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好風如水
市長:景寔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文學創作詩詞【好風如水】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學評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文心雕龍】43 附會
 瀏覽881|回應1推薦0

景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附會第四十三 劉勰

  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若築室之須基構,裁衣之待縫緝矣。夫才量學文,宜正體製,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然後品藻玄黃,摛振金玉,獻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綴思之常數也。

凡大體文章,類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幹,是以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驅萬塗於同歸,貞百慮於一致;使衆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羣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扶陽而出條,順陰而藏跡,首尾周密,表裏一體,此附會之術也。夫畵者謹髮而易貌,射者儀毫而失墻,銳精細巧,必踈體統。故宜詘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尋,棄偏善之巧,學具美之績,此命篇之經略也。

  夫文變無方,意見浮雜,約則義孤,博則辭叛,率故多尤,需為事賊。且才分不同,思緒各異,或製首以通尾,或片接以寸附;然通製者葢寡,接附者甚衆。若統緒失宗,辭味必亂,義脈不流,則偏枯文體。夫能懸識湊理,然後文節自會,如膠之粘木,豆之合黃矣。是以四牡異力,而六轡如琴,馭文之法,有似於此。去留隨心,脩短在手,齊其步驟,總轡而已。

  故善附者異旨如肝膽,拙會者同音如胡越;改章難於造篇,易字艱於代句,此已然之驗也。昔張湯疑奏而再卻,虞松草表而屢譴,竝理事之不明,而辭旨之失調也。及倪寬更草,鍾會易字,而漢武歎奇,晉景稱善者,乃理得而事明,心敏而辭當也。以此而觀,則知附會巧拙,相去遠哉!若夫絕筆斷章,譬乘舟之振楫。克終底績,寄在寫以遠送。若首唱榮華,而媵句憔悴,則遺勢鬱湮,餘風不暢,此周易所謂「臋無膚,其行次且」也。惟首尾相援,則附會之體,固亦無以加於此矣。

  贊曰:篇統間關,情數稠疊。原始要終,踈條布葉。道味相附,懸緒自接。如樂之和,心聲克協。

〔譯文〕

「附會」是什麼?就指綜觀文章的命意,聯貫首尾段落,決定寫進什麼和不寫什麼,把各部分都融合起來,組織成一個整體,做到內容雖複雜,但層次還是很清楚。這就好比建築房屋必須注意基礎和結構,做衣服也少不了縫紉的工作一樣。有才華的青年學習寫作,應該端正文章的體制。必須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體,好比人的神經中樞;其次是體現其思想感情的素材,好比人體的骨骼;再次是辭藻和文采,好比人的肌肉皮膚;最後是文章的聲調音節,好比人的聲音。明確了這幾點,然後像畫家調配色彩,樂師安排音節一樣,適合的就選用,不適合的就刪去,以求做到正好得當:這就是謀篇運思的普遍方法了。

一切文章,自大體而言,往往像樹木多枝葉,江河多支流;整理支流的必須依照江河的主流,整理枝葉的必須遵循樹木的主幹。所以,在寫作上整理作品的文辭和內容,也應該提綱摯領,把許多不同的途徑都會合成一條道路,把各種不同的思緒都統一起來;使內容雖豐富而不至次序顛倒,文辭雖繁多而不至紛如亂絲。文章中有些應該突出,像樹木在陽光下枝條招展;有些應該略去,像樹木在陰暗處枝葉收斂。總之,要使全篇自首至尾都完整周密,內容和形式緊緊結合成一個整體:這就是所謂「附會」的方法了。但是假如畫師畫像只注意毫髮,便反會使容貌失真;假如射手只看准一小點,便會注意不到大片的牆壁。所以,應該舍去一寸來注重一尺,放棄一尺來舒展八尺;也就是說,應該犧牲文章中枝節性的小巧,而爭取具體的美好:這才是創作的大致方法。

