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solarism
市長:sunism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solarism】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也談談這次東海事件
2011/04/01 21:55 瀏覽9,386|回應17推薦69

deutschina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9)

毛毛蟲~
同胞
大隻佬
曉風明月
燦燦
反貪腐反造神
大鳥絲帶
人民真的最大?
溪蕪
economics88

more...

話說,這自衛隊不好好救災,卻在中國的東海油氣田海域尋釁,結果遭到大陸軍用直升機近距離盤旋警告和驅離(這裏面的意涵,在香港鳳凰衛視的訪談節目中已經有提到,至於對不對大家自行判斷 鏈接 http://news.ifeng.com/mil/video/detail_2011_03/31/5473234_0.shtml)。

一. 國際法視角下的東海油氣田問題

關於東海問題,很多達人已經有極為詳盡的資料討論,這裡只是再簡單說說。東海問題,裏面不僅包含了東海資源的爭奪,同樣也涵蓋了釣魚島問題。關於一些基本法理方面,譬如12海裡主權海域,200海裡專屬經濟區以及兩國專屬經濟區如果重疊該如何處理的問題,可以查閱有關的國際法條文,這在聯合國的網站上有的。

日本強調中間線的目的就是想“登陸”(踩上大陸架),因為兩國平分的前提是在同屬於一個大陸架之上才有的,中方的主張線的基礎就是沖繩海溝,也就是說,大陸架不關你日本什麽事,該哪涼快哪呆著去。



上個圖比較直觀。

嗯,看到沒有,釣魚島在那兒呢~中方的主張已經包含了釣魚島的歸屬問題--因為,如果這個島是日本的,那麼就有12海裡領海和200海裡的專屬經濟區,並且,日本就站上了大陸架,這樣日本要求的中間線就有國際法依據。

在釣魚島主權屬於中國的情況下,日方就沒有可能站上大陸架,也就沒有可能有所謂中日中間線的主張權利。而中方的依據沖繩海溝認定為是大陸架的終止并以此主張海洋權利就是合乎國際法的相關條文。中日之前討論,或者說中方說允許討論共同開發的有爭議區域是在中日這兩條線劃定的部份,而不是日方這條線附近,並且還不是談什麽歸屬問題。這也是爲什麽大陸油井都打了好幾口(咳咳,出產問題,官方說是沒有),日本方面遲遲沒有動作在法理上的原因。日本本身就是理虧的。

關於法理部份簡單的說完了。(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於專屬經濟區以及大陸架部份的條文

其實,從上圖已經不難看到,這個東海油氣田問題實際上已經將釣魚島問題包括了進來。可以說,釣魚島問題同東海油氣田問題,本質上是同一個問題。並且,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到,不是像當初那些所謂名嘴那樣扯什麽釣魚島是鳥不生蛋的荒島或者原來的靶場而已,不是只扯什麽漁權問題(笑~),實實在在就是主權問題,這實實在在的主權背後就是實實在在的油氣資源問題。在能源短缺的今天和未來,能源就是國家發展的命脈。

法理方面,上面簡單說了,日本壓根沒有可能會贏。問題在於,現實中很多時候國際社會并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咱不要太傻太天真。國際社會間的權利主張,最終靠的是實力。

二. 區域政治下的東海油氣田問題

1.從東北亞整合角度看東海油氣田之前中方立場。

記得有人在網上會恥笑那些說“中央在下大棋局”的,說那些是“下棋黨”。問題是,如果仔細分析一些單獨事件,在連起來看的話,至少我個人認為,中共確實是在下大棋。還有就是,這有什麽好恥笑的呢?一個國家的發展,肯定要有戰略規劃,這個戰略規劃和實施就是他們說的下棋了。

從之前的一些事情分析,在09-10年之前大陸政府存在一種擱置敏感主權爭議(不代表放棄主權),統合各方的做法。而這整個一系列的做法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以中國大陸為中心某種泛東亞聯合格局(咱避免使用日本早前用過的說法算了)。這個格局是以大陸經濟發展為實力,以其經濟規模和市場容量為依託,試圖一種通過強力貿易紐帶和影響使其加強對周邊國家的政治影響,最終在東亞甚至包括東南亞地區成為領導者。政府很多外交方面的做法及姿態,都是為這一目標服務的。譬如早前解決一系列陸地劃界問題,同南海周邊國家談論“擱置主權爭議,共同開發”(南海問題已經有網友深入的分析過,我也不用野人獻曝了),譬如中日韓三方合作編撰教科書的嘗試,譬如後來同日本商談共同開發東海有爭議地區油氣田等等。

這樣的一個過程,實際上也無可否認的是一種美國在東亞影響力下降的過程。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與其說美國是重返亞洲,為此把更多的戰略力量投向亞洲,不如說是大陸的成長導致美國在亞洲的影響相對下降而被迫作出的一種追加投資,補償由於大陸所造成的所謂失衡。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對於大陸而言,很多問題不是不能談的,只要前提是主權無損,合作開發,問題就好談。並且,實際上在後來也確實有一些成效的。一度中日韓三國曾談論關於組建某種東北亞共同新機制。這樣的機制,是沒有美國的。在這樣的機制中,最先出來的也是經貿貨幣及物流領域,這是美方完全無法控制點和制止的。在東南亞方面,中方同東盟的關係也是如此發展。同理,在內政方面,對於尚未統一的台灣,也存在一種幾乎姑息的方式來將台灣納入這個經濟體的一部份。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如果單看東海油氣田問題,就應該可以明瞭爲什麽當初政府願意同日本談論在“爭議區域”共同開發了。

而一些事情的發展,都在美國後來調整了亞洲政策之後不久發生了改變。不論是天安艦事件爆發之初還是現在,我始終認為這個和美國自己脫不了關係。天安艦事件,鳩山政府倒臺實際上就是中美在東亞地區影響力角力近期的一個轉折點,標誌著美國至少是借由一系列事情的炒作及發酵,使得日本,韓國再次靠近了美國,美日,美韓同盟借由這類時機很妙的突發事件而變得堅固。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東海油氣田問題,更像是一個蘿蔔。當然,一切的討論應該也無涉主權,合資開發。否則的話,大陸也不會長久以來派軍艦在那裡巡航了。

