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solarism
市長:sunism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solarism】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兩岸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國退民進,資本意志與國家意志
2011/07/16 23:54 瀏覽36,707|回應12推薦56

napiers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6)

馬可仕很無恥
俞ck
豆腐妹
說說話
屁啦!
小莉沙拉
馬家為甚麼都是美國人?
ForgetAnswer
小小玉兒
咪嚕~

more...

紫氣東來兄新近的文章(與少俠兄的交談,關於國內人心向背問題的一些個人看法
)中談到了“國退民進”,以及“國家意志”和“資本意志”的關系,於我心有戚戚焉,於是就有了這一篇文章。由於並非經濟學科班出身,淺薄粗陋在所難免,也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所謂“國退民進”,或曰“民進國退”,簡單的說就是在某個或某些產業中,國有產權交易出讓、民營經濟進入。事實上自改革開放開始,或者更為確切的說自1984年(以股份制改造為標志)開始,在1990年代中後期對國有企業進行MBO式改革從而“漸入佳境”,到2004年“郎顧之爭”前後到達頂峰。而隨著顧雛軍的垮臺,這波“國企民營化”的MBO模式逐漸陷入停滯。2009年之後,與“國退民進”相對應的“國進民退”之辯開始,以2010年的一篇文章《建議“兩會”審議和制止“國進民退”》為標志,引起巨大的爭論延續至今。
無論是“國退民進”還是“國進民退”,都引發了巨大的爭論和質疑。1990年代中後期對“國退民進”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國有資產流失問題上(當然還有路線方針之爭,即姓資姓社的問題,但這在十五大之後顯然不再成為主流);而近來的對“國進民退”的抨擊則複雜的多,抨擊者認為這是改革的倒退。但不能簡單地將後者視為對前者的反思和再批判,因為內涵已經截然不同。國企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抓大放小”------實際上就是說除了一些關鍵的戰略性行業之外,其它領域都對民營企業開放。因為產生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的那一批國企民營化MBO,雖然其中不乏大型國有企業,但還是局限在諸如紡織、機械制造、家電制造等行業,且以中小型為主。因此批判“國退民進”所引發的國有資產流失主要的針對對象是中小型國企。另一方面,當前的對於“國進民退”的抨擊,本質上來說是對2006年國資委確定的國有資本控制範圍的挑戰。國資委強調“在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七大行業裏,國有資本要保持‘絕對控制力’;而在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築、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等九行業,國有資本要保持‘較強控制力’”。事實上在諸如石油化工、煤炭等行業,雖然允許民企參與,但顯然在不少地方是受到限制的。當然也會有“開倒車”的情形出現,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對待民營加油站的“斷供”行為,由於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均集石油產業上下遊產業鏈於一身,控制著絕大部分煉廠、加油站和油品的進出口,民營加油站作為它們的競爭對手,自然會受到打壓。
針對“國進民退”的批評自然是有其道理的,一些巨無霸型的資源壟斷型國企(譬如之前提到的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行徑也相當無恥。但是一些影響力巨大的學者、媒體開出來的藥方,以《建議“兩會”審議和制止“國進民退”》為例,其實就是呼籲全面化的“國退民進”,本質上無非就是全面私有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就以加油站問題為例,解決辦法其實一目了然,只需勒令這些控制上遊的國有石化巨頭剝離加油站業務,並且不再涉足加油站經營即可。但這顯然無法滿足一些人的胃口的,恐怕像英國在1987年私有化浪潮中對英國石油公司(BP)所作的那樣才能符合心意。在這方面學習西歐和美國不是不可以,不過不知道在整個世界上能夠為中國提供穩定供應------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的方式------的油源有多少;或者換一個方式,如果中國能夠掌握石油定價權也好。否則的話這就像茅於軾先生的耕地紅線廢除論一般無稽了。再比如,自鐵道部前部長劉“跨越”倒臺之後,關於鐵路私有化的呼聲日漸高漲(雖然鐵道部表示絕不會搞私有化)。說到這裏也蠻奇怪的,有英美珠玉在前,居然還會有這種想法……