文章變化沒有定律,因為作家對寫作的心意和見解也比較複雜;如果說的太簡單,內容就容易單薄;如果講的太繁多,文辭便沒有條理;寫得潦草,毛病便多;但過分遲疑,也反而有害。且各人的才華不同,思路也不一樣;有的能從起頭連貫到尾,有的則是枝枝節節地拼湊;可惜能夠首尾貫通的作者很少,而逐句拼湊的作者卻較多。如果文章沒有重心,辭句的意味必將雜亂;如果內容的脈絡不通暢,整篇作品就板滯而不靈活。必須洞悉寫作的道理,才能做到音節和文采自然會合,就像膠可粘合木材,豆可配合脾臟一樣。所以,四匹馬用力不同,但在一個會駕車的人手裏,六條韁繩可以像琴弦的諧和;不同的車輪向前進行,而車輻都統屬于車轂。駕馭寫作的方法,也與此相似。或取或舍,決定于作者的內心;或多或少,都掌握在作者的手裏。只要控制住總的韁繩,就能掌握步調了。

所以會安排文辭的,就能將不同的事物結合得像肝和膽一般密切;但是一個不善於安排內容的人,卻會把本來相聯繫的事物寫得像胡和越那麼互不相干。有時修改一段文章比寫全篇還艱難,換一個字比改寫一句還麻煩,這是已有經驗證明的了。如西漢時張湯寫了奏章,卻一再被退回;三國時虞松寫了章表,卻幾次受到斥責:那是因為講的道理和事情都不夠明確,文辭和意旨也不協調。後來倪寬替張湯作了改寫,鐘會代虞松改了幾個字,於是漢武帝劉徹對張湯所改的特別讚歎,晉景王司馬師對鐘會的改動也很滿意:那是因為道理說得恰當,事情寫得清楚,文思敏銳而文句妥善。由此看來,就知道是否善於「附會」,在寫作上相差那麼遙遠!至於推敲文句,好比乘船時劃槳;用文辭配合內容,就像拉著韁繩來揮動鞭子。必須通篇都安排得成功,才能表達得深而且遠。如果開端寫得很好,而後面卻差得太遠,那麼作品收尾的文勢便將窒塞,作品的感染力也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這就如《周易•夬卦》中說的:「臀部沒有皮肉,走路就不快。」只有全篇首尾相稱,那附辭會義的作用,確實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總結地說,全篇的統一安排很不容易的,內容的種類也十分繁雜。作者必須從頭到尾,把一枝一葉都佈置得很恰當;只要內容能佈置妥帖,思緒自然可連貫起來。就像樂曲必須和諧一樣,反映作者心聲也能得到協調。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872&aid=5320947
 回應文章
《附會》大意
推薦0


景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附會》,在於論述整個作品的統籌兼顧問題。所謂附會,分而言之,附是對表現形式方面的處理,會是對內容方面的處理。但這兩個方面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本篇強調的是「統文理」,所以,雖有「附辭會義」之說,並未提出分別的要求或論述。內容簡介本篇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附會在寫作中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原則。劉勰強調,附會的工作,就像「築室之須基構,裁衣之待縫緝」一樣重要。他認為構成作品的情志、事義、辭采和宮商四個部分,情志是最主要的,其次是表達情志所用的素材(事義),辭采和音節雖是更次要的組成部分,但和人必有肌膚、聲色一樣,也是不可缺少的。必須首先明確這個原則,才能輕重適宜地處理好全篇作品。第二部分論附會的方法以及應注意的複雜情況。劉勰要求作者從大處著眼,有全局觀點。在處理創作的具體問題時,應根據不同情況而分別對待;但在考慮全篇時,就不能只注意到枝節問題而顧此失彼。在寫作過程中,作者既不應輕率,也不必遲疑,只要掌握了寫作的基本道理,就如彈琴駕車,「並駕齊驅」,而又運用自如。第三部分論附會的作用。劉勰舉漢代倪寬和三國鐘會的故事,生動地論證了附會的重要性,也說明了是否善於附會的巨大區別。最後提出,必須寫好一篇作品的結尾,使之「首尾相援」,才能達到附會的理想地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872&aid=532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