2.地震之後的日本及東海油田--契機與危機

這次地震,日本受傷不小。尤其是福島核電站之後,未來日本核電發展是否會受到強力制約,應該是一個相當值得注意觀察的點。不管怎樣,日本未來對於非核能源的需求會更加迫切。假設未來出現某種限制核電的條文,在未來沒有更加高效清潔大量的替代能源的情況下,日本對於油氣(特別是天然氣)的渴求可能會使得釣魚島問題以及東海油氣田問題產生更多的矛盾激化。這點是相當值得注意的。

在日本地震之後,傳出來的卻有這樣的消息:釣魚島編列日本教科書以及最近在東海日艦被我直升機近距離監視。這些似乎是對於上述說法的某種印證。

對於東海問題,未來的發展,應該是三種可能,當然也依靠日本自己的選擇。

一種是完全投入美國控制,藉以獲得美國的某種支持之後,在東海方面由帝國石油放出關於海底資源探測甚至打井的話來,同時輔以加大艦隻在東海的活動甚至騷擾,逼迫中國大陸默認日本在東海的開發。如果是這樣,應該會看到美日對於安保條約某種形式的再確認(比方在鄰近海域的演習或口頭表述什麽的)。這應該是美方最樂見的。激化中國同周邊國家的矛盾,甚至發生低烈度的戰爭用以印證其到處兜售的中國威脅論,進而完成并鞏固對中國的實際包圍網,是其利益所在。這符合美國的利益,但是未必符合日本的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下,中俄的施壓是對日本的必然應手(中國在釣魚島,東海方向,俄國在北方四島方向的互動)。如果果真如此,那麼未來東海,未必不會出現更激烈的摩擦和事態升級。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震後的日本認知自己的實力及周邊狀況,開始緩和同中俄的關係,改變之前過於倒向美國的立場,換取在東海油氣田中方談判的意願以及俄國的油氣供給。在資源方面,日本確實是很悲劇的一個國家。如果是這樣,那麼之前由於天安艦事件導致的東北亞局勢逆變或許會得到某種成都的扭轉,那麼估計也會在未來再次看到中日韓或許也包括俄國談論什麽東北亞(經貿)共同組織之類的了。如果看最近俄國總是提將多輸出日本天然氣資源,這樣的拉攏應該是比較明顯的。或許日本可能來個在不發展核電的前提下玩“志士不飲盜泉之水”?誘惑是難免的。

第三種情況,就是在加固美日關係的同時,緩和日俄關係,然後激化中日關係。這裡面的考慮,估計就是自恃美日同盟,認為對東海問題有實力上的優勢。問題在於,中俄之間儘管不是同盟關係,但是在國際事務上確實存在某種彼此呼應的內在聯動,而這樣的聯動是由於兩國面對美國在國際間壓力的必然結果。日本,終究只能算是一個亞洲政局的因素,不能算是世界政局的因素。在國際問題上,俄國需要中國在歐洲方向的支持,同樣的,中國在亞洲也需要俄國方面的支持,更何況俄國還有一個遠東地區,在世界其他地方,譬如中東,中亞,非洲,中俄也有很多相近的利益訴求。因此,我不認為在這樣算盤下,俄國會讓日本如意。這並非是我單純的相信所謂盟友關係,而是更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俄國反而會向日本在更多問題上借機提出更苛刻的要價。橫豎都是一刀,就看日本的抉擇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認為日本會有多大決心完全激化東海的矛盾。

也就是說,在中美俄三方,日本只有在對其中一方甚至兩方妥協之後,才有一定的騰挪空間。從效率來說,適度調整美日關係應該是最高效的做法。但是,如果考慮到日本被美國控制的程度深淺來說,似乎難度也是最大的。

三.外談一點其他的

如上所述,個人認為,釣魚島問題同東海問題本質上是同一個問題。也就是說,未來的演變或許會以釣魚島方面有新的新聞爆料或者甚至是事端來出現。總體上就是說,中日之間海權爭端是否會在未來由於這次地震導致日本能源結構變化而升級成為某種危機,或者是因此使得日本加速融入亞洲的步伐,適度在某種程度上逐漸轉變美日關係。至於釣魚島問題,之前已經說過了,在大陸幾次通過各種渠道(包括軍方)呼籲兩岸共同維護釣魚島主權以及南海主權而台灣方面置之不理之後,在處理釣魚島問題上,已經沒有台灣什麽事了,所謂“爭漁權”還是留在島內玩吧,之前所猜測的大陸接手釣魚島問題同日本玩,看來應該成為了現實。





本文於 2011/04/01 22:01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483&aid=4585677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deutschina這篇真是驚人啊
2012/04/20 19:04 推薦14


東海漁夫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4)

Gun
好久不見
大同寶寶
riverside
大山猪
山大王
服務很好
風雨聲
我愛克拉克
小小橘

more...

居然洞燭機先,把現在發生的南海東海問題,做了一次完整的闡述與兵推!

佩服佩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483&aid=4815357
兄台还是没有太理解我的意思 呵呵
    回應給: 紫气东来(cool17909) 2011/04/18 07:06 推薦30


deutschina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0)

太平小公主
好久不見
riverside
真实
山大王
我愛克拉克
明知
東海漁夫
心情如雲和風
工农

more...

其实我说的并不是手段问题,也不是如果展示力量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状态的本质问题。

我已经反复说过,再举之前的例子,资本主义可以是“吃人的”(18-19世纪),也可以是温和的,趋近社会福利的(时下),但是这些都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放在帝国主义也是一样,同样可以用某种温和的形态出现(比方时下最喜欢说的 “软实力”),但是如果考察现在很多列强的行为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从资源-市场的角度以及从对别国施加政治影响看)。

算了,晚点在继续聊吧 ^_^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483&aid=4602686
我非常的讚贊同您的看法!
    回應給: 紫气东来(cool17909) 2011/04/04 22:49 推薦31


緲緲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1)

好久不見
riverside
山大王
東海漁夫
心情如雲和風
工农
小小橘

dkasx
可樂好喝

more...

