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而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陰陽注之,殊失其旨矣。(出《神仙傳》)

【譯文】

    魏伯陽是吳國人,出身門第很高,但非常喜歡道術。後來,他帶著三個弟子進山去煉丹。丹煉成以後,魏伯陽知道有的弟子心不太誠,就故意試驗他們說,「丹雖然煉成了,但最好還是先拿狗試一試。如果狗吃了丹以後飛升騰空,然後我們才能吃。如果狗吃了丹死了,那人就不能吃。」于是就把丹給狗吃,狗當時就死了。伯陽就對弟子們說,「煉丹時唯恐煉不成功,現在煉成了,狗吃後却死了。我想恐怕是我們煉丹違背了神靈的意旨,如果我們吃了也會像狗一樣死去,這可怎麽辦呢?」弟子說,「先生吃不吃這丹呢?」伯陽說:「我違抗了世俗的偏見,離家進山,沒有得道,實在沒臉再回去,不管是死是活,我都得把丹吃掉。」說罷就把丹服下去了。剛一吃完,伯陽就死了。弟子們互相大眼瞪小眼,說,「本來煉丹是爲了長生不死,現在吃了丹却死了,真是沒法辦了。」只有一個弟子說,「我看老師不是平常人,吃丹後死了,大概不是他的真心吧。」說罷就拿丹吃下去,也立刻死了。剩下的兩個弟子互相說,「咱們煉丹就是爲求長生,現在吃了丹就死,要這丹有什麽用呢?不吃它,仍可以在世上活它幾十年。」于是他倆都沒有服丹,一塊出山,打算給伯陽和已死的弟子尋求棺材。兩個弟子走後,伯陽就站起來了,把自己所服的丹放在那個死弟子和白狗的嘴裏,弟子和狗都活了。這個弟子姓虞,和伯陽一同升仙而去。在路上他們看見一個上山砍柴的人,伯陽就寫了封信讓砍柴人捎給那兩個弟子,兩個弟子十分懊悔。魏伯陽著了本書叫《參同契五行相類》,一共三卷,表面上是論述《周易》,其實是假借《易經》中的八卦圖像來論述煉丹的要領。後來的儒生們不懂得煉丹的事,把魏伯陽這部書當成論陽陰八卦的書來注解,這和書的原意就相去太遠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872&aid=5325916
彭祖(卷二補)
推薦1


景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何偉

彭祖

彭祖者,姓籛諱鏗,帝顓頊之玄孫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老。少好恬靜,不恤世務,不營名譽,不飾車服,唯以養生治身爲事。王聞之,以爲大夫。常稱疾閑居,不與政事。

善于補導之術,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常有少容。然性沈重,終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詭惑變化鬼怪之事,窈然無爲。少周游,時還獨行,人莫知其所詣,伺候竟不見也。有車馬而常不乘,或數百日,或數十日,不持資糧,還家則衣食與人無異。常閉氣內息,從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體,舐唇咽唾,服氣數十,乃起行言笑。

其體中或瘦倦不安,便導引閉氣,以攻所患。心存其體,面(明抄本面上有頭字)九竅,五臟四肢,至于毛髮,皆令具至。覺其氣云行體中,故于鼻口中達十指末,尋即體和。

王自往問訊,不告。致遺珍玩,前後數萬金,而皆受之,以恤貧賤,無所留。

又采女者,亦少得道,知養性之方,年二百七十歲,視之如五六十歲。奉事之于掖庭,爲立華屋紫閣,飾以金玉。乃令采女乘輜軿,往問道于彭祖。既至再拜,請問延年益壽之法,彭祖曰:「欲舉形登天,上補仙官,當用金丹,此九召(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卷六,采女條「九召」作「元君」。是。)太一,所以白日升天也。此道至大,非君王之所能爲。其次當愛養精神,服藥草,可以長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虛飛行。身不知交接之道,縱服藥無益也。能養陰陽之意,可推之而得,但不思言耳,何足怪問也。吾遺腹而生,三歲而失母,遇犬戎之亂,流離西域,百有餘年。加以少枯,喪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數遭憂患,和氣折傷。冷熱(明抄本無熱字。陳校本冷熱二字作令)肌膚不澤,榮衛焦枯,恐不度世。所聞淺薄,不足宣傳。大宛山有青精先生者,傳言千歲,色如童子,步行日過五百里,能終歲不食,亦能一日九食,真可問也。」

