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願景在於提升自己競爭力!
2006/02/15
作者佚名
如果企業忠實地將中國獲利反應在企業報表上面,企業盈利成長,股價會上漲,整個資本市場、股民與國家經濟力都會出現正面的良性循環。這種理論的立足點是基於假設所有台灣企業能夠把在中國有的獲利匯回自己的資本市場才能夠成立的。
但是,現在的事實是:中國是外匯管制的國家,這所謂獲利都是企業帳面上的獲利,大部分的台商獲利不會回到台灣,而是直接在當地轉投資事業,更何況企業若有主客觀因素不得不繼續投資中國,那將會有更多比例的所謂獲利都只是帳面上的,只會吸引外資買其股票,不會增進台灣經濟活動。
如果企業用個人名義,迂迴到中國投資,或者是利用企業資源,將獲利放在自己口袋,那其獲利根本是和台灣的資本市場無關。這也就是我觀察到的有趣現象之一,非但如此,甚且他們的影響還發生在:他們不在台灣投資,反而將資本匯出台灣,減少台灣經濟的活水。
如何留住經濟的活水,不是靠防堵就有用(所以,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和陳水扁的全面封鎖會失敗,加上中國外匯管制,將會失敗得更徹底),那些政府的官方政策所造成的所謂「傷害」本來就是無可避免的。不遵守台灣現行公司法等法律和會計原則的老闆和企業,難道會因為沒有戒急用忍政策就會誠實申報它在中國的投資和獲利?難道不是因為他們認為有利可圖才那樣做的嗎?
台灣政府不論藍綠,最失敗的地方,在於沒能利用政府的力量幫助提升台灣國內企業的獲利能力,台灣雖是中小企業居多,但這就是需要台灣政府想辦法解決的難題啊。
台灣政府該努力的地方不只是盡力分散投資國,避免太集中於中國,最重要的,是想辦法擺脫代工的宿命,台灣企業的獲利才能提升。台積電是世界最大晶圓代工廠,但前一陣子報導得震天價響的事情是,其晶片生產值只佔全球半導體廠商總生產值的百分之七。南韓面板代工大廠商更是早就超越台灣廠商,雖然如此,這些代工大廠商,獲利是很難跟成功的品牌創造廠商相比的。
台灣跟中國三通就能留住外資嗎?前幾天的報導說,「AT&T的大中華區總部將由香港遷移至上海,這項行動是AT&T意欲擴大經營中國市場的努力之一。」這就是反例。
台商拼命擠破頭往中國投資,政府卻只會肖想外商回頭投資台灣,這就好像是一家企業股東們自己都不願意拿自己錢替公司增資,提高公司競爭力,卻巴望著別的財團大戶一直投資這家公司,這不是很搞笑的一種想法嗎?
南韓的愛國心是亞洲出名的強,靠自己的努力讓產業升級,才是競爭力提升的關鍵吧。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