要有成為一流的心與願
但絕不可以走入別人招致第三者世界反彈引發民族主義的後塵
美國再強 蘇聯再強 遇上了力量完全不能比 小小的阿富汗 兩個帝國都一樣被活活拖垮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483&aid=4588654
很有意思的讨论!
    回應給: deutschina(deutschina) 2011/04/04 21:46 推薦40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0)

好久不見
riverside
很藍
山大王
明知
東海漁夫
心情如雲和風
工农
小小橘

more...

说到中国要“帝国”化——我把这个“帝国主义”看成一种能力或者潜力,不看成一种国家目标或者政治纲领!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能力的使用是很关键的一种选择,经典意义上的“帝国主义”是一种非均衡的战略,难以持久。

我们要具备“帝国的能力”,是要使得中国免于被剪羊毛,但是不等于我们需要重复一些没有前途的事情。

其中的分寸拿捏,尤为值得关注!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483&aid=4588600
我覺得這個討論很有意義
    回應給: deutschina(deutschina) 2011/04/04 17:27 推薦17


阿貓齋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7)

心情如雲和風

可樂好喝
吧啦
Feneveri
anycall
rapitor
大同寶寶
小小水電工
steven5408

more...

但是像老美用民主,自由,資本主義來PLAYBOY巧克力來包裝

這樣可不可以說成是另類的王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483&aid=4588372
真是高手如雲!!!
    回應給: deutschina(deutschina) 2011/04/04 02:07 推薦19


steven5408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9)

riverside
東海漁夫
小小橘

可樂好喝
吧啦
哥哥是座山
Feneveri
rapitor
Candy387

more...

姑且不論是不是"歪樓",各位討論引出的新境界都令人佩服,不過我認為"師出有名"是那為MM說的重點,厚蓄實力是您說的重點,這是必須兼顧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483&aid=4587804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回應給: 人間有情(Ohio878) 2011/04/03 22:55 推薦38


deutschina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8)

好久不見
riverside
很藍
山大王
明知
東海漁夫
工农
小小橘

dkasx

more...

呵呵呵,好像我們倆的討論也繼續偏離了主帖內容。不過,我認為對於這些問題的討論還是相當有必要的 ^_^

我可以理解您的想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贊同您的想法。但是,對於您說的,有幾點我不得不談談自己的看法。而這些,似乎也牽涉到另外一個話題了。

先繼續談之前的話題。關於我上一篇文字,其實主要是說,現在世界強權的實質本來也就是帝國主義國家。而,這個“帝國主義國家”,我是指其本質,並非特指專門使用武力威嚇別國,使別國屈從的這一種帝國主義國家常用的手段。也就是說,現在情況下的列強,對別國施加影響的方式和手段已經不同於一戰二戰之前那樣經常性的赤裸裸建立排他性的殖民地或者武力入侵。更多的是通過各種政經手段,培植別國內部對於本國的代理人。這方面談下去又是一個大坑了。這就是美國所說的軟實力的一種體現。爲什麽要在世界範圍內強制推行打著“民主自由人權”旗號的美式政治體制?這裡當然有一定程度對於自己政治信仰的推崇,但是在具體實務上,卻同樣可以看到,在這樣的架構下,所謂的“兩黨制”架構下實際上是給了外部勢力充分介入的機會與可能。兩黨制,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政治力的制衡。從某種程度上說,在一些情況下,確實可以使得執政方受到一定程度的監督。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多面性的。在兩黨制架構下,尤其是在綜合國力不及外部其他國家的情況下,這樣的所謂制衡體系,會讓雙方有藉助第三方勢力為自己在這樣的架構下獲取執政權的趨向。這樣的趨向就是外部勢力可以藉以控制該國政局的基礎。這也是我堅決反對未來大陸搞美國那樣兩黨制民主體制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不反對民主,我之前也反復說了民主體制和民主本身是兩個概念)。

這裡或許有人會提出相當的質疑。那麼我也舉兩個國人都比較熟悉的例子好了(當然,以下的例子同樣或許具有相當的爭議性)。

一個是辛亥革命之後的所謂“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早一點的時間,本來想對辛亥革命寫點文字,考慮到是否又會被各方罵死,所以遲遲沒有進行。這裡索性講出來算了。

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日本對於革命黨人推翻滿清政府是相當的支持。無可非議,辛亥革命在推翻帝制,結束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是具有相當的進步意義。這裡不是我討論的重點。我現在談的是,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爲什麽日本要支持當時的革命黨人推翻滿清政府呢?是爲了中國人爭取民主,自由嗎?不是,絕對不是。在那個時代以及之後的數十年間,日本就是亡我之心不死。我認為比較確定的是,日本希望登陸,侵略中國最早的做法,最早始於遠征朝鮮。豐臣秀吉在侵朝之前的國書熟中就提到目標是明朝的“四百州”。遠征朝鮮的失敗只是暫時遏制了日本的野心而已。但是,明治維新之後,中日兩國實力的傾斜,導致這樣的野心再度死灰複燃。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乃木希典對明治天皇所言“踏破支那四百州”也是一個側例。這個時候距離辛亥革命成功不到20年(甲午戰爭是在1894,辛亥革命是在1911)。如果考慮到革命黨人之前長期的活動以及日本當時政體對於國家政策穩定延續性的影響,我們是不會看到當時日本支持革命黨人推翻滿清的運動是本質上以幫助中國成為“民主共和”國家為目的的。更加合理的邏輯就是顛覆當時中國政府的中央政權,為其繼續蠶食中國的政策服務。

辛亥革命之後民國初年的軍閥割據及內戰。推翻帝制,結束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是辛亥革命對於中國發展具有相當的進步的歷史意義。但是,在所謂“亞洲第一民主共和國”的背後,卻是帶來了軍閥的割據和內戰。這裡不想進一步探討各派軍閥的關係和內戰的始末。而是說,我們是不是在這個時候可以來換個思路看待當時的軍閥派系?這樣的軍閥沒有了槍支,支持哪些軍閥的力量組成了一個個政黨,取代流血內戰的是府院的黨派攻訐。是否類似一種多黨派政治架構呢?當然這樣的類比不是很恰當,但是本質上是一樣的。好了,在當時的各個軍閥內戰期間,實際上各個軍閥背後都有不同的外部國家支持。英美日蘇。各派軍閥爲了戰勝其他的派系,就必須藉助那些列強,提供技術,武裝,而作為交換的就是各地的經濟利益。在這些派系中,尤以日本支持的最多--奉系,皖系和晉系。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就不難反觀到,當初之所以日本會支持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了,惟其如此才能更多的影響中國,獲得更大的利益。後來,奉系的張作霖不聽話,就有了皇姑屯。如果從這個層面上說,實際上我認為辛亥革命可以看做是數十年後東北淪陷以及後來八年抗戰的遠因之一。扯遠了。我說這段的目的,是在於,可以看到,實際上在政治層面上出現很多政治勢力的時候,在國家國力不強的情況下,那些政治勢力是會有援引外部力量的趨向的,而這樣的趨向下在很多時候,那些政治首腦會用國家民族利益做部份的妥協。