說起“國家意志”和“資本意志”,不妨先看看明末晉商,他們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傑出代表。不僅在女真最困難的時刻為其提供糧食、鐵器等戰略物資,亦不辭辛苦的搜集明庭的情報,為滿族入主中原立下了漢馬功勞。因此順治初年即將範永鬥、王登庫、靳良玉、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八位山西有功之商召入京城,賜宴便殿,入籍內務府,封為皇商。所謂滿清八大皇商即來源於此。很顯然,此處的“國家意志”和“資本意志”起了沖突,當然這裏的“國家”說得是明朝政府並非滿清。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之前提到的BP。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英國一時陷入了石油恐慌。當時的首相希思(Heath,保守黨)認為英國政府在BP中持有51%的股份,BP理應為英國利益服務,所以要求BP優先向英國供應石油。但BP並不買賬,認為自己是獨立經營的企業,應該只對股東負責,而政府不應幹預公司的經營活動。這就是1975年工黨政府上臺後出臺一系列法案,並成立了英國國家石油公司(BNOC)的原因。當然了,在撒切爾夫人( Thatcher)上臺後,BNOC最終被BP吃掉,而英國政府也在1989年“徹底”完成了石油工業私有化。
以上的事例說明,“國家意志”和“資本意志”並非總是一致的,若是發生沖突了應該怎麼辦?英國的方法好像蠻不錯的,私有化之後兩者就趨同了嘛。表面看來確實是皆大歡喜,但問題在於這裏的“國家意志”的變化。以英國工黨為例,從1983年到1992年三次大選的失敗,導致對公有制的放棄和“第三條道路”的興起。這固然與二戰之後社會主義思潮的起伏是一致的,是英國人民自己的選擇。但另一方面,英國的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占GDP的比例在2010年已經達到77.1%,金融業過度發達、產業空心化的問題暴露無遺。以基尼系數為例,如下圖所示,的確是趨向“資本意志”了。


 然而這樣的“國家意志”和“資本意志”的和諧一致能夠維持多久呢?英國的底子還在,畢竟數百年世界霸主的地位也並非浪得虛名,這樣的關系也仍然維持的下去。但資本的貪婪性與生俱來,且無與倫比。以明朝為例,其實除了晉商的“資本意志”外,問題更在於其勢力龐大的官商,滿口仁義道德利義之辯的朝堂君子,卻往往是家族利益的代言人。太監這個群體的形象向來不佳,尤其在明末,可謂是凶殘暴虐無惡不作,《五人墓碑記》就是批判他們的代表作。問題是沒了收稅的太監之後,以茶稅為例,到崇禎十年,僅浙江一省茶稅就從萬曆、天啟年間地二十萬兩白銀降低到每年十二兩白銀;再來說海關稅,自萬曆開海禁之後,到萬曆四十年,每年可以進賬四百萬兩白銀,但崇禎登基後,東林君子認為這是惡政,應該恢複海禁……於是廢除海關稅,自然之後就再也沒有一兩銀子的收入。至於哪些人能夠從中獲利,這些士大夫君子自然是不會告訴崇禎皇帝的。另一方面,國庫沒錢了怎麼辦?自然要向農民伸手。於是可笑的一幕出現了:邊境軍事開銷巨大,土地兼並嚴重國庫沒錢;皇帝試圖收商稅,官員抵制說這是與“民”爭利,從農民那裏收錢才是正理,於是對農民加稅;但是自然災害頻發,地方上農業歉收,農民沒有活路揭竿而起……最後,明王朝就在這種種“資本意志”之下崩潰。

在孱弱且有外患的時候(如明末或民國時期),“資本意志”往往為外來勢力張目;在發達強盛的時候(如明朝中後期……或許也會有未來之英美),資本的貪婪和無限膨脹為未來的不幸埋下伏筆。這就是為什麼強調“國家意志”必須壓倒“資本意志”的原因。回到開頭的“國退民進”,不難看出,在今日之中國,某些人口中的所謂“民”和明朝士大夫口中的“民”是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再看看蘇聯解體之後的私有化狂潮造就的寡頭大亨……總之與普通的老百姓是沒有什麼關系了。道理很簡單,一般老百姓哪裏有資格去私有化,被私有化恐怕才是可以想見的結局吧。


本文於 2011/07/16 23:55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483&aid=4672954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真是一篇深謀遠慮的好文章
2011/07/19 03:04 推薦26


大國民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6)

馬可仕很無恥
說說話
UNA 美國州立北阿拉巴馬大學 EMBA
可樂好喝
米酒
茜咪
跑跑卡丁車
大鳥絲帶
大同寶寶
核力量

more...

為什麼沒有人討論呢?

這個國退民進跟當初台灣政壇學閥叫囂民營化

把人民財產轉給財團的過程很像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483&aid=4674278
哈哈,抛砖得玉!
    回應給: 万水千山踏遍(napiers) 2011/07/17 08:40 推薦31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1)

大香蕉
GAGA
小小玉兒
iid8
咪嚕~
大毛愛洗澡
茜咪
跑跑卡丁車
動物園
就是那个光

more...

哈哈,抛砖得玉!果然是笔好买卖!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483&aid=4673095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