采女曰:「敢問青精先生是何仙人者也?」

彭祖曰:「得道者耳,非仙人也。仙人者,或竦身入云,無翅而飛;或駕龍乘云,上造天階;或化爲鳥獸,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氣,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間而人不識,或隱其身而莫之見。面生異骨,體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俗流。然此等雖有不死之壽,去人情,遠榮樂,有若雀化爲蛤,雉化爲蜃,失其本真,更守異氣。餘之愚心,未願此已。入(明抄本、陳校本入作人)道當食甘旨,服輕麗,通陰陽,處官秩耳。骨節堅强,顔色和澤,老而不衰,延年久視。長在世間,寒溫風濕不能傷,鬼神衆精莫敢犯,五兵百蟲不可近,嗔喜毀譽不爲累,乃可貴耳。人之受氣,雖不知方術,但養之得宜,常至百二十歲。不及此者傷也。小復曉道,可得二百四十歲。加之可至四百八十歲。盡其理者,可以不死,但不成仙人耳。養壽之道,但莫傷之而已:夫冬溫夏凉,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美色淑資,幽閑娛樂,不致思欲之惑,所以通神也;車服威儀,知足無求,所以一志也;八音五色,以悅視聽,所以導心也。凡此皆以養壽,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古之至人,恐下才之子,不識事宜,流遁不還,故絕其源:故有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百裹,不如獨臥。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使人口爽。苟能節宣其宜適,抑揚其通塞者,不以减年,得其益也。凡此之類,譬猶水火,用之過當,反爲害也。不知其經脉損傷,血氣不足,內理空疏,髓腦不實,體已先病。故爲外物所犯,因氣寒酒色,以發之耳,若本充實,豈有病也。夫遠思强記傷人,優喜悲哀傷人,喜樂過差(《御覽》卷七二○引神仙傳作喜樂過量傷人,此有脫字)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願傷人,陰陽不順傷人。有所傷者數種,而獨戒于房中,豈不惑哉?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也,所以神氣導養,使人不失其和。天地得交接之道,故無終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傷殘之期。能避衆傷之事,得陰陽之術,則不死之道也。天地晝分而夜合,一歲三百六十交,而精氣和合,故能生産萬物而不窮。人能則之,可以長存。次有服氣,得其道則邪氣不得入,治身之本要。其餘吐納導引之術,及念體中萬神、有舍(明抄本、許刻本舍作含)影守形之事,一千七百餘條,及四時首向、責己謝過、臥起早晏之法,皆非真道,可以教初學者,以正其身。人受精養體,服氣煉形,則萬神自守其真,不然者,則榮衛枯悴,萬神自逝,悲思所留者也。人爲道,不負(明抄本、陳校本負作務)其本而逐其末,告以至言而不能信,見約要之書,謂之輕淺,而不盡服誦,觀夫太清北神中經之屬,以此自疲,至死無益,不亦悲哉?又人苦多事,少能弃世獨往。山居穴處者,以道教之。終不能行,是非仁人之意也,但知房中閉氣,節其思慮,適飲食則得道也。吾先師初著九節都解指韜形隱遁尤爲開明四極九室諸經,(明抄本遁作首,尤作無。《抱樸子•內篇》《遐覽篇》有《九都經》、《蹈形記》、《隱守記》、《節解經》。又《仙藥篇》引《開明經》,《御覽》六六七引《有四極明科經》、《指教經》。本文有訛脫顛倒處,疑當作《九都》、《節解》、《指教》、《韜形》、《隱守》、《無爲》、《開明》、《四極》、《九靈》諸徑。)萬三千首,爲以示始涉門庭者。」

采女具受諸要以教王,王試之有驗。

殷王傳彭祖之術,屢欲秘之。乃下令國中,有傳祖之道者誅之,又欲害祖以絕之。祖知之乃去,不知所之。其後七十餘年,聞人于流沙之國西見之。王不常行彭祖之術,得壽三百歲,氣力丁壯,如五十時。得鄭女妖淫,王失道而殂。俗間言傳彭祖之道殺人者,由于王禁之故也。後有黃山君者,修彭祖之術,數百歲猶有少容。彭祖既去,乃追論其言,以爲彭祖經。(出《神仙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872&aid=532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