有人會說,這是軍閥內戰,同一般的民主體制不同。那麼我們再看台灣目前的狀況。

自李登輝之後,台灣媒體最自詡的就是“民主體制”。不知道各位記不記得,當初謝長廷和馬英九在爭奪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時候,做了怎樣事?他們都往美國跑。爲什麽?都要去獲得美方的支持。其中,以謝長廷最為露骨。有句話我始終記得:當時,謝長廷在美國就問,“如果我支持公投,那麼美國還會不會反對我到不能選上”。美方沒有正面回答。這是一種赤裸裸的表白。這裡我不想罵這些軟骨政客,不是我談這個的重點。我現在要說的是,爲什麽美國的支持對於他們如此重要?實際上,這個面向反而反映出美國對於台灣控制之深--而這樣的控制恰恰是通過所謂的類似美式的民主選舉而來。陳水扁很多話我都反對,但是至少他有一句說對了,就是“美方的代言人”。如果在進一步想,美國爲什麽要支持某一方?他們的支持有怎樣國家利益所在?繼續保持中國的分裂但是不導致戰爭,用台灣牽制大陸,監視大陸(有些雷達並非是專門用來防空的說,大陸幾千公里的導彈指向的目標也並非台灣)這就是美方的利益所在。

談到這裡,如果回過頭來再看之前帝國主義的定義裏面“一個國家追求對別國或別的民族擴大自身影響”(...das Bestreben eines Staates, seinen Einfluss auf andere Länder oder Völker auszudehnen...)的特點,符不符合呢?我認為是相當的符合的。也就是說,美國在世界範圍內推行的美式民主制度本身,就是基於其國力之上的一個帝國主義工具。

另外一個就是媒體輿論。由於歷史原因,基於早期技術優勢,西方在世界範圍內的媒體輿論佔據絕對優勢地位。這同樣是其對別國施加政治影響的工具之一。只是更為隱晦而已。見賢思齊,這是正常人的一般做法。而在政治上,往往魔鬼就藏在細節之中。如果變成了迷信西方宣傳,認為他們說的就是正確的,就已經進入了怪圈。這裡實際上也是一個大坑,比方新聞自由等。。。不多說,這個闡述的話很費篇幅,西方媒體扭曲報導的噁心實例也太多。說電影好了。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拍了部電影叫《拯救大兵林奇》,講述的是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士兵是如何從兇殘的伊拉克敵人手裡解救被俘的女兵林奇。而,如果觀眾在看到電影的兩年前看過伊拉克戰時新聞報導的話,就知道,事實是:林奇確實在一次戰鬥中受傷,但是伊拉克的醫生對她進行了妥善的醫療救護(當然是在當時允許的情況下)。後來面對媒體的時候,當時的當事人,女兵林奇卻被傳“失憶”了,不想記起那段往事,被後來媒體說成為所謂的“謎”。這就是一種赤裸裸的新聞扭曲和事後對敵人的妖魔化。如果看台灣,是不是在很多時候都說,西方媒體如何評論馬英九云云,或者西方媒體如何關注某事云云,然後進行的討論很多時候則是為此應該如何如何改變云云?這就是一種影響。

以上就構成了美國強調的所謂“軟實力”的一部份。這裡再說說,爲什麽叫“軟”實力?軟實力是相對於軍事力量等“硬”實力而言的。我認為,它“軟”,體現在其“潤物細無聲”,不著痕跡的對別過施加影響和控制。說白了也就是軟硬兼施的“軟”。之所以美國會提,是因為小布希時代用武過度(兩場戰爭),當時的做法是“硬”手段。後來進一步提出來的“巧”,則是兩種實力的綜合運用,並且在特定關鍵的時間和地點發力,做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因此,從本質上說,列強的做法同數十年前相比并沒有改變。但是,我這裡洋洋灑灑有碼一大堆的原因,是在於,儘管本質上沒有改變,不過手段上改變了很多,應應該說是改進了很多,更加“溫柔了”,讓“進入感”不是那麼強烈而已。與之類似的,也可以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和改良來看:對比18-19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同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其本質沒有變化,但是在對勞動階層的福利保護要好多了,現在的西方資本主義看起來“溫柔”多了,不再是當初所謂的“羊吃人”,也看不見海涅詩中的“西裡西亞紡織工”了(die schlesischen weber)。也就是說,很多東西儘管本質沒有改變,但是都在手段上進行一些改良,放在我們所討論的帝國主義國家及其手段上也是如此。對別國的影響形式很多,中國也是如此,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未必就必須要靠武力對外征服別國。但是,武力絕對是必然的後盾,是維護本國利益的基石。

至於兄台您這篇裏面提到的“全球化下,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問題,似乎也有王道感化思想的感覺。呵呵,我想說的是,首先儘管有宣傳說現在是“地球村”,但是這個并不是政治裏面的一個概念。在國際政治上,實際還是赤裸裸的實力角逐。並且,即使以“地球村”做比喻,那麼每個國家就是一戶單獨的家庭。再怎樣全球化,再怎樣地球村,每個國家最先要顧好的是自己的人民,每個家庭會顧好自己的家庭成員,而不是無私的去關心別的國家或者別的家庭成員。或許會說,現在經濟連接日益緊密,利益共同,所以幫人等於幫己。不過,恰恰正是因為“幫人”的根本目的是在於“幫己”--這點又讓我想到了亞當斯密。換句話說,國際間,很多時候,必須有利可圖。只要於己有利,或扶植,或打擊,或壓制都可能發生。此外,即使別國人民看在眼裡又如何?歸心?如何歸心呢?人民獲得資訊是通過媒體,世界媒體的控制權在西方。還有就是,即使如兄台您所言,看到中國一個高效的政府又如何?如果認為中國的發展對他們有經濟上的威脅,這樣的高效政府反而更是他們政府用以恐嚇其人民,支持政府圍堵中國,顛覆這樣一個儘管看起來高效不錯,但是威脅到他們利益的政權。不是這樣嗎?他們最多希望的是,自己國家政府也變得高效,而不是說希望中國政府來接管他們的政府。所以,我不認為存在一種歸心的作用。

還有就是,有點類似對於威脅的感知問題。一個方面是對方有製造威脅的能力,另外一個就是有讓己方陷入威脅的意願。兩者同時具備會讓人感到威脅。西方妖魔化宣傳中國大陸政府只是宣傳手段中的一種而已,一個在一些方面被妖魔化(比方通過所謂的暴政,比方通過所謂的壓制人權,不民主等)(相當於意願),另一方面體現中國甚至可以吹噓中國優勢(比方軍備發展,比方政府高效)(相當於能力)的綜合宣傳手段運用才是刺激其國人支持圍堵甚至顛覆中國大陸政權的手段。這裡也就是說,不管怎樣只要其政府和宣傳媒體認定要如此操作,不管中國大陸如何做(除非屈服于西方)都會被用來宣傳加強大陸政府在其國人中的負面觀感。

至於王道的說法,呵呵呵,俺之前有寫些相關的文字,就偷懶了,不再碼字,希望指正:

http://blog.udn.com/deutschina/4494806


看见台湾总呼吁大陆应以“王道”来作为行事准则,处理两岸及对外事务。谈一下俺粗浅的看法。

一般认为,王道的对立面是霸道。首先需要厘清的是,何谓王道,何谓霸道。

儒家对王道霸道的论述,引述较多的是孟子的说法。孟子见公孙丑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个人认为,这里面有两层意思:其一,王霸之道对于国家影响力的扩及方式及作用及特点(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在这层中说到,所谓霸者,是用武力,凭借仁义的名义可以做到让别国臣服(霸道的定义),所谓王者是用德行行仁爱让别国臣服(王道的定义)。在这个定义里面,实际上说的是一个国家如何让别国臣服的问题,从运用不同力量的方式来定义王霸的区别。后来,孟子又说了,王霸之道实行需要的要件区别:霸必有大国(称霸必须是大国才可以的),王不待大(称王则不必具备大国的条件)。这就是说,只有大国才可能成为霸者,而对于小国而言,王者之道才是使得别国臣服的捷径(因为小国并没有成为霸者的要件)。而后,孟子又举例: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这就是劝说行王道的悦耳之词。用现在的观点来解释一下,如果两个投资项目,总收益是一样的(使别国臣服),但是投资门槛或者说投资成本相差巨大(霸者必为大国,而王者无需大国这样的要件),那么听者自然对于这样小投资大收益的项目较为倾心--当然,这只是孟子的说辞而已。孟子对于王道的推荐或者说公关并没有完,而是进一步说,这样的投资项目两者在回报风险上还有不同:对于霸者而言,由于是以力服人,别国心并没有臣服,只是力量不及而已,潜台词就是说投资回报(臣服)可能打水漂;对于采用王道的,对手是心悦诚服,潜台词就是说投资回报是有保证的。说孟子是一位雄辩大师,放在当时来看,实在是不为过,即使现在做销售,也无非就是从这样几个方面介绍自己的产品。再说一次,这只是孟子推荐王道的说辞。

我们再来看历史。

由于儒家后来占据中国学术的统治地位,因此对于先秦那些使得别国臣服的诸侯国运用的名称也比照了这样“王霸”的衡量标准。因此,就有了所谓的“春秋五霸”,而不是“春秋五王”。在史家眼里,尽管那五位打着“尊王攘夷”以及仁爱道德的旗号,但是却是“以力假仁”,故是为“霸者”。可是,如果我们看从春秋以降,哪怕是在儒家独大的几千年内,也再没有看到任何可以被儒生们称之为“王者”的国家或者领导者。因此,孟子所言的单纯王道使别国心悦诚服的臣服,在其后的几千年历史中并没有发生过。

再说孟子举的王道例子。孟子说,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而王)。实际上,他们可推翻前朝,并非也仅用“以德行仁”,不管怎样,在推翻前朝,建立商朝和周朝的过程中,都经过了战斗,并且还不是小规模的战斗。商汤灭夏桀,本身就是进过了不断的攻伐,灭掉了十余个小国及部落,在打了11次战争之后,最终孤立夏桀。建立商朝,灭亡夏朝的决战是在鸣条之野。正是由于商汤不断的攻伐,兼并,不但最终孤立进而打败了夏桀,更重要的是他的强势使得其他诸侯臣服。至于周朝,我想更不用多说。武王伐纣,吊民伐罪的说法已经很说明事实了,牧野之战两方兵力以当时人口计也算是大战了。当然,夏桀和商纣的暴虐是他们成为王朝末君的主要原因,但是,仅从孟子所言的王霸区别以及用商汤和文王为例来看,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假定非要以孟子的王霸标准计,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同样是属于“霸道”(以力假仁),而非“王道”(以德行仁)。

因此,在一个势力对外扩张的时候,如果要严格按照孟子“王霸”的标准来看,实际上都是一个实行霸道的过程,绝对不是一个王道的自然结果。

及至后世,所谓“师出有名”“仁义之师”,尽管讲求“名”,“仁义”,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孟子口中的“以力假仁者霸”。同样,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但凡是战乱或者是统一进程中,没有一个小国借用儒家的王道思想完成对另外一个或者几个大国的臣服(王不待大)。王不待大,是天方夜谭,是孟子这位雄辩大师千百年前的忽悠。

实际的情况是,更多的是以仁治国(请注意,“治国”是对内的,即对内王道),优待国人,奖励耕战,对外逐步武力兼并,由小变大,具备“霸者”的要件,最终完成使别国臣服或者统一中国的过程。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所谓王道霸道,最终的落脚点是使得其他势力“臣服”,对内而言是国人,对外而言是别国。国人不臣服,即为国内动乱,国外不臣服即为国权不及。因此,在历史实践中,更常见的则是“霸王之道”,外展以霸,内政以王,才是最佳。就是说,霸道和王道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霸道,王道不张(后期),没有王道,霸道难成(前期)。

所以有说,王道治国,霸道成事。暂时放弃现代的观点说,王道实际上是用来如何治理一个国家的学理,霸道则是一种开拓发展,对外进取的一种学理。两者本身并非如儒家所言是相对的,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家扩张必然是霸道,而对内治理则用仁政王道。两者不能相反,否则对内不利于体制稳定(霸道),对外也只是负薪救火或者成为东郭先生(王道)。

ggyy谈了不少,现在该说说台湾对大陆劝说对外实行王道。

其实,上面也说了,如果对外单纯实行王道,实际上要么就是负薪救火--薪不尽火不止,要么就是成为东郭先生,反要被白眼狼咬。恩威并施,才是永恒的法则。

首先,已经说了,王道治国可以接受。台湾屡屡提及王道,是否认同一个中国?这就是个关键。如果认同,ok,没有问题,怎么样说都可以。但是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王道从来都没有真正使得外邦臣服过。如果台湾自认为是“外邦”,那么大陆理当运用霸道来对待。

其次,台湾总是说,惟仁者以大事小,惟智者以小事大。不管是马英九还是蓝营部分学者,总是如是说。这其间“惟仁者以大事小”体现出来的还是儒家王道思想。这也是出自孟子的对答:“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从孟子的例子中看,可以看似认为是两个政权之间运用王道的例子。但是,这位雄辩大师实际上还是没有说完全。首先,商汤事葛。这个“葛”国,最后的结局,是被孟夫子口中“惟仁者能以大事小”的商汤给灭掉了。再说昆夷同文王的关系。昆夷实际上是周朝的外患。孟夫子说文王事昆夷,实际上即使在文王时代,同样与昆夷进行过战争。到后来,孟夫子认为应该复古如斯的周朝,最终也是击败了昆夷。这估计太久远,咱就说稍微近一点的。如果孟夫子生活在唐代,那么他举得例子会更多,汉朝的和亲匈奴政策,以及李世明的对东突厥政策,如果根据孟夫子“汤事葛,文王事昆夷”的例子看,那么显然孟夫子同样会认为这也是“大事小以仁”,当然,至于后来霍去病封狼居胥,李世民灭东突厥估计也会视而不见了。由是可见,即使孟夫子口中的“王者”也并非单一运用王道一统天下,靠所谓的感召是不可能达到最终目的的。孟夫子的例子,实际上是与历史事实有所脱离的,而“汤事葛,文王事昆夷”的最终结果,还是商汤和周朝“以力服人”的“霸道”收尾。

台湾现在也总是如是说,难道是要麻痹大陆么?满口以仁说事,难道不知道其出典的掌故最终如何么?惟以自外于中国之外为诉求,希望大陆以所谓的“仁”来对待统一问题,以“大爱怜悯之心”对待台湾独立么?如果真是这样,岂不是希望大陆当局去当几千年前的宋襄公?

如果真是这样,面对统一问题,俺要说的就是另外一个说辞了:“大仁不仁”!

附發文后俺的回帖一則,似乎有進一步厘清作用(有網友說,所謂王道,即得民心者得天下,俺的回帖如下):

----------------------------------------------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話說得不錯。

但是,只是說,“得民心”是“得天下”的要件之一,而不是唯一要件。即是說,不是光有民心就可以得天下。而是將民心轉換成實力,最終還是通過“力”的較量得到天下。

正如我文中所寫,“沒有王道,霸道難成”,這就是說,仁愛德政可以獲得民心,而成其霸道者,本身絕大程度上同樣是由於這樣的“民心”。從這個意義上說,王道是霸道的基礎。正是由於對內仁愛,才使得民心聚集,這就是對外擴張的基礎。孫子也說,上下同欲者勝。這裡的上下,不僅是軍中上下,更是一個國家的團結。

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是說明了民心的重要。但是“得”的方式,還是通過“力”。否則,煩請從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找出這樣僅憑“以德行仁”而沒有“以力假仁”的方式獲得天下的例子。還望不吝賜教。

此外,王道也并非完全等同於“得民心者得天下”。文中已經說了,王道,霸道的定義,王道說白了是“以德行仁”最終目的是使得外邦臣服,霸道是“以力假仁”,最終目的同樣是使得對方臣服。兩者的相同點是使得外邦臣服,不同點強調的是使得外邦臣服的方式。而得民心者得天下也說了,事實上說的是,可以得到民心的一方可以得到天下,但是對於“如何得到天下”(方式)并沒有說明。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同“王道”(以德行仁者王)是有所區別的,可以說不是一個層面的。




本文於 2011/04/04 00:32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483&aid=4587709
非常感謝您誠懇又詳盡的回覆
    回應給: deutschina(deutschina) 2011/04/03 19:14 推薦36


人間有情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6)

好久不見
riverside
很藍
山大王
東海漁夫
工农
小小橘

dkasx
可樂好喝

more...

我的想法是這樣的,這個世紀在金融海嘯、層出不窮的天然災害以後,人民的是會看的,誰可以為人民的生活著想?在效率與分配正義中找到最好的平衡點、哪一個政府可以在天然災害發生以後,用最有效率最有同理心的方式拯民於水火,那人民就會歸心。在全球資訊透明化的情況下,人民的眼睛會更雪亮。

無疑的,在近年來各種災難中,大陸政府的表現確實讓人印象深刻,如果中國的崛起是幫著全人類的福音,那任何力量希望妖魔化中國崛起,都會徒勞,反之,如果不小心走向了所謂列強希望妖魔化中國人的企圖,那中國的崛起就會險阻重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483&aid=4587482
德華兄真是太有才了!
    回應給: deutschina(deutschina) 2011/04/03 18:43 推薦11


平議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1)

東海漁夫
可樂好喝
Feneveri
anycall
Candy387
大同寶寶
超級女神
小夜函
eagirle
steven5408

more...

主帖與回文都精彩,讓人品味再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483&aid=4587447
嗯,我承認
    回應給: 人間有情(Ohio878) 2011/04/03 06:22 推薦43


deutschina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3)

大隻佬
MaJoke
好久不見
riverside
很藍
大山猪
山大王
明知
東海漁夫
前進!

more...

我也認同你說的,但是我這裡把話講開的原因,并不是去鼓吹對外部運用武力的擴張。

我在這裡或者說之前那篇文章的根本原因是要說明,從本質上說,帝國主義國家狀態是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狀態,只要成為一個強國,尤其是一個區域強權,一個世界強權,必然具備符合帝國主義國家定義的特徵。這是我要強調的重點,我之前,和這次之所以會再提,是也是因為我不是很認同在目前的狀態全面否定它。這也是爲什麽我會從帝國主義的定義上來說,從帝國主義的各種表像上來說明,在現在的世界中,實際上依舊存在,只是換了一個面貌出現。

或許,爲了迴避似乎已經走入歷史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概念,我們可以用其他的名詞來稱呼這樣的國家狀態,比方冷戰時期的超級大國,比方後來的G8,美國慫恿中國的G2,實際上都體現一種和上述一樣的國家狀態。

我們在歷史教育,尤其是近代史學習中,聽到得最多的是,“西方列強”。何為列強?他們在世界之上強在何處?而這樣的強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實際上,這樣的“列強”,強在科技,強在經濟,他們的強就體現在國家影響力通過各種形式(包括入侵,殖民,同化等,在18-19甚至20實際初,更多的是武力)體現在別的國家之上。

我們熟知的帝國主義國家,似乎是像18-19世紀那樣的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美國,日本等國家。但是,這只是一部份而已。帝國主義的國家狀態早就有了。早前的羅馬帝國,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帝國,以及在中國土地上幾次強大的帝國,實際上都符合本質上的帝國主義國家狀體。只是說,帝國主義作為一個政治名詞是在19世紀出現,那個時候正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以及擴張的時期。故而,當時談論資本主義國家擴張等情況的時候,同帝國主義國家連用就會很多,這樣很多時候被認為帝國主義是專指資本主義國家,實際上如果從其本質上所,這樣的一個國家狀態概念,是超越了資本主義的歷史時期,而存在于人類長久的歷史之中的。

具體而言,在資本主義之前的帝國主義國家,比方蒙古帝國,羅馬帝國,比方阿拉伯帝國,比方唐帝國,他們所體現出來的就是一種赤裸裸的武力擴張。我認為這是同當時的社會狀況想適應的結果,很多那個時候的帝國,是處在封建制下。也就是說,土地,人民就是國家的資源。土地的擴張,人口(包括被統治的新人口)擴張就意味著國家資源的擴大,在這樣的武力擴張和征服中,同時滿足了帝國的經濟掠奪或者至少是擴張(比較不同的是漢帝國,唐帝國,儘管也曾經對西域用兵,但是更多的是維持一種通商渠道,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同樣是爲了國家經濟利益的擴張)。比較中西方帝國不同,中國歷史上更傾向於一種朝貢體系,因此,在外向擴張上遠不及西方以及阿拉伯帝國那樣血腥以及大規模。即便如此,帝國主義概念中最核心的“追求對他國的影響”,“使別國服從于本國意志”的特點并沒有改變過。

在歐洲,伴隨著文藝復興,歐洲國家及科技文明逐漸開始領先其他地區的國家。在這樣的狀態下,在大航海時代就出現了以殖民主義為主的對外擴張。最初就以于歐洲國家實力相差懸殊的美洲原著帝國被西班牙滅亡為代表。這樣的殖民主義一直貫穿于其後的數百年。而我們熟知的資本主義下的帝國主義國家擴張,只是其國家經濟體制,政治體制變革之後的一個延續,但是殖民主義的本質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對於東方國家而言,尤其是對於中國而言,兩者差距并不大,甚至中國的文明還依舊先進,故而可以做到較為平和的通商貿易。但是到了後期,清帝國的沒落,以英法為首的西方國家國力更加強盛,就直接導致了基於需要對華貿易平衡而發動的 “鴉片戰爭”。這也是中國開始了近代半殖民地歷史的苦難歷程。也就是我們後來熟知的西方列強瓜分中國或者說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事件。因此,可以看出,我們現在歷史上所說的帝國主義(國家)實際上同在資本主義出現之前的帝國主義在本質上并沒有區別。如果再說一次的話,帝國主義本質就是追求對別國的影響和控制,使別國服從本國意志,體現間經濟上就是市場和資源的有利於本國的不平衡輸出(比方殖民,極端的就是吞併)。

如果仔細看歷史,應該可以發現一點,在二戰之後,尤其是冷戰結束之後很少提到帝國主義這個名詞了。這是否代表了帝國主義的消亡呢?我認為不是。如果是,那麼必然有一系列的事件或者在某一時間段內某一具體趨勢來說明帝國主義的消亡。但是我們并沒有看到。也就是說,只是後來大家沒有再提這個名詞而已,但是并不代表這樣的國家狀態不存在。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國就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典型。在大陸,還沒有改革開放之前,會提“美帝”“蘇修”,實際上所謂的“蘇修”就是一種帝國主義。這不僅是口號,而是一種正確表述。因為,如果看當時兩國對於其陣營內在政治上別國的影響和控制(美國至今也可以看到),在經濟上以別國為市場,尤其是美國在世界貨幣體系上建立的優勢主導地位,實際上和之前的帝國主義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說,在經濟上的利益輸送相較于大航海時代,相較于 18-19世紀殖民時代不明顯而已。這裡或許有人會質疑,認為美國并不是如此。但是我們可以再審視馬歇爾計劃,儘管馬歇爾計劃幫助了歐洲國家復蘇,但是對於美國而言,何嘗又不是一種在美國當時處於資本主義製造工廠頂峰時代工業產能對外部市場輸送呢?這對當時美國戰後的經濟就是一種最大的刺激。很多工業部門,都是在當時成為了跨國企業及至今日。這也是戰後到70年代美國經濟處於一個黃金時期的原因之一。在馬歇爾計劃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爲什麽美國要幫德國重建?從政治考量,是面對蘇聯的壓力。從經濟上考慮,則是在於德國魯爾區的礦產資源。歐洲的復蘇需要德國的礦產資源。而當時魯爾區已經被盟軍炸爛了。

後來,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調整--當然,這裡跳過了70-8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疲軟的時期,而那段時期實際上正好是西歐國家和日本開始崛起的時期,也就是說,戰後以歐洲及日本作為市場的做法效果日漸不足。--美國出現了新科技浪潮,并由此帶來了經濟結構的轉型。也就是後來的it業誕生,同時第三產業比重也隨之提高。美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職能已經下降,取而代之的則是德國以及亞洲四小龍等國家。不過,由於市場結構的升級,出現的不再是類似于戰前幾乎平級競爭,而是一種結構互補。我們就可以看到美國高科技及金融服務業以及資本輸出,而別國以美國為市場的產品輸出。

在戰後的經濟層面上看,我認為值得注意看的是關貿總協定以及wto。關貿總協定是是與1947年。上述,當時的背景就是,美國是世界工廠(二戰羅斯福一個著名的提法就是“民主的兵工廠”),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自然是對於全球自由貿易的最堅定的推動者和旗手。同樣的邏輯也自然也沿用與早期對wto的推動。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看殖民主義,尤其是經濟殖民下,最重要的特徵是什麽?就是海外市場的佔領以及外部生產資源的獲取。我認為這樣的一個回路,是資本主義工業時代下帝國主義在經濟層面的一個顯著特徵。戰後之所以沒有再見到所謂的殖民主義或者帝國主義的提法,無非就是被gatt和wto給取代了而已。

關於通商貿易的公平性。如果查看帝國主義的定義,有一種提法叫做“不公平的”經濟關係。問題是什麽是“不公平的經濟關係”?如果僅放在戰前,或者單純指殖民主義時代,所謂的不公平性,就是一種對殖民地國家產品的傾銷以及當地資源的掠奪。戰後呢?或者說在gatt,wto情況下呢?我們都知道,gatt或者 wto提倡的口號是“公平貿易”“自由競爭”。是不是西方國家轉性了?不是。因為前面已經提到,這個時候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果說戰後早期還是美國產品的外銷(需要注意的是當時其他國家卻無力對美國進行產品傾銷--因為國家都被打爛了),那麼後來(日本,歐洲復蘇之後),則都已經完成了結構轉型,也就是說,產品的競爭早已經不再一個層面上,美國或者後來歐洲國家包括日本對於別國的傾銷依然存在,所謂的“公平貿易”“自由競爭”實際上是建立在他們國家經濟發達,遠遠超出其他國家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在看似“公平貿易,自由競爭”的貿易體系下,并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的產品會對他們國家的經濟產生負面衝擊,相反只會為他們已經轉型的經濟結構提供補足性產品需求。另外一個層面就是資源。殖民時期主要是所謂掠奪。而戰後這也同樣被掩蓋在“公平貿易自由競爭”的旗號下。西方國家高科技的產能對外輸出產品(這里可以比較殖民地傾銷市場)的同時,“換取”別國的原材料資源(比較殖民主義下的資源獲取)。這就是 “公平交易”--應該看到實際上同18-19世紀的情況并沒有本質不同。不是嗎?

也就是說,當初的赤裸裸的“資源掠奪”以及“產品傾銷市場”實際上是被科技,工業的巨大代差給掩蓋了。

在政治上。实际在之前文字中已經提到,在當時出現帝國主義一詞的時候,同時期還有一個叫做“地緣政治”。所謂地緣政治實際上就是帝國主義國際在世界政治格局上的表現。這裡我想不用多說了。看看現在很多的報導就明顯了。什麽什麽後院啊,什麽什麽傳統勢力範圍等等。簡單舉例就是中東。原來的文字已經提過了。

也就是說,原來帝國主義國家這個名詞下的概念實際上已經被分解成經濟和政治兩個層面的表述,并不代表它消失了。

好了,從以上情況看,尤其是戰後的情況看,我們如果看中國現在及未來的發展,應該如何轉變?難道不是要成為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么?不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就不能成為一個強國。這話說得或許有點刺激人。那我朝三暮四一下,成為一個強國就必然有帝國主義國家的特徵。如果要那現實的一點實例,我們可以看看,目前,究竟是美國強調自由貿易,wto更多,還是中國是自由貿易的旗手?這裡原因可以參照上述美國二戰期間以及戰後是世界工廠的情況看。

這裡實際上可以再進一步說一下我認為目前帝國主義國家同戰前的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在於,殖民時期,當時的經濟差別在於被殖民國家是處於以農業社會為主,作為傾銷市場接收的帝國主義國家的工業產品,現在則是分成三個層次,最低一層就是非洲這樣的地區,作為世界產品的傾銷地以及資源的輸出地,第二層就是世界工廠,產品對下層相當於一種工業產品換資源(中國),對上層(歐美)相當於低級工業產品換高科技產品。而目前的上層則是通過資本和技術的優勢享受全世界範圍內的產品及資源。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說的中國要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就是要成為整個世界工業的上層。這才是真正的列強之一。

至於兄台說的,外國圍堵中國問題。不管事實如何,只要威脅到他們的利益,他們肯定會盡最大力量圍堵。不能因為他們要圍堵,所以我們就放棄。其實這裡還值得討論的,就是我很早也提到過的,就是,中美未來的關係,美國究竟如何看待的問題:是像19世紀英國對待美國那樣,還是像20世紀西方國家對待德國那樣。兩種不同的選擇,就會有不同的發展。不管怎樣,我們必須要發展,更何況現在從各個層面圍堵中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難道因為他們不樂意,我們就說,ok,我們永遠處在你們低層嗎?我們需要構建和諧社會,但是,是我們去和諧別人,不是讓別人來和諧我們。

這裡補充一下,我這裡只是強調一個事實的本質。或許可以用其他的名詞來替換這個刺耳的“帝國主義國家”,這樣或許會讓人好受,刺激較少,但是,我這樣用詞的原因並非嘩眾取寵,而是指出一種內在本質聯繫和發展的必然。這些文字,不是鼓吹對外武力擴張,而是希望大家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帝國主義國家,尤其是在今日的世界。



本文於 2011/04/03 06:41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483&aid=4586943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